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成都,西部旅游文化名城。众多景点中,哪几个不容错过?杜甫草堂必居其一!

暑假亲子游还没确定去哪合适?杜甫草堂必不会令你失望!

通过这篇散文体游记。希望你能从中体会到草堂的魅力和一点诗词之美、文字之美;若没兴趣或没时间读长文字,那就欣赏草堂的景物(图片)之美吧。文末附杜甫草堂导览图。

成都避暑胜地亲子游(成都文化旅游的名片)(1)

草堂不仅是文化圣地,也有如诗如画的美景,例如花径

【正文】

说到最喜爱的诗人,我的本家—“诗仙”李白,很遗憾并未排进前三;杜甫和苏轼才是心目中的泰山北斗。

此番入蜀,成都热闹的宽窄巷子、太古里等并未留下很深印象,但杜甫草堂—注定将一辈子珍藏在记忆深处。

那是六月的一个午后,我面朝草堂正门,背靠浣花溪,心怀虔敬,拜谒诗圣。

正门处的杜诗对联“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点明了草堂位置所在。一千多年前位于成都西郊的草堂,如今已身处闹市。门前那条浣花溪,目今虽窄小,在唐朝时可是江阔水深,可行大船,故有“门泊东吴万里船”之吟。

成都避暑胜地亲子游(成都文化旅游的名片)(2)

草堂正门,此外游客还可以从南门、东门或北门出入

走进正门,仿佛变魔术般换了一个世界。刚刚还在人车喧闹的街市,顷刻间,已置身一座幽静素雅的古风园林—建筑朴实无华,草木郁郁葱葱。六月午后的一身暑热,在进园的刹那间,似乎已消减大半,心也旋即沉静下来。

草堂自唐末由诗人韦庄修葺杜甫故居始,后经历代十余次修缮扩建,清末损毁严重,1952年起才陆续修复并增建,1955年全面建成开放。

草堂沿正门中轴线,依次排布着五重主体建筑:“正门”、“大廨”、 “诗史堂”、“柴门”和“工部祠”

大廨为一敞厅,“廨”意为官署,指古代官员的办公室;“大”既指空间大,更重要的,是为体现后人对诗圣的尊崇。门廊上,题有叶剑英元帅的诗对“杜陵落笔伤豺虎,爱国孤悰薄斗牛”。

成都避暑胜地亲子游(成都文化旅游的名片)(3)

大廨,铜像出自雕塑艺术家钱绍武先生之手,刻画诗圣晚年漂泊湘江时跪坐孤舟,抚卷沉思之状。

诗史堂,为五重纪念性建筑的主厅,晚清1811年重修草堂时得此名,系因杜甫传世的1455首诗词,深刻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大唐由盛转衰巨变期的历史风貌和社会现实,被后世誉为“诗史”。大厅正中陈列一座诗圣半身铜像,眉宇微蹙、眼光深邃,显忧国忧民之情,出自著名雕刻艺术家刘开渠之手。铜像两边悬挂朱德元帅撰写的对联“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我肃立于铜像前,虔敬地鞠躬三拜。大厅东侧,悬有陈毅元帅于文革期间寄赠草堂的杜诗对联“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既抒缅怀诗圣之敬意,亦明嫉恶如仇之气节。大厅西侧,则敬悬现代文学巨擘郭沫若先生对杜郎坎坷一生的总结—“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一座诗史堂,恰似众星拱月,璀璨生辉!

成都避暑胜地亲子游(成都文化旅游的名片)(4)

诗史堂,中轴线上纪念建筑主厅,铜像出自雕刻艺术家刘开渠,对联“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由朱德元帅撰写

出诗史堂,穿过柴门,来到中轴线上最后一座建筑,门上匾额“工部祠”三字是由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书。祠内正当中供奉着“杜工部”泥塑彩绘雕像,左右还有诗圣的两位超级“粉丝”—宋朝大诗人陆游及黄庭坚的塑像各一尊,同列配飨。杜工部在世时名望远不及李白,身故后其作品才逐渐为韦庄、韩愈等晚唐诗人所重视和赞赏。及至宋朝,陆黄二人对其更是推崇备至,与苏轼、王安石等众多“杜粉”齐心协力,一步步将杜郎推上了至高的“诗圣”之位。

成都避暑胜地亲子游(成都文化旅游的名片)(5)

工部祠,为供奉杜甫塑像和祭祀的飨殿。因杜甫曾任职“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故有“杜工部”之称

从工部祠向北几十米,就到了草堂发源处—茅屋旧址。公元759年,为避“安史之乱”,杜甫一家颠沛流离,从甘肃辗转抵达成都,次年在西郊浣花溪畔建造了茅屋。如今的茅屋依旧保持着当年的风貌,土泥为墙,茅草覆顶,器物简陋,素朴无华。寓居茅屋的近四年,是诗人后半生相对安稳的一段时期,期间他作诗240余首,除继续刻画“世上疮痍,民间疾苦”之外,还难得地写出了不少反映亲情、友情和自然之美的佳作,例如《堂成》、《绝句》、《春夜喜雨》等等。

成都避暑胜地亲子游(成都文化旅游的名片)(6)

草堂核心景点 - 茅屋,依据杜诗描述还原诗圣故居样貌,院子里左植四松,右栽五桃,药蒲菜园,分置两侧。

成都避暑胜地亲子游(成都文化旅游的名片)(7)

茅屋客厅,居正中一间;卧室、书房分列左右;典型川西民居,朴素无华

成都避暑胜地亲子游(成都文化旅游的名片)(8)

葱茏树木掩映下的茅屋,临水而立,和谐地融入天地大自然之中

当年的茅屋前,有一条小路,两边遍植花草灌木,主人称之为花径—“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今日之花径已异于往昔,路两旁围以黛瓦红墙,墙外密立繁茂翠竹,高达数丈,构成一幅充满诗意的画卷,不仅成为摄影爱好者的打卡圣地,更入镜成都对外宣传片,成为锦官城的文旅名片。

成都避暑胜地亲子游(成都文化旅游的名片)(9)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当年的花径今已演变为游人及摄影爱好者的打卡圣地。

成都避暑胜地亲子游(成都文化旅游的名片)(10)

青砖红墙,翠竹黛瓦,美不胜收,诗意盎然,花径的唯美视频甚至入选成都对外宣传片,成为锦官城的文旅名片。

转眼间,我已悠游近三小时,可一看导览图,方知有大半区域还没到过!于是不得不加快节奏,遍访少陵碑亭、浣花祠、万佛楼……出乎我预料,草堂的魅力并不仅局限于诗词文化的圣地!乐享园林者,可于盆景园领略西蜀园林的“清”、“奇”、“幽”、“秀”;书法爱好者,可在千诗碑处,饱览宋元明清四十多位书法大家传世的杜诗碑刻,尽享“篆”、“隶”、“行”、“楷”、“草”书的饕餮盛宴;钟情阅读者,则可于幽静雅致的草堂书院内,择一本好书,偷半日闲情。

成都避暑胜地亲子游(成都文化旅游的名片)(11)

一览亭,草堂川西园林景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成都避暑胜地亲子游(成都文化旅游的名片)(12)

盆景园一隅;盆景园既是西蜀园林典型代表之一,又是欣赏以对称美、平衡美、韵律美为特色的川派盆景的好去处

成都避暑胜地亲子游(成都文化旅游的名片)(13)

草堂书院重建的仿古建筑一隅,书院最早建于元朝,是当时成都三大书院之一;明清两代历经数次更名和修建。

成都避暑胜地亲子游(成都文化旅游的名片)(14)

草堂书院内新建的图书阅览室

临近闭馆,我依依不舍地挪向出口。回望草堂,那张忧国忧民的清瘦脸庞,又浮现眼前;那首每每吟诵常晕湿眼眶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又涌上心头。

生于官宦世家,早年生活富足的杜郎,虽才华出众,少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之志;然却困居长安,官场十年,满饮“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失意。安史之乱爆发后,他更几经浮沉,被俘被贬,历丧子之痛,颠沛流离,辗转入蜀。方稍得安定,不料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让杜郎再次陷入凄凉的境地—“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然而,饱经磨难的诗人笔锋陡转,一扫沉郁之气,发出感天动地的呐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这一刻,杜工部终于完成了从一介儒生到千古圣人的升华!这一声舍我济世的呐喊,也彻底俘获了我永恒的膜拜!

2022年7月于上海

成都避暑胜地亲子游(成都文化旅游的名片)(15)

附:杜甫草堂景区导览图(图中“史诗堂”为误注,应为“诗史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