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五千年文化底蕴的中华民族,各种民俗活动也是各种各样,譬如已经临近的春节,与其相关的活动还有贴春联、吃年夜饭、熬年、拜年等,但是作为文化底蕴丰厚的中华民族,这些民俗活动只是一部分而已,除去民间传统的习俗之外,还有一种特殊而低调的文化传承,那就是民间的俗语。

三年守孝有什么忌讳(爹死守孝两年半)(1)

其虽然看似简单粗俗,但是却内涵乾坤,其中包括天文地理、民俗民风、修身齐家、为人处世、猎渔稼穑、生活经验等,至今依然指导人们向善,可谓是我们民族文化精髓之一。而在众多的民间风俗当中,其中不乏一些禁忌和讲究,就比如这句民间俗话“爹死守孝两年半,娘死守孝三年整”,其描述的不仅仅是一种现象,更是民间丧葬习俗礼节和规矩的体现之一,那么这句俗话讲的是什么意思呢?你们那里有没有这种丧葬习俗呢?且听我一一道来。

三年守孝有什么忌讳(爹死守孝两年半)(2)

爹死守孝两年半,娘死守孝三年整

丧葬习俗流传至今,已经有几千年历史。世界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丧葬习俗。虽然丧葬物品的准备以及丧葬过程不断减化,但是主要内容并没有太大变化,丧葬习俗所承载的深远意义也没有发生改变。这丧葬习俗流传至今,是家家也躲不开,离不了。

而丧葬文化,可以说涵盖了儒家、道家、佛家、三大教派的思想理念。然而时至今日,民间懂得丧葬习俗的人已经非常之少了,很多时候这丧葬之事,必须由村里年长的老者一同辅助操持,才能把整个丧葬过程办理的顺顺当当。

三年守孝有什么忌讳(爹死守孝两年半)(3)

在诸多的丧葬习俗当中,守孝是最能体现儿孙“孝道”的行为之一。众所周知,至亲离世,儿孙都要为其“守孝”。上至帝皇天子,下至贫民百姓,无一例外,都要为已经逝去的至亲守孝三年。在《中庸》里曾这样记载说:“三年之丧,达乎天子,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其大意就是说,古代礼制中的守丧三年,就算是天子也要遵循,而且在给至亲之人办丧礼这件事上,不存在贵贱之说法,作为子女,都要竭尽所能地让自己的父母安乐长眠。

三年守孝有什么忌讳(爹死守孝两年半)(4)

那么父母同为至亲之人,为其守孝时间不都应该三年吗?为何偏偏父亲是两年半呢?主要是因为,母亲在抚养孩子精力上更加用心、更加辛苦。而娘养儿的那一刻就是孩子出生之时,相当于母亲到“阎王殿”走了一遭,可谓是凶险万分。再至孩子四岁之前,一岁两岁常抱于身,从婴孩日夜啼哭小心安慰,到小病缠身日夜难魅,这其中所付出努力从某方面来讲,比父亲还要难!毕竟“小儿难养”可不是空谈之词。所以为了表达儿孙的悲伤敬重之情,在守孝时间上要为母亲守孝三年整。

三年守孝有什么忌讳(爹死守孝两年半)(5)

五七三周年,不烧不周全

在众多丧葬习俗当中,特别是已逝之人“入土为安”后,民间有圆坟、三七、五七、百天、三周年之说,亡者亲人家属大都在这些日子里为亡者进行祭拜。而三七、五七属于“烧七”习俗之一,民间的烧七也叫做七,是民间流传已久的祭祀习俗,是指在死者死亡后的四十九天内(去世那天算起),儿孙每隔七天对死者祭祀一次,前后共七次。

至于烧七的由来,佛教有“生缘说”,道家有“魂魄聚散说”。佛教的“生缘说”是指人死后还介于魂魄游荡,未入轮回之态,这种状态被称为“中阴身”。而做七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中阴身”入轮回转生。《瑜伽论》曾这样描述:“谓人生有六道流转,在一个人死此生彼之间,有一个叫做“中阴身”阶段,如童子形,在阴间寻求生缘,以七日为一期;若七日终,仍未寻到生缘,则可以更续七日,到第七个七日终,必生一处。”,所以人们烧七就是为了让已逝之人尽快寻找到“生缘”,以渡轮回。

三年守孝有什么忌讳(爹死守孝两年半)(6)

道家的“魂魄聚散说”认为:人之初生,以七日为腊,一腊而一魄成,故人生四十九日而七魄全;死以七日为忌,一忌而一魄散,故人死四十九日而七魄散,做七的意义就是祭送死者,让其安然的去轮回。

至于五七和三周年为什么那么重要,主要是因为人们认为“五七”这天,已逝的亲人并没有投胎轮回,死者会在阴间的望乡台眺望家乡的亲朋,而子孙在这天祭拜就是为了让已逝的亲人,明白其已经不在人世,就不要贪恋这尘世了,可以去轮回重生了。而在民间在五七这天还有搭建“望乡台”的习俗。

三年守孝有什么忌讳(爹死守孝两年半)(7)

三周年同样是一个特殊的日子,我们都知道民间有烧周年的习俗,为的就是纪念亲人的离世。但是烧三周年最为特殊,临近三周年之时,丧事家属都会择日子,邀请各方带孝的亲友前来祭拜,其目的不仅仅是缅怀大家对已逝之人的感怀之情,还意味着“守孝”结束的日子。

另外,在民间还有叫做转香的丧葬习俗。当家中长辈去世以后,在将要下葬的前一夜,其后代子孙要为逝去的长者守夜,就是围着他的棺材拿着香不停的转,谓之转香。转香的同时,人们口中会念一段段的“孝歌”,如:一杯酒儿敬亡魂,接来四个老古人。彭祖活了寿八百,果老两万七千春。洞宾老祖三千二,令婆牙掉又重生。四个古人灵前坐,陪着亡者到天明。二杯酒儿敬亡魂,又接四个小古人。甘罗十二为宰相,刘秀十二座洛阳。周瑜九岁统雄兵,安安七岁孝母亲。三杯酒儿敬亡魂,再接四个哭古人。梦娘一场哭进京,孟姜女儿哭长城。晴雪啼哭来吊孝,董永契哭葬父亲。四杯酒儿敬亡魂,还接四个笑古人。呵呵大仙笑上天,佛爷一笑望西天。杨广击掌微微笑,十八罗汉笑观音。四十古人全到齐,接到灵前配亡魂。亡者撒手归西去,孝子奠酒泪淋淋。

其实在作者看来,无论是守孝两年半还是三年整,这都无伤大雅,毕竟在当今世上,很少有人能为父母守孝三年整的人,比起那些父母刚刚下葬,这边就脱下“孝服”的人强千万倍。更何况守孝三年内,不能娱乐、饭菜要食清淡、不能结婚、不能大鱼大肉、不能贴红对联、不能拜亲访友等,这些条条框框也许束缚得了古人,可对于当代人而言,根本忍受不了这些旧习!另外,在作者看来,烧七和烧三周年等活动都是民间传统丧葬礼仪中重要的奠祭方式,其寄托着生者无尽的哀思和美好的祝愿,同时也是对亡亲者的一种莫大的安慰。

以上就是作者对这两句俗语的一点理解。大家对这两句俗语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大家下方留言讨论!喜欢的可以点击关注!分享!转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