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桑德尔系统一开始,我们讲了一个孔子《论语》中的一个故事,讲的是“亲亲相隐”是否具有道德正当性的问题,父亲或者儿子犯错了,作为亲人是否应该检举和揭发他们呢?这是一个伦理道德问题,也是一个涉及法律公平公正的问题。包括我们国家在内的很多国家的法律中,都对“亲亲相隐”在法律层面予以了支持,亲人可以拒绝出庭佐证,拒绝指证自己的亲人。就像上一期内容中,就像那位拒绝轰炸自己家乡的法国飞行员一样,对自己亲人的爱和对自己同胞的爱,是值得被尊重。

论语巧言令色解读(论语亲亲相隐是否具有道德正当性)(1)

可能很多人会说,对家庭的忠诚,对家乡同胞的忠诚,对国家民族的忠诚,在某种程度上是不是一种偏袒呢?或者说是一种集体层面的自私呢?桑德尔的回答是否定的。我们先来看一个例子。在美国南北战争期间,一位南方的将领罗伯特·李,被林肯总统任命指挥北方军队,而这位将领拒绝了。

虽然他反对南方的奴隶制,但是他认为,自己对家乡的义务要高于对美国联邦的义务,他在对儿子的一封信中解释说:我不能下定决心举起我的双手,来攻打我的亲戚、我的孩子、我的家乡,只有在需要保护家乡的时候,我才会拔出我的利剑。

论语巧言令色解读(论语亲亲相隐是否具有道德正当性)(2)

罗伯特·李面对的不仅仅是一种情感冲突,更是一种道德两难。一方面他坚决反对奴隶制,一方面他又坚决维护自己的同胞,是做一个旁观者看起来正确的事,还是做一个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桑德尔说,如果我们仅仅对罗伯特·李的困境进行心理学的解读,那么我们就丢失了这样一个事实,我们不仅同情像罗伯特·李这样的人,而且我们还敬佩他们。不是因为他们所做出的选择,而是因为,他们选择本身所体现出来的人格品质。

对家庭的热爱、对同胞的维护,对国家的忠诚,不仅仅是一种情感偏好,还具有重要的道德分量和道德价值。情感会产生同情、怜悯和悲愤之情,而道德品质才可以激发我们产生由衷的敬佩。在我们历史也有岳飞精忠报国,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感人故事,这些故事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种情感力量,展现的更多是一种伟大的人格品质。

论语巧言令色解读(论语亲亲相隐是否具有道德正当性)(3)

桑德尔说,我们所敬佩的是一种性情,这种性情将自己的生活环境看成是一种反思性的、情景的存在,并且能够接受这种环境。我们能意识到它的特殊性,因此能注意到各种不同的主张和更开阔的视野。要具有性格,就要接受自己的各种束缚而生活。这种束缚包括对家人、同胞和国家等共同体的责任和义务。只有当我们承认忠诚和团结,和其他道德主张一样具有同等分量的,我们所面临的两难困境,才能被理解为道德困境。

如果康德和罗尔斯道德观所关注的是个人选择本身的自由和独立,那么桑德尔认为,我们也要关注,在选择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精神和品质,这种精神和品质同样具有道德价值。我们不能仅仅把“选择”看成一种权利和自由,不能只关注“选择”本身。我们还要看到,做出选择时所面临的真实情景,我们不能脱离于真实场景去评价一个选择的道德价值。

论语巧言令色解读(论语亲亲相隐是否具有道德正当性)(4)

桑德尔指出,自由主义者所认为的,我们不受任何未加选择的道德纽带的束缚,要获得自由,就要成为那个唯一能约束我的义务的创立者,这种道德观是有缺陷的,因为,身处共同体之中的我们,在任何场景中,都不是一个绝对自由的人。

在康德和罗尔斯看来,权利优先于善,那些界定我们各种义务和权利的公正原则,应该中立于各种良善的生活观念。康德认为,为了获得这种道德原则,我们必须抽离与自己各种偶然性的利益和目的。罗尔斯也认为,为了获得这种道德原则,我们应该搁置各种特殊的目的、情感和各种善的观念。

论语巧言令色解读(论语亲亲相隐是否具有道德正当性)(5)

但桑德尔认为,这种思考公正的方式和亚里士多德思考公正的方式是冲突的,简单来说,康德和罗尔斯认为,应该有一个绝对的道德原则,是优先于其他任何道德原则的,类似于柏拉图的“理念论”所描述的一样,理念是高于现实的,是绝对本质和完美的。但是作为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所秉持的道德观却完全相反,公正原则不能,也不应该中立于良善的生活。

亚里士多德认为,道德本身的目的之一就是在于养成好公民、培育好品质。道德原则本身不应该是绝对中立的,也不应该是完全无目的的。道德原则本身应该是和我们的良善生活紧密相关的,是在生活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品质,这种品质能引导人们追求更好的生活。正如桑德尔说,不关注良善的生活,而只关注绝对的公正,不仅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值得我们欲求的。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是这些,如果喜欢我的文章,请点赞收藏,并关注我,我们下一篇文章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