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如果没有玻璃,就没有灯泡,也看不到城市璀璨的夜景,如果没有玻璃的话,就不会有各种眼镜、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等。

玻璃的制造十分复杂,制作玻璃的主要原料有石英砂、二氧化硅、纯碱、碳酸钠以及石灰石、碳酸钙等。硅质原料是玻璃制造中主要的原料,对玻璃的质量有着很大的影响,


玻璃的制作简易过程(我们生活中处处用到的玻璃)(1)


天然硅砂和加工硅砂是自然界中可用的硅质原料。天然硅砂也叫石英砂,主要是由石英颗粒组成,是由石英岩、长石或其他含硅量较高的岩石,经过长期的风吹雨淋,以及阳光、氧气、碳酸气、有机酸等侵蚀的作用,被逐渐风化形成的。

加工硅砂纯度较高,杂志含量少,是石英岩或砂岩原矿经过工艺加工生产而成的硅质原料,但加工复杂。原料经过高温融化成液态降温成型、配火及切割等步骤,就可以制作成各种玻璃制品。石英玻璃热膨胀系数低,耐高温,化学稳定性好,透紫外线和红外线。

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国—亲身旅行的成果和以之为根据的研究》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丝绸之路”的概念。东西方的交流是双向的,这条商道上最具代表性的是来自中国的丝绸、茶艺和瓷器等。自西而来的则是玻璃(琉璃)、宝石和皮毛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与域外的交流密切,隋唐时期是中国与波斯交往的鼎盛时期。据记载,这其中就涉及到玻璃的输入情况,西晋诗人潘尼在《琉璃碗赋》中说:“览方贡之彼珍,玮兹碗之独奇,济流沙之绝险,越葱岭之峻危,其由来阻远”,记载了玻璃碗通过“丝绸之路”输入我国的情形。

钠钙玻璃是最早人工制造的玻璃,玻璃成型的工艺大致分为型芯法、铸造法、模具法、吹制法几种。钠钙玻璃依据助溶剂的不同,分为植物灰玻璃和苏打玻璃两类。铅玻璃分为铅钡成分与高铅成分两种类型。汉代以前,我国生产的玻璃以铅钡成分为主,将玻璃溶液倒入用蜡法制作出的模具中冷却成型。

吹制法是使用范围最广泛的一种玻璃制造工艺,吹制法又分为无模自由吹制法、有模吹制法和焊接组合法三种,无模吹制就是借助金属管向熔融状态的玻璃团中吹气使其膨胀,到一定尺寸时用另外一金属棒固定,将吹气的一端剪断。


玻璃的制作简易过程(我们生活中处处用到的玻璃)(2)



有模吹制法是在这基础上增加用失蜡法事先制好的模具,将熔融的玻璃团放置于模具中再吹气。而焊接组合法是将有模或无模制成的玻璃进行焊接粘合。吹制工艺使玻璃制作更加快速、简单,降低了成本。玻璃制品已成为不可缺少的用品。

我们日常生活中丢弃的玻璃瓶罐,打碎的玻璃窗碎片,从玻璃原片上切下来的边角料,生产的废料等这些废弃的玻璃。可以回收利用在玻璃生产中,这样能够降低原料中粉料的消耗量,降低生产成本,降低能耗。在玻璃的生产中,增加10%的碎玻璃,玻璃的溶制热耗可降低2%-3%,加速硅酸盐的形成和玻璃的形成。废玻璃有着广泛的用途,我们尽最大可能实现废玻璃的回收与再利用。

了解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