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曾说过:“我这个人平时不爱落泪,只有三种情况流过泪一是我听不得穷苦老百姓的哭声,看到他们受苦,我忍不住要掉泪……”据他的卫士长李银桥回忆,主席个人遇到再大不幸也从不流泪,甚至失去爱子岸英,也没有让泪水溢出眼眶,却多次为人民群众的疾苦而潸然,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满腔热血洒黄土?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满腔热血洒黄土(两行热泪为民洒)

满腔热血洒黄土

毛泽东曾说过:“我这个人平时不爱落泪,只有三种情况流过泪。一是我听不得穷苦老百姓的哭声,看到他们受苦,我忍不住要掉泪……”据他的卫士长李银桥回忆,主席个人遇到再大不幸也从不流泪,甚至失去爱子岸英,也没有让泪水溢出眼眶,却多次为人民群众的疾苦而潸然。

三年困难时期,警卫战士马维探家归来,带回一个又黑又硬的窝窝头。毛泽东掰一块放进嘴里,第一口咽下,泪水便流了下来。他一边哭,一边分给身边的工作人员:“这就是我们农民的口粮,这就是种粮的人吃的粮食呵!你们比比他们吃的饭,要将心比心啊!”

那天晚上,主席失眠了,嘴里不停地喃喃自语:“我们是社会主义吗?不该是这样。要想个办法,想个办法……”一代伟人的恤民之情令人动容,发人深省。“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这句古代官吏的爱民箴言,在老一辈革命家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民胞物与,念兹在兹;为民的泪,一滴就醉。这泪水,是感慨的泪,是感恩的泪,是感激的泪,是感奋的泪。这泪水,毛泽东流过,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流过,孔繁森、焦裕禄、杨善洲也流过,每一个“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共产党员都流过。透过这泪水,我们看到了前辈的担当、人民的质朴、中国的希望。

1973年6月9日,周恩来陪同外宾来到延安。这是他26年后第一次重返故地。当看到群众的生活十分困难时,他难过地说:“延安人民用小米养育了中国革命,我们进了城,把你们忘了。我是总理,当家的,这个家没当好,我对不起你们啊!”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隐忍克己,为国为民。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总理身上只留下一块“为人民服务”的徽章,身后留下的却是“人民总理爱人民,人民总理人民爱”的千古绝唱。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恤民之泪,饱含着“一门心思为百姓,息息相通连血脉”的公仆情怀,凝结着“心有百姓方入境,萧竹疑是疾苦声”的爱民理念,体现着“江河万里总有源,树高千尺不离根”的为民本色,展示着“一片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忠家”的高尚情操,浓郁醇厚,香飘怡人。

“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刘少奇到湖南调研时,特意到小山坡上用脚搓开路旁的一摊已经风干的粪便,发现多是粗纤维,知道是粮食吃得少、野菜吃得多的结果,心情十分沉重。当看到临时医院里有许多因营养不良而住院的病人,甚至还有不少青壮年时,他再也抑制不住眼中热泪:“人民受了这么多苦,我们要为他们分忧解愁,不然老百姓要共产党干什么?”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是的,老一辈革命家的为民之泪始终在奔流,看不见是因为淌进了心里,因为他们亲眼目睹人民群众把“最后一粒米用来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做军装,最后亲骨肉送他上战场”,生死感悟到“靠人民,支持永不忘。他是重生亲父母,我是斗争好儿郎”,梦中常念起“我就是躺在棺材里,也忘不了沂蒙山人”。

“根与大地同在,毕生报答养育恩,永远不忘人民的爱。”眼泪是感慨,眼泪是系念。只有人民,才是最恒定的价值,文明与进步的方向。历史为什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人民为什么自愿跟着中国共产党?革命前辈的为民之泪给了我们意味深长的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