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阵把枪忘了,当官把印丢了”,这是一些家长数落孩子时常用的一句话,意思是没责任心,难以做好本职工作。这不,最近了解到明代万历年间还真有件“丢印”的事儿,而且还引出一段跨越四百年、相隔数百公里的奇缘。

据天门市博物馆提供的信息,《湖广要典》记载,明代万历年间,吏部尚书周嘉谟(现湖北省天门市竟陵人)有个得意门生叫张春廷,初任山东东昌府巡按一年后,到武昌办事,特意乘船到干驿探访恩师周嘉谟故居。船到沉湖时雷雨大作,官船被冲翻,所幸张春廷被水手救上岸,官印不慎失落湖中,虽经两天打捞,但并未找到。事后不久,张春廷再次来到干驿,在沉湖边建了一座六角亭,取名“失印亭”,并立石碑记载此事。据说张春廷最终还因此被罢官。

时光流转,1972年,天门市博物馆干部在天门干驿镇郊区偶遇一村妇卖一枚铜印,他便花20元买了下来。起初并不知它的来历,经查阅典籍,最终找到谜底,正是那枚官印。

文物丢失找谁(文物志当官把印丢了)(1)

如今,该印收藏于天门市博物馆,印台为方形,铜质,边长8.2厘米,厚1.3厘米,印柄高9.8厘米,柄厚1.6厘米,重1.246千克。印面阳刻九叠篆书“分巡东昌道印”;印背左边刻“万历十一年十二月 日”“礼部造”,右边刻印释文“分巡东昌道印”;印墙左侧刻“萬字二千四十四号”,印背文字均为阴刻楷书。

据聊城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副院长官士刚介绍,“道”有两种类型:一是业务性的,专理一事,且各省都有设置,如布政司下设的以催征粮饷和督运漕粮为专责的督粮道,按察司下设的主管学校和科举的提学道;二是分区性的,以守土安民和巡察民情吏治为主要职责,如布政司下设的分守道,按察司下设的分巡道。

分守道与分巡道均为派出机构,职责相同,且都对巡抚负责,但分守道更侧重粮储、赋役、屯田、水利等有关国计民生的事务,分巡道更侧重治吏、抚民、清军等有关社会风气与社会治安的事务。由于分巡道的职责更多是维护社会治安,其军事职能被不断强化,一些要害地区由分巡道发展到兵备道。

随着道在职能上不断发展和完善,原本作为省级权力机关的三司逐渐下降为道级机关。于是,明代地方在省、府、县三级行政机构的基础上多出了一个介于省与府之间的道。另外,分守道、分巡道与兵备道之间往往会随着形势的变化而调整,这些变化基本上都为清代所继承。

明代,山东省道的设置一直在调整,直到万历十年(1582)才基本固定下来,当时山东省共设有20道,其中,布政使司4、按察使司16。

万历十一年(1583)七月,朝廷根据形势的发展,对山东省的道进行了重大的调整,主要涉及四个重要的兵备道,即将临清兵备道改为分巡东昌道,驻临清州;将曹濮兵备道改为分巡兖州道,驻曹州;将沂州兵备道和济宁兵备道合并为分巡济宁道,驻济宁。

作为分巡东昌道前身的临清兵备道始设于明宪宗成化二十年(1484),管辖范围包括1府、2州、15县、3卫所和5巡检司,即东昌府、临清州、高唐州、聊城县、清平县、茌平县、博平县、堂邑县、冠县、莘县、馆陶县、丘县、夏津县、武城县、东阿县、平阴县、阳谷县、寿张县、平山卫、东昌卫、临清卫、甲马营巡检司、裴家圈巡检司、魏家湾巡检司、南馆陶巡检司和滑口镇巡检司。改成分巡东昌道后,管辖范围不变,直到康熙六年(1667)裁撤,归并济南道。

根据明清时期的制度规定,分巡东昌道均以山东省提刑按察司的一名副使或佥事提领,官职名称为分巡东昌道副使(之前为临清兵备副使)或分巡东昌道佥事(之前为临清兵备佥事),有时也简称为东昌道副使、东昌道佥事,官员的官印则为分巡东昌道。分巡东昌道官员的主要职责是“问理刑名,操练人马,协同抚按,控制一方”,除了负责维护社会治安和开展军事训练,还兼管河道、屯田等事务。

日前,东昌府区博物馆和天门市博物馆就借展分巡东昌道印举行签约仪式。3月上旬,市民即可在东昌府区博物馆参观分巡东昌道印。(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依盟 通讯员 张辉 陈小楠 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