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时的当兵真实感受(我当兵前后的那些事儿)(1)

50多年前,我当兵前后的那些事儿‖老家许昌

文‖李群成 图‖网络

小时候,村里人都说我是平脚板,一辈子别想当兵。

因为“一辈子别想当兵”,所以,1968年春季和1969年春季征兵,我已经年满18周岁,符合应征条件了。可是,我只能对前去应征报名的青年,投去羡慕的眼光,自己却始终没有勇气去报名。

1969年11月份,一年一度的冬季挖河任务派到了村里,很多年轻人都被派去挖河了。因为我在读高中,队里就没有派我参加挖河。挖河的人走了没有几天,当年冬季的征兵通知就下来了。工地上的年轻人都纷纷回到村里,写决心书,到大队报名。

当时,我们生产队小我一岁的本族弟弟明申,也从工地上赶了回来。他见到我,就动员我和他一起到大队部去报名。(想看看本文作者李群成老师上回写了啥美文?欢迎点击以下链接:我就是红薯命)

因为我是“平脚板”,也就没有勇气与他一起到大队去。他说:“走吧,全当是和我一起去凑凑热闹”,我只有答应下来。我们分别写了决心书,并一起到大队部报名,接受部队带兵首长的目测。

年轻时的当兵真实感受(我当兵前后的那些事儿)(2)

我们一走进大队部院子,远远就看到屋子里坐着三位解放军,由大队干部陪着,一边聊天一边盯着大门外前来报名的应征青年。进了大队部并交上我们的决心书后,带兵的几位解放军首长,有的接过决心书认真审看,有的不停地在上下打量着我们。同时,让我们分别脱掉鞋子查验。当民兵营长罗留彦发现我是平脚板,就对带兵的首长说:“他是平脚板,行吗?”坐在旁边的一位年轻一点的解放军说:“先体检再说吧。”就这样,我算是通过了目测的第一关。

不几天,大队通知要组织报名的应征青年检查身体。体检的当天上午,我和明申老弟,一早步行来到我们村西边大约4公里,位于公社大礼堂后边的新兵体检站。

明申在最初测量血压时,因为血压高而没能过关。我经过多个科室的检查都基本合格。最后检查外科时,是一位穿着军装约有30岁上下的男医生。他让我脱掉鞋子看了看,也没有说什么,就填上了“外科体检合格”,并在最后的栏目里填上了“丙种合格”。

十几天后我收到了县武装部发来的入伍通知书,并换上了崭新的军装。

12月11日在公社大礼堂北侧的空地上集中,带兵的解放军首长给我们讲话时,才知道这三位首长,一位是蔡指导员,一位是李排长,年轻一点的是陈班长。当天下午,我们就踏上了东去的列车。

河南的12月份,虽然已经进入冬季,大地上的树叶、花草已经枯黄。但是,我的内心犹如东去的蒸汽列车,炽热而兴奋不已!同时,我也颇感纳闷:都说我是“平脚板”,怎么也体检合格,当上了兵呢?后来到了部队,带兵的李排长给我揭开了全部答案。

原来,他们在大队部通过目测,并看了我写的字和决心书内容,感觉还是比较满意的。

他们又得知我曾在县完中读过书,还上过一年的高中,认为在村里所有报名的应征青年中,还算是比较优秀的。故此,他们事先给体检外科的医生做了交代,只要身体没有大的问题,希望能把我带走。

年轻时的当兵真实感受(我当兵前后的那些事儿)(3)

李排长说,由于那个年代国家贫穷,教育落后,能考上初中的人很少。但是,很多青年人又希望能够通过当兵走出农村。他们通过了解,得知不少仅上过小学的都填了初中,甚至于个别连高小都没有上过,也填报了初中毕业。所以说,我的文化程度当时在适龄青年中,还算是比较高的。

当时,我们大队参加体检的共有17个人,其中13个人体检合格。县武装部给我们大队分了3个指标,带谁走由部队和大队干部协商确定。

体检合格的13个人当中,罗殿立兄长我一岁。他高高的个子,帅气的脸庞,一看就知道是浑身充满力量的小伙子,自然是带兵首长比较满意的一个好兵。还有一个家住大队部隔壁的罗姓青年,平时就和大队干部们关系处的非常好,个人条件也不错。

这两个都是大队极力推荐要部队带走的,自然没有多大问题。第三个人选是我本族的一个小我一岁的弟弟,个子矮胖矮胖的,文化水平又不高,属于在农村不好找媳妇的老实青年。

由于他的个人条件一般,其在大队当妇联主任的一个近邻,处于照顾他的角度,极力推荐希望部队能把他带走。但是,接兵首长更希望能把我带到部队。

李排长告诉我,在是带走我还是带走我的那个本族兄弟的问题上,他们与大队僵持了几天时间,大队干部一直不肯让步。最后,带兵的首长不得不向大队摊牌:“如果不把李群成带走,罗门大队的兵一个不带。”就这样,大队干部才勉强同意带兵首长的意见,把我带到部队。

我们接到入伍通知书后,接兵的首长查出住在大队部隔壁的罗姓青年是属鸡的,当年已经满24周岁,超过限定最高年龄两岁,不符合应征条件而没有带走,算是作废了一个指标。

年轻时的当兵真实感受(我当兵前后的那些事儿)(4)

最后,我和罗殿立大哥两个人,如愿以偿地于1969年12月12日上午,乘专列到达山东省与江苏省交界处的山东省郯城县军营,部队番号为陆军第68军202师605团。

到部队后我才知道,来我们大队带兵的三位解放军,一位是团后勤处1960年入伍的蔡助理员,任我们新兵连的指导员,江苏省泰兴人;一位是团无后坐力炮连1965年入伍的李家文排长,山东省莒县人;一位是团直重炮连1969年入伍的陈班长,四川省隆昌人。负责外科体检的解放军,是团卫生队1959年入伍的庄乾山医生,山东省临沂人。后来连队派我到卫生队学习,与庄医生关系处得非常好,他犹如师长一样,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

来到部队的第二天,就开始了半个多月的新兵训练。训练结束,蔡指导员和陈班长回到了原来的工作岗位。我被李排长点名,留在了他所在的无后坐力炮连二排五班当战士,之后又在连里当卫生员、文书。第二年4月份调到团管理股当文书,8月份又被选调到68军司令部工作。

自我从山东郯城调到徐州军司令部以后,因为距离远,通讯落后,一直没能再见到李家文排长,以及坚持把我带到部队的蔡指导员和陈班长,也与他们失去了联系。

近十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通讯手段的现代化,我通过战友联系上了当时在无后坐力炮连一排的王世江排长。因为王排长与李家文排长是老乡,我向他打听李排长的消息。王排长告诉我,李排长后来在部队出点情况,很早就复原回到了原籍,不几年就去世了。又通过四川泸州的老战友打听陈班长的消息,也是杳无音信。蔡指导员的去向,更是无从打听。

由于他们的极力坚持,才把我带到了部队,才有了我的今天。他们都是我的恩人,我一辈子不能忘记他们。我原本想,只要能打听到他们的消息,不管路途多么遥远,我也一定会前去看望他们,共同回顾当年的部队生活,和我当兵前后的那些点滴小事儿。只可惜,这份遗憾却永远留在了我的心底。

年轻时的当兵真实感受(我当兵前后的那些事儿)(5)

【作者简介】李群成,许昌市建安区人,曾供职于河南省人社厅。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书法、美术作品多次入选中国书协和河南省美协的展览并获奖。在专业报刊、杂志发表散文、随笔、评论160余篇40多万字。出版有《春诵秋吟·李群成诗词楹联集》《沃野颐真·李群成诗词集》《尘封的岁月》《李群成书法作品集》《崛起中原·中国当代书法名家李群成》。

1、本文由作者授权发表,文责作者自负,如有侵权,请通知“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本文作者观点不代表“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场。

2、文图无关。文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摄影者或原制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本文所用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本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

3、“老家许昌”版权作品,转载或投稿请发邮件至hnxc126@126.com 。

爱许昌老家,看“老家许昌”。 老家许昌,情怀、温度、味道!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