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有登高采菊的风俗对还是错(秋游赏菊...重阳节的起源)(1)

清代《十二月月令图(九月)》,绢本设色画,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重阳节,又名九月九、重九。《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之极,"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

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饮宴求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于重阳之日享宴高会,感恩敬老。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主题。

重阳节有登高采菊的风俗对还是错(秋游赏菊...重阳节的起源)(2)

重阳节有登高采菊的风俗对还是错(秋游赏菊...重阳节的起源)(3)

源流演变

关于重阳节的起源,有几种不同的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先秦时的《吕氏春秋》中记载着:"(九月)命冢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月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从那时开始,我国就已经有了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际祭祀天神和先祖的活动。但这时重阳节的庆祝形式还只是大家聚在一起祭祀后宴饮。

汉朝时,人们除了聚在重阳节举行大型宴饮活动外,还赋予了节日求长寿的意味。这时道教兴起,有些道士为了追求长生不老而炼丹,企图用药物来延长寿命,受他们的影响,重阳有了求寿之俗。《西京杂记》中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由此开始,求长寿和宴饮就成了重阳节的两大主题。

重阳节有登高采菊的风俗对还是错(秋游赏菊...重阳节的起源)(4)

第二种说法与火有关。尚未开化的古代人总对火有着莫名的恐惧,因而也常常祭拜火神,而且认为火神休眠就代表着漫长的冬天要来了。古代作为季节标志的"大火"星会在九月隐退,这就使以大火星为季节生产标识的古代人失去了时间标准,而他们又将九月称为"内火"时节。所以在"内火"时节,就要举行送走火神的仪式,就像其出现时也要有迎火仪式一样。远古时期是怎样祭祀火神的,我们不得而知,但还是可以从后世的重阳节中找到一些蛛丝马迹。比如我国江南地区在重阳节有祭灶的习惯,灶火就是家居的火神。

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人们对时间有了新的认识,不再根据大火星来判断时间,九月祭火的仪式也就随之衰落,但是人们对于九月初九还是有着别样的感受。

这个季节阳气衰减,阴气上升,人们要做好冬藏的准备。就像清明前后人们会为了度过漫长冬季而外出踏青一样,重阳节为了"辞青",人们也会全家一起去登高避灾,虽然对于重阳节的意义,人们已经有了一个新的解释,但重阳节的民俗依旧传承了下来。

重阳节有登高采菊的风俗对还是错(秋游赏菊...重阳节的起源)(5)

重阳节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在当时,重阳节是只有皇宫内才会庆祝的节日,直到汉朝。相传汉高祖的妃子戚夫人遭到吕后的谋害,她的一名仕女贾氏被逐出宫外,嫁给了一个平民,贾氏就把重阳节的活动带到了民间,从此百姓们也开始过重阳节了。

魏晋时期的重阳节又加入了赏菊和饮酒的习俗,其中最著名的代表要数陶渊明了,他是出名的爱菊人士,陶渊明在《九日闲居》的序文中说道:"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了菊花和酒。

到了唐朝,重阳节被定为一个正式的节日,宫廷和民间会一起庆祝重阳节,并在节日期间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

明清时期的重阳节,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示庆祝,皇帝还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秋游。

另外,"九"的谐音是"久",有长长久久的意思,所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我国的一些地方把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敬老节",向全社会倡导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

重阳节有登高采菊的风俗对还是错(秋游赏菊...重阳节的起源)(6)

《菊花图》,清,张同曾绘,绢本设色,纵40cm,横55厘米

传统习俗

登高活动由来已久,《楚辞》中就已经有了相关记载,汉承楚俗,由此逐渐演变成了重阳节登高的习俗。

以我们现在的理解来说,登高指的就是登山,但是古人为什么要把登山称为登高呢?北宋的《长安志》给出了答案,汉朝的都城是长安,长安附近有一个小高台,每当到了重阳节的时候,人们就会登上小高台去欣赏秋天的美景,因为所登的山是小高台,所以有"登高"的说法。

登高除了辞青外,还有避灾祸的寓意。《易经》中将"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古代认为"九为老阳,阳极必变",所以九月九日不吉利。那时的人们对山神非常崇拜,认为它能让人免除灾害,所以人们在九月九要登山拜神以求吉祥。

另外,古人认为重九时,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二气相交,不正之气弥漫。为了避免接触这种不正之气,需要到高处去避一避。

两晋南北朝时期,重阳节是最重要的节日之一,节日活动很隆重。从这时开始,登高的日期就定在了九月九日,上至皇帝,下至百姓,每到这天就都登高野宴。东晋诗人谢灵运为了登高方便,还自制了一种前后都装有铁齿的木屐,人们就称为"谢公屐"。

登高习俗到了唐五代时期愈加盛行,朝廷正式批准民间以重阳为节令,唐中宗还曾在重阳节时率领群臣登高饮酒赋诗。许多文人墨客在重阳登高之后都要写诗作赋,因此在唐诗中,重阳登高的诗篇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比较著名的有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李白的《九日登巴陵望洞庭水军诗》、杜甫的《九日》等。

登高是重阳节最具标志性的民俗活动,它也体现了人们希望驱邪避灾、生活幸福的美好愿望。

重阳节有登高采菊的风俗对还是错(秋游赏菊...重阳节的起源)(7)

《重阳登高图》,清,石涛绘, 纸本,纵99.5cm,横49.5cm

菊花象征着长寿,魏晋之后,重阳节赏菊赋诗已经成为一种时尚。

九月是菊花盛开的季节,农历九月也被称为"菊月",重阳节又叫做菊花节,重阳赏菊早在晋朝就成了重阳节的重要习俗。宋朝的《东京梦华录》卷八中记载:"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其黄白色蕊若莲房曰'万龄菊',粉红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黄色而圆者曰'金铃菊',纯白而大者曰'喜容菊',无处无之。"

在观赏菊花的同时,文人雅士们也不免要尝一尝这新鲜菊花酿成的美酒。汉朝时就已经有了菊花酒,魏时,曹丕曾在重阳赠菊给钟繇,祝其长寿。据《西京杂记》记载,菊花酒的制作是"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

到了明清时,赏菊、喝菊花酒仍然流行,沿袭至今。

直到现在,重阳节期间,各大公园也会组织大型菊展,供广大市民和游客观赏。

重阳节有登高采菊的风俗对还是错(秋游赏菊...重阳节的起源)(8)

《月曼清游图》之“重阳赏菊”,清,陈枚绘,绢本,设色,纵37cm,横31.8cm。

茱萸又被人们叫做"辟邪翁",是一种常绿带香的植物,有杀虫消毒、祛风寒的功能,还可以消积食、治寒热。以茱萸入药,可以养身祛病。

重阳节插茱萸这一习俗大约起源于晋代。周处的《风土记》载:"九月九日,律中无射而数九,俗尚此月,折茱萸房以插头,言辟除恶气而御初寒。"

唐代重阳插茱萸已很普遍,赋诗会咏的篇章也很多,如杜甫的"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朱放的"那得更将头上发,学他年少插茱萸",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宋代以后,重阳插茱萸之风逐渐衰落。现在这种习俗已经很少见了。

重阳节有登高采菊的风俗对还是错(秋游赏菊...重阳节的起源)(9)

《王摩诘诗意图》,清,石涛绘,纸本,设色

吃重阳糕

重阳节俗很多,其中有一项不可或缺的是吃重阳糕,尤其是在北方地区,这种风俗尤盛。

从汉朝开始就有吃重阳糕的习俗了,那时的重阳糕被称作"黍糕"或"蓬饵"。到了宋朝,吃重阳糕之风大盛。《东京梦华录》载:"(重阳节)前一二日,各以粉面蒸糕遗送,上插剪彩小旗,掺饤果实,如石榴子、栗黄、银杏、松子肉之类。"

清朝宫廷中,重阳节的时候也要举办"花糕宴",《武林旧事》中写:九月九日重阳节,"都人是月饮新酒,泛萸簪菊,且各以菊糕为馈,以糖肉秫面杂糅为之,上缕肉丝鸭饼,缀以榴颗,标以彩旗。"清《帝京岁时纪胜》载:"京师重阳节花糕极胜。有油糖果炉作者,有发面醢果蒸成者,有江米黄米捣成者,皆剪五色彩旗以为标帜。"

重阳节有登高采菊的风俗对还是错(秋游赏菊...重阳节的起源)(10)

诗词文化

重阳节有登高采菊的风俗对还是错(秋游赏菊...重阳节的起源)(11)

此词作于1929年的重阳节。当时,毛泽东在福建上杭县城的临江楼上养病,重阳佳节来到,院子里的黄花如散金般盛开。作者感慨人容易衰老,天却不易老,重阳节年年都有。今天又是重阳节,战场上的菊花还是一样的芬芳。秋风刚劲地吹着,虽然现在的景色不如春天那样明媚,却比春天更为壮美,广阔的江面上泛着白霜。

整首词生机盎然,歌颂了土地革命战争,也显示出了作者豪迈的情怀。

重阳节有登高采菊的风俗对还是错(秋游赏菊...重阳节的起源)(12)

总章二年(公元669年)卢照邻来到益州新都任职。秋冬之间,卢照邻从益州来到梓州。九月九日重阳节,在蜀地任官的邵大震与王勃、卢照邻三人同游玄武山,互相酬唱,这首诗即为卢照邻当时所作。作者的思乡之情飞越了隐约的风烟,远在他乡和朋友喝着菊花酒,看着大雁南飞,心里的悲伤无法言说。游子在外,难免思乡,重阳节登高望远时,思乡之情愈盛。整首诗景中含情、借景抒情,可谓是难得的佳作。

重阳节有登高采菊的风俗对还是错(秋游赏菊...重阳节的起源)(13)

重阳节有登高采菊的风俗对还是错(秋游赏菊...重阳节的起源)(14)

这首诗是唐武宗会昌五年杜牧任池州刺史时的作品。九月九重阳节时,作者和朋友带着酒去爬城东南侧的齐山。平日的作者是严肃的、不苟言笑的,但是在节日中登高的喜悦之感冲淡了平日的苦闷,诗人面对着秋天的风景,不自觉露出了笑容,兴致勃勃地折下了一把菊花。即使到了秋天,江南的山还是一片淡淡的青色,人们登上这片青色的顶端往下看,所有的一切,包括刚刚飞来的

大雁都映在山下的江水中,这样的秋天让人想要拥抱在怀里。

-

END

图文来源:《中国人的传统节日》插图、网络图片(侵删)


延伸阅读:

重阳节有登高采菊的风俗对还是错(秋游赏菊...重阳节的起源)(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