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宇在长期的社会生产中,匠人和艺术家都是在作坊中工作的,一般来说他们都是作坊中的生产者,带领少量学徒,共同完成工作而他们的工作结果却有两种,一种是匠艺的产品,如建筑、陶器、首饰、乐器;一种则是艺术品区别的产生,可能与作坊的形式有关,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手工的落寞?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手工的落寞(工艺作坊的个性纠结)

手工的落寞

张宇

在长期的社会生产中,匠人和艺术家都是在作坊中工作的,一般来说他们都是作坊中的生产者,带领少量学徒,共同完成工作。而他们的工作结果却有两种,一种是匠艺的产品,如建筑、陶器、首饰、乐器;一种则是艺术品。区别的产生,可能与作坊的形式有关。

历史中,有两种常见的作坊形式:一种偏向于技术的传承,师父因其技术功底,在作坊中具有权威。师父带领着学徒,既进行生产制作,也进行技术传承。通过重复性的练习,技能、知识代代传承,并不断提高。

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金·默顿有一个理论——“站在巨人的肩上”。有两层含义:一是伟大的科学家设立体系和轨道,其他科学家沿着这条轨道前进;二是知识可以积累,后来者的知识在前人的成绩上不断增长。

这一模式曾适用于景德镇历史上的分工协作式作坊。

在将瓷器由矿物的陶土变为瓷器产品的过程中,不同的作坊完成了不同的工艺流程。或是陶土的筛选、模具的制作、拉坯成型,或是研制釉料、上釉、烧制……

不同的作坊担负不同的分工,但每个作坊都是由技术出色、拥有权威的师父或是高级学徒,带领普通匠人完成某道工序的制作,他们并不为最终的作品负责。而每项单独的工作都因这种作坊的存在,使某个步骤得以延续,技艺更加精湛。

当更细腻的矿物被发现,瓷土有了新的选择;新的釉料投入使用,新的彩绘形式被固定下来,烧制的技巧也越来越纯熟,越来越精细的瓷器便被制造出来。

对于江南纺织作坊、工场,这一模式也是适用的。

在西方,中世纪的金匠将行规视为必须严格遵守的规范,以技术的娴熟为目标,强调作品风格统一,并不要求独创性。这种作坊中的作品稳定性强,虽具时代烙印,也往往有佳品问世,却不能成为艺术品。

这种作坊模式在工业化生产技术出现后突然大量消失。现代人有时会因为怀旧情绪,希望恢复某种古代的制作作坊,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机器生产具有稳定性,且产品价格便宜,对这种重复性工作的作坊形成严重冲击,传统作坊几乎没有存在的可能性。

然而,日本著名民艺理论家柳宗悦提出了新的理念——手工制作的瑕疵使得手工制品有了不同的情感,这种情感使它的继续存在变得有意义。他希望用这种方式来对抗机器产品。但对现代社会而言,这种理想方式可能只是一种理想而已。

在文艺复兴时期,另一种作坊形式开始出现,并有了品牌意识。这些作坊围绕个性化的天才而运作,注重与权威性相反的另一种特性,即独创性。与之前的技术延续做法不同,他更注重颠覆性——创造出新的形式、新的产品,或者新的风格。

近期的电影工业、演出业也出现了类似的作坊。这些作坊的异军突起,对行业的颠覆,是不能用默顿理论解释的。

这些作坊往往充满着大师个人的气息,大师们会出现在各个流程的节点,或设定令人难以接受或领悟的标准,或直接粗暴地指挥各项工作,直到完成最终属于他自己的作品。而对作坊中的匠人而言,是绝对找不到家的感觉的,有时甚至也包括共同工作的大师的儿子。

这类作坊由于个性独特,不可避免是短寿的。而且对于试图理解这种作坊的技术、风格并将其恢复的努力,古今中外皆是失败的。

当人工智能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设计决策不再依靠想象力有限的人类时,这种形式的作坊,也面临着新的历史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