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斩明》——用人之得失,用权之道路,为你描绘大明王朝的权谋长卷(33)

缥缈的文臣:荒山野岭常作伴,暮鼓晨钟随我身,大明有我顾鼎臣

做官做到这种境界的句子(做官做到这种境界的)(1)

(顾鼎臣 画像)

如果我们能仔细翻看顾鼎臣一生中的履历,你就会发现,这个人其实还是干了不少好事儿的。

对于那些能凌驾于自己命运之上的人来说,自信和从容,就是他生命的主宰。

尽管,顾鼎臣的自信和从容,是内敛的。

嘉靖年间的名臣很多,但大多数的名臣,都只是意识形态的上的名臣,头衔上的名臣。

因为这帮人知道,怎么做,才能让自己成为名臣,才能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所以他们每天都在整事儿,都在闹事儿,每天都在变着法的提高自己的知名度。

人,是火起来了,但其实如果我们仔细来思考,这帮名臣其实并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活儿。

所以他们叫做名臣,而不是明臣,虽然“名”和“明”发音相同,但其中差距,好比张爱玲和张小娴,虽然都姓张,但中间的火候得差一万八千个张无忌。

这倒很像现在世面上的,明星和网红的区别,由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有些网红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似乎比明星还要大,我们可能不会认识某些老牌明星,但我们对每天都能看到的网红一定是津津乐道。

但如果我们再仔细想一想,你就会发现,老牌明星就算是息影了,再不济也有两部影视剧作品,但网红似乎除了红之外,就再也剩不下什么了。

做官做到这种境界的句子(做官做到这种境界的)(2)

(某网红)

顾鼎臣不是网红,也不是明星,他只是一个时代洪流之下的普通人。

不过这位普通人,也能敏锐地意识到明王朝此刻的问题。

在他文艺青年的视角来看,明王朝存在的问题是,老百姓的受教育水平普遍太低,不过这一点他无法改变,所以他只能把视角放到那些那些较为现实的民生问题上。

顾鼎臣对别的地方不了解,但对他的老家江苏昆山,还是很了解的。

东南一带,尤其是昆山一带,在当时来讲,还是比较富庶的。

既然当地的GDP高,那么随之而来的,朝廷的赋税收的也就比较高。

但问题在于,昆山的赋税虽然高,但拉高GDP的,绝大部分不是老百姓,而是当地的权贵们。

那个时候,张璁清查土地的政策还没有开始实施,权贵们强占民田,却让无地可种的老百姓来承担赋税,这实在是很没道理。

这等于什么?这等于是人家没吃饭,却硬让人家买单。

做生意的如果老是这么干,那也差不多快要关张了。

地没种上,被霸占了,田亩地租和赋税反倒是交了不少,当地百姓怨声载道,民怨极大。

做官做到这种境界的句子(做官做到这种境界的)(3)

(土地)

顾鼎臣得知这种情况后,立刻以昆山为试点,进行清查土地,改革赋税的制度,效果十分良好,这才有了张璁张大人之后的全国范围内的土地清查。

所以搞不好,张璁这套制度还是剽窃顾鼎臣的。

天下文人一大抄,这没什么稀奇的。

弄完土地问题,顾鼎臣又注意到了昆山的安全问题。

不熟悉地方民俗历史的读者们可能不知道,昆山的县城,最早是列竹为栅,意思是整个昆山没有外城廓,也没有内城墙,而是用十分简单的竹板围起来的。

至多到宋代,昆山的城防还一直是如此,到明朝嘉靖年间,昆山的GDP本来就挺高,加上物产丰富,又濒临东海,所以时常遭到倭寇的侵害。

原因很简单,别的县城至少还有个城门,有几段城墙用以防守,总还是能抵挡一阵外敌的,到了昆山可倒好,直接一跳就进来了,官兵们无险可守,必然不能久战。

昆山县城治安最差的那几年,正是顾鼎臣在大明政坛上最辉煌的那几年,那时候,他已经进入内阁,并且担任了一段时间的首辅,虽说架子和派头比不上张璁夏言,但好在他擅写青词,跟皇帝混的比较近,眼见家乡受难,当然不能坐视不理,于是立刻向朝廷上了一封名为“昆山修筑砖石城墙”的折子,要求朝廷拨款,为他的家乡修建城墙。

做官做到这种境界的句子(做官做到这种境界的)(4)

(古代昆山)

朝廷的国库,很像现在的银行。

官员为朝廷营收利益,源源不断地往国库里交钱的时候,那流程是很快的,几万两,几十万两,几百万两,眨眼的功夫就能到朱厚熜的账上。

但如果官员们要从朝廷里拿钱,无论是一两,二两,三两,要走的流程可就要麻烦一点了,要经过各个部门很多人手的综合考量,才能把钱要到手。

总而言之一句话,朝廷是不愿意出钱的,性格吝啬的朱厚熜更是不愿意掏钱。

他在紫禁城里大搞斋戒花了很多钱,他供养了两位道士,一个叫做邵元节,一个叫做陶仲文,光是花在他们身上的吃喝拉撒,也有很多钱。

他为自己修一些用以炼丹修道的宫殿,更是花钱如流水。

他这样花钱可以,但别人想要花他的钱,却不太行。

在朱厚熜看来,天下并非天下人的天下,而是他老朱家的天下。

那么天下间的钱,也并非天下人的钱,而是大明朱氏的钱,或者说,是自己的私房钱。

从这个事情上来看,我们可以发现,朱厚熜其实是一个十分自私自利的人,如果他肯早一点,大度一点的话,把钱都花在公事上,把钱都花在刀刃上,那么南倭北虏的问题,就不会留给他的儿子隆庆皇帝了。

做官做到这种境界的句子(做官做到这种境界的)(5)

(城门)

不过,朱厚熜毕竟只是庸君而不是昏君,在顾鼎臣的据理力争之下,皇帝还是很不情愿地调拨了一笔专款,用以建设昆山的城防。

并且,除了皇帝的建筑专款,顾鼎臣还自掏腰包,把皇帝曾经赏赐给他的黄金也全都捐了进去,老百姓一看顾大人都捐款了,纷纷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很快,昆山的“宾曦门、迎薰门、朝阳门、丽泽门、留晖门、拱辰门”拔地而起,而之后的昆山人民凭借这一栋栋坚固的城门,多次击退了倭寇的进攻。

作者年前曾经到访昆山,发现当年的六门如今还在,只是变成了“东门、东南门、南门、小西门、大西门、北门”。

帝王将相,无论是朱厚熜还是顾鼎臣,都变成了一捧黄土,唯有这悠悠石门,仍然昂首屹立在风中,保持着几百年前的样子,诉说着这样一段往事。

做完这些,顾鼎臣也差不多该到了退休的年龄,他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告老还乡,但却还想为家乡昆山发光发热。

让作者感到好奇的是,顾鼎臣对家乡的爱,似乎是十分特殊的,然而他年幼时流落野外的经历其实并不足以让他对昆山县产生什么特殊的情感,那他为什么仍然对这片故土爱的深沉呢?

做官做到这种境界的句子(做官做到这种境界的)(6)

(思乡)

或许,这件事儿用逻辑思维很难来解决,真要求得答案,还要归结到中国人的故乡情结上。

锦城虽乐,不如回故乡,乐园虽好,非久留之地。

归去来兮。

人生最难求的,是一个安宁。

普通青年睡一觉就能安宁,但文艺青年顾鼎臣却很难在生活中得到安宁。

或许,紫禁城的功名利禄对顾鼎臣来说,不是安宁的。

内阁中的权力,身为首辅的高位,对顾鼎臣来说不是安宁的。

在悠长的人生岁月中,在不停变幻的环境中,顾鼎臣始终无法真正意义上的得到安宁。

他所追求的东西,和别人是不一样的。

那什么才能让他安宁呢?

做官做到这种境界的句子(做官做到这种境界的)(7)

(破庙)

大概是当年的荒山,当年的破庙,当年的一个接一个难捱的夜晚吧。

正如贾平凹所说:你生在那里,其实你的一半就死在那里,所以故乡也叫血地。

而在顾鼎臣的家乡昆山,他的人生旅途还将继续。

顾鼎臣为官时,曾经育有一女,但不幸早夭,这成了老爷子人生中的一大憾事。

之子归穷泉,重壤永幽隔,白发人送黑发人的那种滋味,想必一定是很不好受的。

顾鼎臣返回昆山后两年,在昆山县偶遇了一位年轻一辈的学子,名字叫做林子文。

这位林子文,有一房妻子,叫做陆素贞。

巧的是,这位陆娘子的相貌,和顾鼎臣早夭的女儿十分相似,顾鼎臣心中大为感怀,于是便将陆素贞收为了义女。

昆山当地有个恶霸,父亲是南直隶的兵部尚书,算是官二代,平日就好为非作歹,在街上撞见陆素贞,觊觎其美色,很想要据为己有。

做官做到这种境界的句子(做官做到这种境界的)(8)

(陆素贞 形象)

如果是黄花大姑娘,那很好说,直接上门提亲,实在不行就强行娶亲,这一幕我们在很多电视剧里都曾经看到过。

但问题在于,陆素贞已经成亲,恶霸如果还要跑过去搞骚扰,那就是强抢民女,那就是耍流氓,饶是兵部尚书的儿子,也免不了触犯《大明律》,秋后问斩,人头落地。

于是,恶霸想了个办法,他派人把自家的账房先生杀害后,移尸到了林子文家中,并以此来栽赃林子文,希望官府可以把林子文一捉,监狱里一关,到时候陆素贞寡妻一位,自己可就好下手了。

不得不说,这位恶霸,在中国历史的恶霸圈里,只能算是普通级别的,水平实在是不怎么样,因为他在栽赃陷害的过程中,没有好好的调查一下,林子文虽然平平无奇,就是个读书人,但他的妻子陆素贞可不是好惹的,人家身后可有一位从中央退下来的义父。

结果,官府刚以涉嫌故意杀人罪逮捕了林子文,陆素贞立刻就跑到义父顾鼎臣的家中去伸冤。

现在,事情到了一个风口浪尖的地步,也许是冥冥之中注定,已经无官无职的顾鼎臣,还要在他人生中的最后一段时间里,缔造一点佳话。

恶霸啊恶霸,不是我说你,下次出门之前,您得看看黄历啊。

下一章:就是逗你玩:什么样手段的大臣,能把嘉靖皇帝耍得团团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