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帝亲政后,羽翼渐渐丰满,同时他和慈禧的裂痕也在加大。他们两人之间展开了怎样的帝后争锋?铁腕的慈禧又是如何将权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呢?

清朝光绪为什么斗不过慈禧(从甲午战争到马关签约)(1)

慈禧、光绪听政

​1889年,慈禧举行了归政典礼,正式还政于光绪。从此,光绪帝不再是坐在慈禧帘子前的木偶皇帝了,在他的周围,聚集了一大批拥护他的朝廷重臣,被称为“帝党”。随着实力的增强,光绪帝有了与慈禧博弈的资本。两人矛盾的第一次表露,就发生在甲午战争期间。

中日甲午战争是在光绪二十年(1894年)七月初一日爆发的,这场战争一开始,慈禧和光绪帝都是主战的,但是随着战局的恶化,慈禧和光绪的分歧也越来越大。

我们知道,甲午战争是光绪帝亲政后第一次应对严重的边疆问题。当时他还很年轻也没有政治经验,为了确保祖宗的基业不受侵犯,他认为购船造舰、练兵图强搞了近二十年,不见得不能跟日本打一仗。

而慈禧的态度不是那么坚定,起初是主战,到了战争中后期便倾向于主和。那个时候,慈禧的政治经验已经十分丰富了,见多了征战,她也不想再打下去。因为她当年和咸丰帝一起逃到热河吃过很多苦,这些苦她认为吃够了,只想在苟安中享受浮华余生。

清朝光绪为什么斗不过慈禧(从甲午战争到马关签约)(2)

慈禧太后剧照

​不巧的是,甲午年是慈禧的六十大寿,宫里已经准备了很长时间。据统计,为了慈禧做寿大概花了一千万两左右的银子。从颐和园到皇宫,沿途布置了彩棚、戏台等等。宫中也都重新粉刷,油漆一新。

慈禧想过个安心的生日,就同意李鸿章请英、俄出面调停,实行所谓的“以夷制夷”的外交政策。于是慈禧就开始分批做大臣的工作,她最后一批召见的大臣是主战的翁同龢和李鸿藻。

慈禧给翁同龢出了一个难题,这个难题是什么呢?

原来,慈禧让翁同龢去跟李鸿章见面,让李鸿章通过俄国使臣来调停求和。这样的安排是有用意的,翁同龢与李鸿藻两人是主战派,而翁又是光绪帝的老师,也是帝党的领军人物,可偏偏慈禧要让他去找李鸿章谈议和的事情。

翁同龢是硬汉子,他虽然迫于压力,同意给李鸿章传言,但是他明确地向慈禧表示,自己只是传达太后的意见,并非是他个人的态度。并说:“我是天子近臣,不敢以和局来成为举世唾骂的对象”。翁同龢敢于忤逆慈禧的意见,公然声称自己是天子近臣,不愿成为求和的罪人,这样的表现虽然令人肃然起敬,但是他这次抗旨,为日后慈禧整他埋下了潜因。

清朝光绪为什么斗不过慈禧(从甲午战争到马关签约)(3)

光绪帝剧照

面对慈禧的一味求和,光绪帝却越来越主战。这对母子将如何谋篇布局?而慈禧又是如何步步为营,占尽了上风的?

光绪二十年(1894年)十一月,赋闲在家十年之久的恭亲王奕訴突然被慈禧起用,出任首席军机大臣。这一任命使得主战的清流十分激动,纷纷看好奕訴有所作为。可是这位几次受到慈禧打压的亲王早已锐气全无,不想再得罪太后。为了迎合慈禧,奕訴另辟蹊径,准备请美国出面调停。其他军机大臣也摸准了慈禧的用意,极力鼓吹议和。

面对慈禧的议和,光绪帝依然坚定地主战,他给了妥协求和的李鸿章以革职留任的处分。更有甚者,御史安维峻上奏光绪帝说:“皇太后既归政于皇上,如果碰到事情,事事牵制,将何以上对祖宗,下对天下臣民!”安维峻的奏折把矛头指向了慈禧,这样帝党对后党的不满,升级为对慈禧干涉君权的直接指责。

这让慈禧非常愤怒,随即发起反击:把瑾妃和珍妃降为贵人。说来也很可怜,因为瑾妃与珍妃刚刚由贵人升为妃,这一次帝后党的交锋,她们成了牺牲品。不仅如此,慈禧又将她们的哥哥发配到乌里雅苏台,至于安维峻则发配张家口充军。这一系列举措打击了主战的声音。

清朝光绪为什么斗不过慈禧(从甲午战争到马关签约)(4)

翁同龢、李鸿藻

​但光绪帝并未就此甘心,他在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一月,命令湘军大将刘坤一率领湘军八十营,进占山海关一带。这是开战以来最大的一次调兵,也是主战派的最后一试。

然而,由于刘坤一指挥不当,军队战斗力太弱,在进攻牛庄、营口、田庄台等地的战斗中,湘军大败溃不成军。这样一来,清朝内部,主战派的声音渐渐沉默了,而主和的声音甚嚣尘上。光绪帝尽管很痛恨、悲哀,但在内外压力之下,不得不派出张荫恒和邵友濂前往日本议和。

不承想,日本政府根本不给光绪帝的面子,挟战胜之余威,拒绝了光绪帝派出的这两个大臣,要求另派全权大臣和谈。这个全权,就包含了要有权力同意割地。

在是战是和的争论中清王朝一次次贻误战机,北洋水师全军覆灭,国土丧失。清政府财政也至此破产,靠向列强借债度日。慈禧一次次站在台前,运用权谋和手腕,穿针引线,使时局和舆论始终掌握在自己手里。

清朝光绪为什么斗不过慈禧(从甲午战争到马关签约)(5)

慈禧太后剧照

然而,随着签约日期的临近,慈禧却做起了缩头乌龟。她心里究竟打的什么算盘?而隐身其后的她又将如何操纵时局呢?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正月十六日,求和心切的慈禧太后撇开光绪帝,独自召见了群臣。她认为日本所暗示的全权大臣就是指李鸿章,于是她就授意孙毓汶起草谕旨,令李鸿章来京请训。

恭亲王奕訴认为,李鸿章已经被光绪帝革职了,不适合做全权大臣。但是慈禧根本不将光绪帝的旨意放在眼里,她明确地表示:“我可做一半主张。”这个“一半主张”意义是什么?其实就是想做主的时候就做主,不想承担责任的时候就推给光绪帝。从接下来的事情中,这一点就可以看出。

李鸿章接到懿旨后,马上到京请训。请训的时候,李鸿章明确要求光绪帝授予他割地的权力。因为甲午战败与日本签约,日本必然要求中国割让土地,而割让祖宗的领土,历来是一件被举国唾骂的恶行,慈禧很清楚这一点。光绪帝认为割地关系重大,让奕訴请示慈禧。

清朝光绪为什么斗不过慈禧(从甲午战争到马关签约)(6)

李鸿章照片

​这个时候,慈禧不做主了,干脆来个称病不见,这种丧权辱国的事情让光绪帝出面更为合适。所以她通过李莲英传达懿旨说:“太后的身体昨日肝气胁痛,而且腹泻,因此不能召见,一切都根据皇帝的谕旨办。”

慈禧把李鸿章召回北京是想让他去日本签约,但她又不见李鸿章。于是请不到“割地”谕旨的李鸿章迟迟不愿意起程。这样一来,那些主和的大臣就火急火燎地联名上奏,要求光绪帝放权于他。在这样的压力之下,光绪帝不得不授予李鸿章“让地之权”。后来台湾被割,光绪帝非常难过,他曾经说:“割台则天下人心皆去,朕何以为天下主。”

在翁同龢为首的主战派支持下,光绪帝曾打算废约迁都再战。这个时候的慈禧,对于《马关条约》所规定的苛刻条件也是十分不安的,她不愿祖宗的土地在自己手里丧失,但又怕不从日本,会使战争再起,更加不可收拾。于是善于玩弄权术的慈禧,决定避重就轻,不担再战的风险。

四月初三日,光绪帝亲自到颐和园请慈禧作出是否批准条约的最后裁决,慈禧听后含糊其辞地说:“和战之局你定,是否迁都之事你定。”把皮球踢给了光绪。

清朝光绪为什么斗不过慈禧(从甲午战争到马关签约)(7)

《马关条约》中日谈判代表

​同时主和派也在积极活动,他们声称没有因为保边地而弃宗庙社稷的道理,这种意见得到了一大批人的支持,让光绪帝顶上了巨大的压力。没有办法之下,四月初八日,批约的日期临近,光绪帝无可奈何地批准了《马关条约》。

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让中国割让台湾及所有附属的岛屿、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给日本,这在中国历史上可谓空前。

大家不要以为,慈禧在甲午战争中是个彻底的投降派。作为清王朝的实际统治者,她也不愿意在自己手里断送王朝的命运,所以她在战争初期也是主战的。但是骨子里,她却想着请列强调停。

之所以不愿再打下去,一个原因是她相信了李鸿章“以夷制夷”的外交策略;另一个原因是皇帝已经亲政,她虽然可以按照训政条例掌控大权,但是在体制上,毕竟不能由她一人说了算。

这就是慈禧最初主战,要臣下不准示弱,以使自己的观点和皇帝的观点一致,实际上请列强调停,不过是在暗中进行。所以她说对外妥协可以,而说她开始就主张投降敌国,不想抗争,是不符合事实的。

综观整个甲午战争,从抛出第一个调停、议和的信号,到决定议和人选,再到不支持废约再战,慈禧并没有旁观战局发展,实际上仍然牢牢地主导大清朝政实权。

清朝光绪为什么斗不过慈禧(从甲午战争到马关签约)(8)

光绪帝剧照

​只不过慈禧娴熟地运用了政治手段和技巧,适时地拨弄时局,又适时隐身其后,这样一种做法,使得后人无法认同。这样一个铁腕的政治女强人,竟然如此对待国运民命,也难怪后人要抨击她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