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起源于美国的绿道理念在世界范围内影响越来越大,北美、欧洲、亚洲、大洋洲、南美洲等均有实践的例子。而在国内,“绿道”一词的运用也渐趋频繁。

基本上从2010年开始,“绿道”便在广东、北京、上海、南京等地就陆续被实践。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官网消息,截至2018年年底,全国共建设绿道5.6万公里,其中2018年新增绿道1.4万公里。

3月28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南京市政府作为唯一一家介绍城市绿道建设典型的地方政府受邀参会,向全国介绍“南京经验”。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了解发现,之所以成为全国典型,“因地制宜”、“很南京”是南京绿道建设的法宝所在。

何为绿道?

绿道,广义而言指的是与人为开发的景观相交叉的一种自然走廊。

“通俗点说,景点与景点之间、景区与景区之间、景区与景点之间,总之,就是串联起城市公共绿地的一条绿色通道。” 南京市绿化园林局规划建设处处长朱海琦告诉澎湃新闻。

绿道的意义广泛,在不同环境不同国家的实践中赋予不同内涵。

比如在日本,绿道串联起沿线的名山大川、风景胜地,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一片远离城市喧嚣的净土。

美国东海岸全长约4500公里的绿道则连接重要州府、大学校园、国家公园、历史文化遗迹,为沿途15个州带来约166亿美元的旅游收入。

德国鲁尔区将绿道建设与工业区改造相结合,推动旧城改造,将百年来原本脏乱不堪、破败低效的工业区,变成了一个生态安全、景色优美的宜居城区。

而在中国,绿道建设最大的特色是串联城市自然山水人文,服务百姓休闲游憩健身,促进城乡绿色协调发展,让人民群众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此外,相较于公园湿地而言,由于绿道的连接线型特征,所以土地成本较低、土地占用较少并且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这也成为众多大城市纷纷依托绿道建立“环境走廊”的重要原因。

澎湃新闻了解到,2013年以来,南京市根据《南京市绿道规划》,按照“一道一方案一特色”的精细化标准,陆续建成滨江风光带绿道、环紫金山绿道、明城墙沿线绿道等863公里绿道,初步构建了融合生态保护、休闲游憩等多种功能的绿色网络。

“2013、2014年是南京住建部门牵头建设,2016年后划归我们园林局牵头。”朱海琦说,目前南京市绿化园林局是全市绿道建设牵头部门,负责推进并发布绿道建设标准和行业规则。

生态、社会、经济效益“三位一体”

对南京绿道,“它是人与自然融合的生态廊道,是居民健身游憩的便捷通道,也是六朝古都历史文化的展示渠道。” 作为南京绿道的主规划师之一、东南大学建筑学教授成玉宁教授评价。

朱海琦也认为,南京“绿道”带来生态、社会、经济三方面的效益。

“在南京,绿道把公共绿地、自然版块串联,形成了一个南京绿色生态的有机系统。”成玉宁教授说。

创新绿道建设模式(绿道建设的南京经验)(1)

本文图片均来自“南京发布”微信公众号

比如,沿着南京650余岁的明城墙,该市建设了长达23.6公里的明城墙外侧绿道和14.3公里的明城墙内侧绿道,这条基本完整的绿道环,成为民众感受古都最舒适的方式。

在该条绿道里,前湖绿道旁的城墙是明城墙的北界墙,城墙内是大文豪王安石的故居半山园,城墙外是金陵名胜前湖,也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燕雀湖;而解放门旁的绿道,则重现了南朝四百八十寺的鸡鸣寺和楼台烟雨中的玄武湖。

从社会效益上来说,“市民可以通过绿道步行骑行更好地进入各个景点中。” 朱海琦说。就好比环紫金山的绿道,就让老百姓更方便地进入明孝陵、中山陵等景点。

“而绿道也能带动旅游发展。”朱海琦表示,南京在远离市区的高淳、江宁等地建设了相关绿道,这使得原本不是很便利的到达该地风景区的交通变得畅通,人们通过绿道骑行、自驾到城市周边,带动了近郊乡村旅游的发展。

创新绿道建设模式(绿道建设的南京经验)(2)

除此之外,在南京江心洲的滨江风光带,自南向北绵延12公里的森林级别绿道,一边是长江中下游舒缓宽阔的江面,一边是1.5万株杆径超过10厘米的大型乔木林,到了秋季,粉黛乱子草花开成粉色的花海。这一绿道能为该区域每天带来数万人的游客量。

另一方面,朱海琦还告诉澎湃新闻,城市绿道建设还解决了一些过程城市化过程中比较难啃的拆迁“硬骨头”。

绿道建设所经之路有时会牵涉到老城区、城中村或者河道,过去这些地方难免有难改造的建筑设施,有拆迁难点。“现在有绿道的规划建设要求,需要贯通的地方行政力度就会比以前更大,一些硬骨头也能啃下来。” 朱海琦说。

“很南京”的绿道

作为地方典型,南京建设绿道能给全国带来哪些“经验”?

成玉宁认为,南京绿道建设最大的特色是“因地制宜”。

他表示,南京相较于其他城市最大的优势是山水城林资源非常好,且历史文化资源丰厚。因此,绿道在南京是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的基础设施、自然人文资源,因势随形、因山就势,没有强调一个统一的形式,也没有花哨的东西,值得点赞。

创新绿道建设模式(绿道建设的南京经验)(3)

朱海琦介绍,结合南京绿地系统、历史文化名城、空间特色、旅游发展等相关规划,南京建成城市型、郊野型、滨水型、山地型等不同类型绿道,结构性串联起市域范围主要景观点,形成江南“一江三环五带”、江北“一江一环两带”两大绿道整体结构。

“比如明城墙融合南京明城墙特色,滨江风光带展现大江风范,中山陵环紫金山便突出自然风光,美丽乡村里的绿道就体现山林野趣田园风光。”朱海琦说,像紫金山绿道避免大开大建大量砍伐破坏原有格局,而是在原有爬山的便道野道基础上提升。

除了自然景观,文史资源丰富、有很多历史遗迹是六朝古都南京一大特色。

创新绿道建设模式(绿道建设的南京经验)(4)

因此南京在绿道体系建设时把沿线的历史文化节点一一予以挖掘、展示。“环城70里”绿道,将玄武湖、鸡鸣寺、钟山风景区、夫子庙景区、老门东、大报恩寺遗址公园、阅江楼等城市文化地标与城墙串联成线,以多元、开放、亲切的崭新面貌向世界展示了古都风貌、大美金陵。

然而,伴随着绿道建设的大规模上马,中国式绿道建设的诸多“痛点”也逐步显现。住建部在《绿道规划设计导则》中指出,我国绿道建设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包括:绿道在生态环保、社会与文化、旅游与经济等方面的综合功能还有待完善提升,绿道空间分布还有待拓展,与居民日常生活联系不够紧密、可达性及配套服务设施还有待改进等等。

朱海琦说,虽然由于历史与自然禀赋,南京绿地总量相对上海等地要大,但因为也是大城市,也面临“寸土寸金”的问题,因此在主城用地和郊区用地都有不一样的考虑。在主城规划中考虑到跟原有的绿地系统结构互相匹配。比如为节省空间,以长江作为绿道主轴等。

而另一方面,后期管理也是未来要加强建设的一方面。“市里已经对我们提出要求,不光建好还要管好。要争取纳入我们园林主管部门考核体系。”朱海琦表示。

“现在的绿道倡导要更多承载丰富市民生活、打造健康生活方式的功能,也就是在把市民生活融入到绿道中,不仅仅是种些树和花草。而这就会对后期维护提出更高要求。”朱海琦对澎湃新闻说。

据了解,目前南京绿道截至18年年底已经建立863公里的绿道,已投入超15亿的建设资金,“今年还要建299公里,计划到2020年建到1400公里。”朱海琦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