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第15讲 中庸而行,可以无忧,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中庸之道的原则及特点?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中庸之道的原则及特点(中庸第15讲中庸而行)

中庸之道的原则及特点

《中庸》第15讲 中庸而行,可以无忧

【原文】

子曰:无忧者,其惟文王乎。以王季为父,以武王为子。父作之,子述之。武王缵大王、王季、文王之绪,壹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显名,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大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斯礼也,达乎诸侯大夫,及士庶人。父为大夫,子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为士,子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期之丧,达乎大夫;三年之丧,达乎天子;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

【译文】

孔子说:“无忧无虑的人大概只有周文王吧!他有贤明的王季做父亲,有英勇的武王做儿子,父亲王季开创基业,儿子武王继承下来。武王继承太王、王季、文王未完成的事业,一用兵就灭掉殷商而取得了天下。因为殷纣王的暴虐无道,周武王这种以下伐上的正义行动并没有使他自身失掉显赫天下的美名。他被天下人尊为天子,拥有四海之内的财富,宗庙祭祀他,子子孙孙保持祭祀不断。周武王晚年承受天命为天子,周公辅助成王,成就了文王和武王的德业,追尊太王、王季为王,用天子的礼制来追祀。这种礼制通用于诸侯大夫,直到士人和平民百姓。(周礼规定)如果父亲是大夫,儿子是士;葬父时就按大夫的礼制,祭祀按士的礼制。如果父亲是士,儿子是大夫;葬父时就按士的礼制,祭祀按大夫的礼制。一周年的守丧期通行到大夫,三年的守丧期通行到天子。给父母守三年的丧期,不分贵贱,都是一样的。”

【解释】

1、大王,即太王古公亶父。古公卒,少子季历继位,后传位于姬昌(文王)。

2、期之丧:jī,一周年(古代丧服名,要穿一年)。

【解读】

在这一章,作者子思举了其祖父孔子对周文王的评价,从这一章里我们可以得到儒家的关于中庸道德价值的最权威的评判。对文王的评判比较容易理解,他在整个周王朝事业的开创与继承里起了关键的作用,文王没有用武的举动符合中庸之道的判断。周武王一举用兵而取得天下,看似以下犯上的举动,但完全以天下百姓的判断为是非取舍准则。儒家认为真正符合中庸之道的,是那符合了百姓愿望的,能够给天下苍生带来安定幸福的人,所以即使有讨伐之举,那也是剪除恶孽,这并不影响他本身的显赫美名。他代表了天意,代表了天命,所以照样可以贵为天子,富有四海。

孔子为什么要说文王没有什么忧虑呢?这是因为他认为文王能够继承并完成前人的事业,又能使后代子孙有良好的道德修养,不愧对父母祖先,也不愧对子孙后代,这样的人一生还会有什么遗憾的呢?

其实对于平民百姓,对于我们人大众而言,我们没有像文王那样道德出众的父母,但是这又何妨从自己这一代做起呢 。每一代人都可以是起点,一个人一生中的每一点都可以作为起点,我们自己的修养和成就不仅仅属于我们自己,因为我们的生命是祖先生命的延续,而且也是后代子孙延续的传承,所以我们自己的修养和作为不能不谨慎。一个人所能成就的事业,往往是中小事业,几代人共同实现的事业,才会成为宏志伟业。假如我们的前代人已经为我们奠定了发展的基础,那么我们继承前人的事业而使之发扬光大,这是孝道的体现,又是责任和使命的体现。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不管我们的身份地位如何,其行为修养都影响着前人和后人,所以能否对得起前人,要靠我们自己;能否对得起后人,也要靠我们自己。

这段文字后半部分用丧葬礼仪来阐述这种这种关系,阐述这种作用。文中为什么要说父亲生前的职位是大夫,儿子的职位是士,父亲去世后的丧葬礼仪要按大夫的级别来举行,祭祀的时候要用士的级别来举行呢,因为在给父亲举行丧礼的时候,所重视的是父亲生前的身份和地位,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即使要强行提高那也是虚伪的;然而父亲去世之后,儿子的所作所为并不是就与父亲无关了,毕竟儿子的身份和地位直接影响了对父亲的祭祀级别呢。比如周公为王,太王、王季、文王祭祀则以王制,所以儿子怎能不修养自己,自强不息呢?祭祀的礼制有可变的,也有不可变的。祭祀父母的级别以儿子的身份和地位而确定,这是可变的,变得更高还是更低,则由儿子的所作所为决定,所以可以从礼制中获得勉励自己的力量,做儿子的就不能不奋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