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一测你有未卜先知的能力(测测你是不是元宵)(1)

元宵猜灯谜是很多市民喜爱的文娱活动之一。

大洋网讯 赏花灯、猜灯谜是传统的元宵节民俗节目之一。很多人不知,顺德是广东省灯谜之乡,而顺德灯谜协会则有38年历史。今年元宵期间,协会130多名成员齐齐出动,为开展灯谜活动忙碌起来。

创作灯谜是老谜友的一大乐趣,日常的生活素材、时下热点语录均能成为灯谜创作的源泉。然而,随着协会成员年纪的增长,为了传承灯谜文化,从十年前开始,顺德灯谜协会就开始走进中小学课堂,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接触到灯谜文化。同时,协会开始举办中小学灯谜邀请赛,目前已成功举办了六届,培养了一批小选手;在线上开设“每周一谜”,通过新形式让灯谜“俘虏”年轻人的心。为了解决学生们升学后谜友流失的问题,还成立了“谜社”,成为新老谜友聚集的好地方。

灯谜故事

不成文的规定 办喜事用谜语道贺

顺德是广东省灯谜之乡,各镇街灯谜氛围浓郁。1981年,顺德灯谜研究会(现“顺德灯谜协会”)成立。今年70岁的梁少梅回忆道,“当时顺德的灯谜活动比较活跃,各镇街有很多爱好者,经常聚在一起交流,每一年都会有比赛。”从1983年起,梁少梅开始担任研究会的财务,现担任协会秘书长。现任顺德灯谜协会会长谭沃强今年63岁,是该协会第一批成员之一。从初中起,由于受到父亲的影响,他对灯谜情有独钟,“每逢重大节日,看到有灯谜挂起来,我们都会过去凑热闹。”谭沃强说,遇到不懂的灯谜他常常会跟长辈、老师交流。

大约在五六年前,为了扩大灯谜的受众群体,“顺德灯谜研究会”更名为“顺德灯谜协会”。据介绍,灯谜协会的大多数会员都是业余爱好者,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年举办大大小小的活动大概有200~300场。早期,协会内部有个不成文的规定,不管谁家办喜事,参与者都要拿出5条谜语,“当时没有红包不打紧,但一定要有谜语,有时候不尽兴,还会现场发挥。”

梁少梅读的书不多,但对灯谜却很痴迷。小时候,父亲喜欢上茶楼喝茶,梁少梅结缘灯谜就从那时候开始。据她介绍,茶楼的桌子上会有一张小字条,上面有谜面,感兴趣的话可以猜一猜。父亲每次喝完茶回来,都会跟家人分享他遇到的有趣的谜语,久而久之,父亲就成了梁少梅走进谜语世界的引路人。12岁左右,梁少梅就经常混在大人中间猜谜语,那时候的她每每猜到两三条,内心就会很有成就感。

灯谜创作

需要深厚的积累 笑称“与虎谋皮”

猜谜语,若没有一定的积累,很难猜谜底,出谜语则更有讲究。对谜语的浓厚兴趣也推动着梁少梅不断学习。“如果谜面的提示是猜西游记一人物,我总不能老是猜一些熟悉的角色吧?”而这也激励着她不断阅读,到处搜集书籍阅读成为她的一大爱好。年少时,梁少梅一有空就跑到书店看书,邮局门前的报纸栏也成了她汲取知识的殿堂。

与猜谜语不同,出谜语常常需要“反其道而行之”。梁少梅说,出谜语常常需要先从确定一个谜底开始,有一次她遇到这样一个谜面——五谷丰登(猜一网络用语)。“谷物丰收需要阳光雨露,我一下子想到了阳光,而对应的网络用语就是‘晒’。”梁少梅还不满足于此,她当时立马想出了一个更为直接的谜面——万物生长靠太阳。“其实是靠太阳(晒)。”她微微一笑地说。

除了日常用语,本土的文化风俗也是谜友们追捧的“热词”。梁少梅珍藏着一本自己手写整合汇总的“灯谜大全”,既涵盖关于唐诗宋词的谜语,也有顺德本土的地名、历史人物、非遗民俗、地标性建筑等。

此外,在灯谜创作过程中,撞车情况非常多,尤其是诗歌原句撞车的情况更为尤甚。例如2008年所出的一条谜语,“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猜一作家和作品)”,当时她解开了谜底(谜底为余光中《乡愁》),但是在网上一查,有不少“撞车”雷同的情况,结合当时当地的热点来出谜,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灯谜的内涵。“灯谜的灵感来源其实非常广泛,有时候在家里拖地时就会有灵感不自觉地跳出来。”梁少梅笑道。

谜语的创作还有一点就是不能为了猜字而猜字,谜底和谜面不能有相同的字。梁少梅称,谜语被称为“文虎”,猜谜为“打虎战”,出谜为“与虎谋皮”。

灯谜传承

走进校园 成立传承基地

目前,顺德灯谜协会聚集了130多名热爱灯谜的成员,其中年龄最大的90岁,70后成了中坚力量,80后和90后的数量不多。早在十多年前,协会成员的“老龄化”开始引起谭沃强和梁少梅的注意。

十年前,顺德灯谜开始进校园。如今,龙江镇叶霖佳小学成为“龙江镇少年灯谜培训基地”,勒流街道大晚小学被授予“中华灯谜教学示范学校”,还出版了顺德区内首本系统的灯谜教材——《乐游谜园》。协会的老谜友们也没有闲着,他们当中不少人像谭沃强、梁少梅一样,纷纷走上课堂成为了灯谜老师,既向学生介绍灯谜文化,让学生真正认识灯谜,也向学生们传授制谜、猜谜的技巧。而北滘文化站、北滘甲子谜会连续十几年举办中小学生暑期公益灯谜培训,至今都未停过。谭沃强用“生生不息”来形容灯谜在顺德年轻人中的传承现状,还以灯谜为“信物”与其他城市进行交流学习。

值得一提的是,灯谜的传承形式也在不断创新。目前,顺德少年灯谜邀请赛已经成功举办了六届,培养了多名能猜谜、善创作的小选手,还频频亮相国家级大赛,顺德还在2017年举办了首届中华学生谜语大赛;此外,在线上开设“每周一谜”,通过新形式让灯谜“俘虏”年轻人的心。为了解决学生们升学后谜友流失的问题,还成立了不少谜社,成为新老谜友聚集交流的好地方。

佛山市人大代表、顺德区文联副主席廖宇光表示,顺德灯谜文化氛围浓郁,以灯谜进校园的形式培养一批年轻“拥趸”的做法值得点赞。“实际上,灯谜作为一种群众性的活动,被大多数人所喜爱。”廖宇光说,“猜灯谜好玩,但是创作灯谜则更考验人,不仅有利于个人智力的开发,也有利于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

(文/广报全媒体记者王名润 图/广报全媒体记者何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