咸丰二年六月十二日,在曾国藩身上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咸丰帝下达了一道圣谕,命曾国藩为江西主考官,在古代主考官是一个肥差,除了会得到一笔丰厚的“贽金”(别人孝敬的见面礼),还有公家的出差费。这些灰色收入都是默许的,所以翰林院的官员为了争得朝廷“主考官”一职,往往也会煞费苦心。

江西主考官,是曾国藩离家14年后第一份肥差,有了这份差事,他也可以缓解在京的生活压力,可以更好的结交亲友。可惜,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曾国藩尚且不知,在他接到圣旨的同一天,远在湖南老家的母亲去世了。

曾国藩经历的重大挫折(曾国藩本想拒绝圣谕)(1)

在去往江西的途中,曾国藩望着眼前的大清江山,碧水蓝天,心情极佳。原本打算一路南下,领略山川景色,办完朝廷公务之后再回老家探望亲人。可谁料,晚上老家突然来人,神色慌乱的见到曾国藩,告诉了他老母去世的噩耗,如一记闷雷,轰然在耳边炸响。

作为儒家思想的忠实粉丝,曾国藩对忠孝节义看的极重,老母新丧,他断然不愿背上不孝之骂名,可如果回老家奔丧,江西主考官一职势必要放弃。人这一生总要面临各种取舍和抉择,而这种选择的意义不在于哪一种正确,而在于选择了就要有所成长,就要敢于直面选择所带来的影响。

曾国藩经历的重大挫折(曾国藩本想拒绝圣谕)(2)

权衡之下,曾国藩在忠孝之间做出了选择,他放弃了主考官一职,回家为母丁忧。我想这也是曾国藩伟大之处,作为一个有抱负的男人,他能够毅然将近在咫尺的前程抛之一旁,为母守孝三年,这是极为不容易的。当时,太平军已经在湖南蔓延开来,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曾国藩选择绕道而行,避开长沙,走湘阴、宁乡,历时十一天,终于踏进了家门,见到了已然长辞的母亲。

抚摸着母亲冰凉的脸庞,想着再也无法膝下受教,曾国藩悲恸欲绝,哀悯非常。出殡当天,前来吊唁参加丧礼的亲族乡里足有两千之多,曾国藩提倡丧礼一切从简,除了亲戚族人的“施礼”之外,官场朋友的“礼钱”一概不收。

曾国藩经历的重大挫折(曾国藩本想拒绝圣谕)(3)

在曾国藩丁忧期间,太平军西王萧朝贵在攻打长沙之战中,不幸身亡。洪秀全、杨秀清以为萧朝贵报仇之名,指挥太平军猛攻长沙。湖南巡抚张亮基以酒肉犒劳三军,鼓舞士气,要求军民一心,共抗大敌。连攻两个月,太平军认为长沙工事坚固,防御力强,没有必要在此城继续消耗,于是洪秀全缓缓从长沙退出,转而北上。长沙终于保下来了,曾国藩也将这几个月的战况尽数看在眼里,并对太平军做了详细的分析,为他日后团练乡民,剿灭太平军奠定了基础。

咸丰二年十二月,咸丰帝特命湖南巡抚张亮基传下谕旨:“前任丁忧侍郎曾国藩,籍隶湘乡,闻其在籍,于湖南地方人情必自熟悉,着该抚传旨,令其帮同办理本省团练乡民,搜查土匪诸事务。伊必尽力,不责委任。”

曾国藩经历的重大挫折(曾国藩本想拒绝圣谕)(4)

很明显,太平军日益猖獗,清朝八旗兵及绿营兵腐败不堪,不足以剿灭太平军,咸丰帝已经是热锅上的蚂蚁,不得不启用尚在丁忧的曾国藩,让他全权组织团练。为什么让曾国藩担任呢?因为此时清廷腐朽,官员无能,江西三个月换了四十多名团练大臣,无一可当大用。也就是说,曾国藩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可是曾国藩也有自己的难处,在他的人生哲学中,最讲究的就是一个“礼”字,他的无数人生信条最终也都能归结到“礼”字之上。“圣王所以平物我之情,而息天下之争,内之莫大于仁,外之莫大于礼”,所谓“内圣而外王”,就是这个道理。而此时,曾国藩正处于守礼丁忧的紧要关头,他盯着眼前的圣旨,再一次陷入了“忠孝两难全”的抉择之中,倘若组织团练,自己必将失孝。

曾国藩经历的重大挫折(曾国藩本想拒绝圣谕)(5)

思来想去,曾国藩决定上书奏请皇上,允许自己百日以后开展团练,他认为这样可以“忠孝得以两全”。关键时刻,曾国藩一位莫逆之交出现在他面前,改变了他的决定,此人名叫郭嵩焘。他告诉曾国藩说,老曾你是理学宗师,有澄清天下之志的责任,现在不趁机会复出,上报国家,下报黎民,如此拘泥于古之礼法,对你自己对你家族有什么益处?所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曾国藩与郭嵩焘畅谈一夜,如醍醐灌顶,刹那清醒,倘若不是郭嵩焘,曾国藩的命运或将改写也未可知。

加上父亲曾麟书也要求他以国家大事为重,曾国藩当即将之前写的那份奏折烧掉,重新上疏咸丰帝,表示将会尽职尽责,组织团练,至此,曾国藩方才真正意义上走上了“平天下”的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