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汽埃安生产线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苏俊杰 摄,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打好组合拳促工业经济稳增长?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打好组合拳促工业经济稳增长
广汽埃安生产线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苏俊杰 摄
9月5日,广东省召开新闻发布会,对日前广东省政府制定实施的稳工业“1 3”系列增量政策进行解读。其中,“1”是指《进一步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的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稳工业增量措施),“3”是指《广东省汽车零部件产业“强链工程”实施方案》《广东省硅能源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和《工业设计赋能广东行动方案(2022-2025年)》3项行动。这是继先后出台“稳工业32条”“助企25条”“稳经济131条”等政策之后,广东再出实招促进工业平稳增长。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黄庆
稳工业增量措施重在体现“短期管用”原则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吴东文表示,今年上半年,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1.91万亿元,同比增长3.5%,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4%,支撑作用明显增强。但与此同时,受疫情和当前复杂国际局势等因素影响,广东省在稳工业及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上也面临着较大的压力。
稳工业增量措施共提出7个方面的政策措施:全力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全力提振释放消费需求、全力抓好工业投资和制造业重大项目建设、全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力纾解中小企业资金困难、全力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全力服务支持企业发展壮大。
吴东文指出,该政策措施重在体现“短期管用”原则,首次提出开展2022年度工业稳增长综合评估,省政府将对全省前5名的地级以上市和前30名的县(市、区)予以通报表扬,鼓励各地聚焦全年目标任务集中发力。为了全面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信心,贯彻落实好国家各项减税政策,对受疫情影响未能及时缴费的制造业中小微和个体工商户,用水、用电、用气“欠费不停供”缓缴期限从原来的6个月延长至2022年12月底。同时,以“链长 链主制”协同推进建立重点产业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供需对接机制,并引导国有企业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的投资力度。
稳工业增量措施还强调,要突出消费、投资、进出口多向发力,千方百计提振扩大需求。政府鼓励各地继续组织开展汽车、消费电子产品等工业产品以及消费品“三品”促销活动;支持工业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对珠三角地区新备购置额700万元以上的符合条件技术改造项目原则上按新备购置额的20%、粤东粤西粤北地区新备购置额400万元以上的符合条件技术改造项目原则上按新备购置额的30%进行奖励;鼓励将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扩大到符合条件工业园区;建立RCEP系列清单,深化通关作业改革,为外籍商贸人士来粤提供各方面便利服务。
“稳工业‘1 3’系列增量政策有利于我们进一步凝聚力量,全力纾解企业上半年反馈的痛点难点问题。”吴东文说,“接下来,我们将全力以赴抓好落实,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保障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稳住工业经济大盘。”
3项行动
零部件“强链”,打造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
《广东省汽车零部件产业“强链工程”实施方案》提出,加强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为打造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提供核心支撑。到2025年,争取全省汽车产量突破430万辆,实现汽车零部件制造业营业收入超5900亿元。广东将在园区、平台、基金等方面构建三大发展载体,建设5个左右省级汽车零部件特色产业园区,打造一批产业协同创新平台,推动设立省汽车产业发展基金。
同时,在动力总成、底盘系统、智能网联、车身系统、工业软件、仓储物流等方面筑牢六大关键环节基石,明确发展方向和具体任务,提高汽车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
到2025年将广东建成硅能源产业集群高地
《广东省硅能源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是全国省级层面首个推动硅能源产业发展的行动计划,力争到2025年将广东省建设成为我国硅能源产业集群高地。
为优化硅能源产业发展的环境,广东将从基金、园区、平台、人才和电力消纳五个方面打造产业发展支撑载体;从光伏制造、储能电池、光电器件、能源管理器件、数字能源、装备及零部件、材料、应用、循环利用、智能制造等十个领域构建产业发展基础,形成产业链支撑格局;加大对重大项目建设、关键技术攻关及产业化、产业基地建设等支持力度,吸引重点企业、优秀团队落户广东;同时,大力推动光伏电站建设。
工业设计赋能广东,提升制造业内生动力
《工业设计赋能广东行动方案(2022-2025年)》提出了产业支撑赋能、工业设计粤东粤西粤北行、设计高地打造、设计生态构建等4项主要任务,加快推动设计成果产业化,提升广东省制造业的内生动力。
具体措施包括:一是助推各行业领域重视工业设计环节,推进智能家电等战略性支柱产业加强设计应用,半导体及集成电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二是鼓励支持工业设计机构向粤东粤西粤北地区提供设计服务;三是运用设计拓展休闲度假、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等功能;四是推动工业设计与建筑、园林景观等融合;五是不断提升工业设计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