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邹陶嘉

生于80年代元年的我,对于泰州曾经的书店记忆犹新。

我家住城西,所以一般逛得较多的是国营的西仓新华书店,在西仓街上,商业大厦的西面。书店面积不大,柜台呈n型,里面分门别类摆放着各类书籍,印象中,外国文学名著放得不少。紧挨书店东侧是一家饭店,一到下午就卖极好吃的锅贴子,猪肉馅的,炸得焦黄,特香。

物质食粮、精神食粮俱佳,真是80年代物资相对匮乏年代里我们的小天堂。书店的西南侧是一家个体经营的报刊店,报刊品种虽不及当时西坝口的市邮电局的报刊销售处,在泰州也算上数的了。

西仓新华书店当时还是柜台展示式销售,顾客看中了哪本书,得让营业员从柜台中取出,然后匆匆翻一下,在最短的时间内决定是否购买,绝无今天开架式售书那种随意取阅的从容。虽然后期也搞过一阵子开架式售书,但好像时间不长,就关门了。

一方面商业年代,人人忙着赚钱,看闲书的少了;另一方面,90年代青年路上的新华书店异军突起,营业面积、图书品种都非小店能比。

泰州万达书店(泰州书店往事)(1)

除了西仓街的新华书店外,80年代泰州城最大的书店还是坡子街上的新华书店,两层楼,一楼以普通书籍为主,兼卖一些音乐磁带,当时的价格基本都是9元8角一盘,特别好的也有12元一盘的。

我在此买过一些外国名曲集,回家在奶奶给我买了用来学英语的“红灯”牌双卡收录机上一放,弄点绿茶一泡,躺床上听听,享受得很哪!二楼主要为教辅材料,还有宣纸、毛笔、笛子等文化用品。我初中学习水彩画的宣纸,就是在此选购的。

此书店向南不远,工人文化宫附近还有一家教育书店,看书店名字,就知道以经营教辅材料为主。当然,也有不少文学类、生活类书籍。有一次,在该书店看到一本《郁达夫文集》,没有及时买下,等和父亲逛完街再回头买时,已被别人买走。为这事我还和父亲怄了一阵子气。现在想想,当时幸亏没买这本书,那时还在念小学的我,过早接触这位风流才子的书,确实有点少儿不宜。

此外就是青年路上的新华书店,地点大致在现在石油公司对面的位置。此书店原先只有一层,后来扩大到两层,一阵子搞得风风火火,风头竟压过了坡子街的新华书店。

有一阵子进了几本台湾出版的铜版纸的《美少女学员写真集》,我和省泰中的几个哥们隔三差五去翻翻,爱不释手又囊中羞涩。后期该店转型以卖音乐光碟为主,营业面积又缩小得只有一层,后来随着泰州人民医院东侧泰州书城的建立,终于关门大吉。

除了以上这些国营书店,印象中80年代在五一路上,少年宫的西侧,泰州日报社斜对面的位置上,有过一个女主人开办的民营书店,店名是想不起来了,只记得当时我在里面翻看过一本余光中的诗集。那时候,正是席慕容、余光中这些台湾名人大热的时候。用今天的眼光来看,余先生通过诬陷文坛对手为赤化分子以打击之的手法,实在不敢恭维。

90年代时,在海陵南路乔园南侧靠升仙桥的位置,曾经开过一家民营的新知书店,是几个文艺小青年搞的,也算是昙花一现吧。

我家里至今收藏着买自该店的一本《唐弢散文集》,书内版权页上盖着“新知书店”的印章,也算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的泰州版吧。

此外就是老省泰中附近的希望书店,可谓几易其址。先是在老省泰中的东面,后来搬到老省泰中的大门西侧,后来又到了老省泰中的大门东侧,现在则与福满楼酒店为伴,酒肉喧哗中硬要摆下一张读书桌,基本是回到了其最初的原址所在。

我在此书店曾淘过不少书,早期以买文学书籍为主,如钱钟书的《围城》、张承志的《心灵史》等(高一时读张承志的《心灵史》,对西北的哲合忍耶有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哪知两年后竟考取了西北的兰州大学)。等读高二、高三时,我在该书店就以买高考教辅材料为主了。

泰州万达书店(泰州书店往事)(2)

那年离高考时间已经很近时,省泰中的英语教学组做了一件很不光彩的事,从该书店为我们高三学生代购高一至高三的六册英语教辅材料,说是总复习用,之后根本没有用过一天。等到高考结束后,学生们全部新崭崭地当废纸卖掉了。从此,我也就对希望书店倒了胃口,再也没去逛过。

后来西仓街新华书店、青年路新华书店、教育书店等陆续关门,坡子街封闭整修中,坡子街上的新华书店也就此关闭。泰州书城在人民医院东侧拔地而起,取而代之。

泰州书城对面有一阵子也开过一个民营书店,颇有和国营老大哥书店分庭抗礼的意思。只是后者有教材的大利润支撑,前者终于灰飞烟灭。

希望书店则仍在售卖《读者》、《意林》及各类文具中支撑。倒是近年来在市中心的人民西路上,又新开了一家慧源书店,我逛过一次,竟然与母校兰州大学主办的青春人文类杂志《视野》不期而遇,也算是重温了一把青春幻梦吧。此外,好像就是往新东站去的路边有一家什么民营书店。近年来泰州最美城市书房也纷纷出炉,今非昔比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