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东莞时间网-i东莞

上海宝山区张庙街道太极拳(横沥镇横沥村区慧不遗余力传播)(1)

■区慧在教授学生太极拳 横沥供图

每晚7点,在横沥村的陈氏太极拳传承基地,10余人在挥洒自如地打着太极拳,一旁的俩师徒认真地给大家纠正姿势。师傅名叫邓锦华,是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陈氏太极拳传承人,另一个是“大师姐”区慧,平日更多是她来指导学员练拳。

2015年至今,区慧跟随师傅的脚步,不遗余力地推广太极文化,在全市公益授教学员逾1500人。他们不仅成立了一支女子太极队,还教残疾人打太极,并获得全市赛事金奖。

成立女子太极队刻苦训练

2015年,区慧偶然间在网上看到横沥太极师傅邓锦华获奖的文章,“当时我就在想,应该要广泛宣传横沥镇这些优秀人物。”于是,区慧创办了公众号“横沥同城”,通过新媒体宣传横沥本土人物,传递正能量。

后来,区慧拜师邓锦华,开始学习太极拳。当时,邓锦华也只是横沥镇一位普通的太极运动爱好者,不为人所知。

“当时,我觉得太极拳这项运动需要宣传。”跟师傅商量后,区慧便在各种宣传平台宣传横沥“张三丰”邓锦华,增加曝光率。

2016年初,东莞市武术协会的工作人员联系到区慧,建议其尝试申报非遗项目。经过前期的准备,在2017年举办的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总结会上,邓锦华获评第四批市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慢慢地打响了太极拳的名头。

太极拳以往的传统是传男不传女,但师徒俩“反传统”而行,成立了一支女子太极队,取名“横沥缘圆女子太极队”。队里有16人,来自横沥各行各业,有企业高管、有家庭主妇……

女子太极队更多是区慧在负责教学,每日训练完,区慧会指出队员的不足,并做出示范。在区慧看来,即便是业余爱好者,也要用高标准来要求自己。

轮椅太极队获赛事金奖

在2017年12月举行的东莞市第四届武术文化节上,有一支轮椅太极舞蹈运动队参加了运动会,并获得赛事金奖。

比赛中,队员们坐在轮椅上,凭借手部和全身的力量,进行各式各样的太极和花样舞蹈动作,给观众带来了独特的视觉盛宴。这支队伍就是区慧和师傅邓锦华共同授课的轮椅太极队。

“教残疾人打太极,不仅可以圆了残疾人的太极梦,还能推动当地太极拳运动的全面发展,也让更多人看到他们自强快乐的精神风貌。”区慧对记者表示。

辉叔是队员中比较特殊的一位,由于患有强直性脊柱炎,他站立的时候,腰部无法直立,只能大幅度弯着身体,坐在轮椅上也只有手部才能动作。

为了教授辉叔训练,区慧在吸收普通太极拳动作套路的基础上,将太极拳动作融入轮椅运动中,效果较好。“打太极后,我很明显感受到了身体得到了舒展。”辉哥说。

推广太极拳进镇街、进校园

打开区慧的朋友圈,发现分享的大多是太极文化的推广内容。队员们都爱称区慧为“模范师姐”。

2019年,横沥镇在横沥村委会建立了太极拳学习传承基地。有了场地,区慧和邓锦华师徒二人坚持免费公益教学,团队创建至今,共收纳入室弟子数十名,记名弟子近百人,公益授教学员逾1500人。同时,区慧和师傅邓锦华还积极开展太极拳项目进校园和进镇街活动近百场次,助力群众性体育文化活动的推广。

如今,区慧仍坚持以一个新媒体从业人员的视角看待太极运动在现代社会的发展。她说:“很多人已经忽视了传统的文化,我要做的是利用新手段把传统文化传承下去,重新被大众所知。”

见习记者 刘维佳 记者 袁健斌/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