骈体文是中国独特的一种文体,与诗词歌赋都不尽相同,却是不可忽略的一种文学现象,值得被我们去关注和了解。

由于受到汉代辞赋的影响,魏晋时期逐渐出现一种新的文体——骈体文。到了南北朝时期,骈体文成为文章的正宗。后来我们经常能听到的“四六”,其实指的就是骈体文。因为一般这种文体通篇都会采用四字句和六字句,所以晚唐开始有人称之为“四六”,明代沿用了这个说法。而我们现在说的“骈体文”,其实是清代才出现的,一直沿用至今。

骈体文写作(南北朝文学正宗骈体文)(1)

自魏晋开始出现到中唐时期,骈体文可以说是霸占着文坛的正统地位。虽然说中唐后骈体文被“古文”替代了,但是它在我国文学史很长一段时间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影响到了唐宋时期律诗的创作,我们有必要深入了解这种独特的文体。

一、骈偶相对

“骈”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驾二马也。”释义为“两物并列,成双对偶”,而“偶”的意思就是两人成双成对,“骈偶”组合在一起就是“两两相对”之意。

骈体文写作(南北朝文学正宗骈体文)(2)

两马并驾

骈体文遵循“骈偶”的原则,句式上通篇都是两两相对,通俗来说就是通篇对仗。由于古人的语法观念比较模糊,我们采用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总结出了骈偶的三个要点,分别是句法结构的相互对称、词性的对称和对仗工整。

1、句法结构上的对称

句法结构上的对称又分为整体对称和上下联内部对称。整体对称包括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述宾结构对述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和复句对复句;上下联内部对称包括主语对主语、谓语对谓语、宾语对宾语、补语对补语、定语对定语、状语对状语。

骈体文写作(南北朝文学正宗骈体文)(3)

滕王阁

中学课文里的名篇《滕王阁序》是一篇非常完美的骈体文,可以借助里面的句子来理解句法结构上的对称。例如“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句法结构上,“时运不济”对“命途多舛”,属于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上下联内部结构上,“时运”对“命途”是主语对主语,“不济”对“多舛”是定语对定语

2、词性的对称

古人没有词性的概念,皆以“虚实”来概括,所以骈体文中的实词和虚词使用非常讲究。用现代汉语的词性来说,这里的对称包括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连、介词与连、介词。

骈体文写作(南北朝文学正宗骈体文)(4)

桑榆非晚

例如《滕王阁序》中“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其中“北海”对“东隅”、“扶摇”对“桑榆”属于名词对名词,“虽”对“已”、“非”对“可”属于连词对连词,“赊”对“逝”、“接”对“晚”属于动词对动词。

3、对仗工整

所谓对仗工整,主要是指把事物划分为许多“事类”,骈体文要求用相同“事类”的词语相对,即天文对天文、地理对地理、动物对动物、人物对人物、植物对植物、器物对器物。

骈体文写作(南北朝文学正宗骈体文)(5)

自然风物多为事类对

例如《滕王阁序》中“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睢园”对“邺水”、“彭泽”对“临川”是地理对,后者同时也是人名对;“绿竹”对“朱华”是植物对;“樽”对“笔”是器物对

以上便是骈体文“骈偶”的相关原则,不过有一点需要特别注意,一般来说,句首句尾的虚词和共有的成分一般不算在对仗里面。

二、四六句式

“骈偶”是就骈体文的语言特点而言的,“四六”的着眼点在对句的字数上,主要有五种情况:

1、四四——四字句和四字句相对简称为“四四”,如“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2、六六——六字句和六字句相对简称为“六六”,如“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

3、四四四四——两组上句为四字句下句为四字句相对简称为“四四四四”,如“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骈体文写作(南北朝文学正宗骈体文)(6)

李广将军

4、四六四六——两组上句为四字句下句为六字句相对简称为“四六四六”,如“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5、六四六四——两组上句为六字句下句为四字句相对为“六四六四”,如“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魏晋时期,骈体文字数不设限,当时以四字句居多;到了南朝宋时,四六开始出现;到了唐代,“四六”的格式得以定型并广泛使用。

三、平仄相间

平仄指的是古汉语的平声和仄声,自永明体之后,声调成为增强诗歌艺术美感的一种手段。唐代以后的骈体文受到律诗的影响,也开始讲究平仄。骈体文的平仄分为单句相对和双句相对:

单句相对又包括四字对和六字对: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为四字对甲式

“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为四字对乙式

“平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平仄仄”为六字对三三甲式

“仄平平-平仄仄 平仄仄-仄平平”为六字对三三乙式

“平平-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为六字对二四甲式

“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为六字对二四乙式

骈体文写作(南北朝文学正宗骈体文)(7)

对称之美

双句相对包括以下四种情况: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为四四出联前句仄收式

“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为四四出联前句平收式

“平平仄仄 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 仄平平平仄仄”为四六出联前句仄收式

“仄仄平平 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 平仄仄仄平平”为四六句出联前句平收式

以上便是骈体文平仄的相关格式,总体要遵循的原则是“平对仄,仄对平”,一些虚词不需要讲究平仄。

四、用典——典雅含蓄

骈体文最突出的词汇特点就是用典,我们通常能够看到骈体文行文援引古代的事件或古人的语录,但是其目的并不在于增强自己观点的可靠性,而只是为了追求文章的“典雅”与“含蓄”,由此可见骈体文的文体追求。

骈体文写作(南北朝文学正宗骈体文)(8)

用典

骈体文用典的方式包括剪裁融化藻饰。剪裁融化需要一体完成,剪裁就是裁取对仗所需要的古代事件或古人语录,然后将其改动,变成符合对仗要求和文本表达意思的式样,这个过程叫融化;藻饰便是追求辞藻的华丽,这一点可以利用一些表示颜色、金玉、山水、风月、奇兽、灵禽、香花、异草的词语来入文,因为这些词语本身就很华丽,用到文章之中会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骈体文写作(南北朝文学正宗骈体文)(9)

浪漫感受

骈体文的出现与魏晋时期崇尚美、追求形式的风气紧密相连,由于它喜欢用典,导致文章内容不够平白晓畅,所以不能成为市民口口传颂的文学。骈体文是一种高高在上的文学形式,虽然说它因为内容晦涩导致受众面不广,因此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也不算高,但是它是高雅文学的代表,其中也不乏一些声情并茂而言之有物的优秀作品流传于世,成功影响了后代的文学创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