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半个多月,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下文简称《哪吒》)成了街头巷尾最常听见的话题之一。你去看《哪吒》了吗,你给这部被称为“国漫良心”的电影打几分?你喜欢电影中的哪吒造型吗?

哪吒的前世原型是谁(哪吒的前世今生)(1)

受《西游记》和《封神演义》的影响,很多国人认为哪吒的形象就应该是一个唇红齿白粉嫩嫩的童子形象。比如在各版与哪吒有关的影视作品中,哪吒长这样:

哪吒的前世原型是谁(哪吒的前世今生)(2)

1961年《大闹天宫》版哪吒

哪吒的前世原型是谁(哪吒的前世今生)(3)

1961年《大闹天宫》版三头六臂哪吒

哪吒的前世原型是谁(哪吒的前世今生)(4)

1986年电视剧《西游记》中的哪吒

哪吒的前世原型是谁(哪吒的前世今生)(5)

1979年《哪吒闹海》中的哪吒

由于各种原因(比如戏说、笑谈,特意塑造另类形象),有时候影视作品中的哪吒没有安排儿童演员来扮演,看起来可能有些“违和”,不过总的说来,哪吒是一个年轻的儿童形象,这从哪吒所独有的发型就能看出来。

哪吒的前世原型是谁(哪吒的前世今生)(6)

那么,哪吒是中国“土生土长”的神仙吗,哪吒的故事又是从什么时代起开始流传、定型的呢? 在古人心目中,哪吒一直是这么个孩童长相吗?

(一)唐代:佛教鬼王哪吒初入中国

哪吒之名实际来自印度,是梵文Nalakūvara或Nalakūbala的音译简称,全称为那罗鸠婆、那罗鸠钵罗、那吒俱伐罗等,是为佛教护法神

在早期佛教中,哪吒系毗沙门天王之子。马鸣菩萨造、北凉昙无谶(385-433)译《佛所行赞·生品》即说:“毗沙门天王,生那罗鸠婆,一切诸天众,皆悉大欢喜。”明确说明了哪吒(那罗鸠婆)是毗沙门天王所生。唐代不空译的《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真言》则说:“(毗沙门天王)其塔奉释牟尼佛。教汝若领天兵守界拥护国土何护吾法,即拥遣第三子哪吒捧行,莫离其侧。”《毗沙门仪轨》亦云:“天王第三子哪吒太子,捧塔常随天王。”哪吒此时被认为是毗沙门天王所亲厚的第三子,捧塔随侍。

也有一种说法,哪吒是毗沙门天王之孙,同见不空译《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仪轨》云:“尔时哪吒太子,手捧戟,以恶眼见四方,白佛言:我是北方天王吠室罗摩那罗阇第三王子其第二之孙。我祖父天王及我哪吒同共每日三度。”不过这种说法后来没有流行。

那么,最早的哪吒形象是什么样的呢?作为“子承父业”的神灵,这要从他的父亲毗沙门天王说起。

大家对这位天王其实非常熟悉。到过龙门石窟的盆友一定会记得在卢舍那大佛旁边有一位托塔的天王,那就是毗沙门天王。

哪吒的前世原型是谁(哪吒的前世今生)(7)

哪吒的前世原型是谁(哪吒的前世今生)(8)

龙门石窟奉先寺盛唐毗沙门天王造像

毗沙门天王亦译为北方多闻天王。今天我们进入佛教寺庙时,在天王殿常常会见到四大天王塑像,分别为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四天王保护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下图为敦煌雷音寺天王殿供奉的持伞、花狐貂的北方多闻天王,系泰国居士王静所捐赠的香樟木造像。

哪吒的前世原型是谁(哪吒的前世今生)(9)

敦煌雷音寺天王殿的多闻天王

据 587 年隋天竺三藏阇那崛多所译《佛本行集经》,毗沙门(多闻),主北方掌领夜叉(持国天王主东方,掌领乾闼婆;增长天王主南方,掌领鸠槃荼;广目天王主西方,掌领各处龙王)。唐代释道世《法苑珠林》据《长阿含经》云:“北方天王名毗沙门,此云多闻,主领夜叉罗刹。

下图为后晋开运四年(947年)归义军节度使曹元忠发心雕造的版画,榜题“大圣毗沙门天王”,图中毗沙门天王头戴鸟翼形宝冠,身着甲胄,双手分别托塔、执戟。左侧有天女手捧花果,右侧有童子与罗刹侍立。罗刹右手高举着一个婴儿,寓意为西域于阗国王自认为是毗沙门天王的后裔,这位罗刹自然是毗沙门天王的下属之一。

哪吒的前世原型是谁(哪吒的前世今生)(10)

毗沙门天王既然为众夜叉罗刹之主,其形象当然凶厉胜过和善,随侍左右的哪吒亦如是。唐不空所译《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仪轨》中说哪吒“手捧戟,以恶眼向四方……毗沙门神其孙哪吒天神七宝庄严,左手令持口齿,右手诧腰上令执三戟槊,其神足下, 作一药叉女住趺坐, 并作青黑色少赤。”唐菩提流志译《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说哪吒为药叉大将,如果不知道药叉大将是什么形象,我们可以参看河北省石家庄市毗卢寺水陆壁画中的药叉大将

哪吒的前世原型是谁(哪吒的前世今生)(11)

此外,《大佛顶如来放光悉怛多般怛罗大神力都摄呪王陀罗尼经》云“召哪吒鸠伐罗天王” 《释迦陀野仪轨》称哪吒为鬼神王,《地藏菩萨本愿经》将哪吒列入鬼王。无论是药叉大将、天王、鬼王、鬼神王,哪吒最初是以佛门降魔除恶之护法大神的形象出现在国人的神灵世界之中,他看起来忿怒、威猛甚至凶恶,绝对称不上可爱。

不过,变化在悄悄地发生。

晚唐郑綮撰《开天传信记》云:“(宣律)常夜后行道。临阶坠堕,忽觉有人捧承其足。宣律顾视之,乃少年也。宣律邃问:‘弟子何人,中夜在此?’少年曰:‘某非常人,即毗沙门天王之子那咤太子也。护法之故,拥护和尚久矣。’宣律曰:‘贫道修行无事,烦太子威神自在。西域有可作佛事者,愿太子致之’。太子曰‘某有佛牙,宝事虽久,头目犹舍,敢不奉献。’宣律求之,即今崇圣寺佛牙是也。”

在这则神异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以下一些内涵:

第一,此时哪吒为毗沙门天王之子的身份已经确定,而毗沙门天王为军战、护国之神,常与西北战事相联系,因此宣律说“西域有可作佛事者,愿太子致之”。

第二,哪吒为僧人护法,且地位颇高,能掌佛牙,说明他在晚唐时还是一个完完全全的佛教神祗。

第三,哪吒此时形象已经开始“年轻化”,呈现为“少年”面貌。这在哪吒形象中国化的过程中是极为关键的一点,明清小说中那个唇红齿白的儿童化哪吒形象初见苗头。

(二)宋元:佛道交融下的哪吒传说

在宋元时期,原本仅仅存在于佛教故事中的哪吒,逐渐被融入了道教体系。佛教中凶恶夜叉神形象在传播过程中不断中国化,从印度血统演化为了中国血统。

1、析骨还父、析肉还母

唐代之后,毗沙门天王与哪吒之间的关系即确定为父子关系。北宋子璇集《首楞严义疏注经》亦云:“天王太子即哪吒之类,辅政统摄,跨握鬼物,护世益人。”在民间开始传诵哪吒大神之名,并逐渐产生、附会并最终形成了一系列以哪吒为主角的传说故事。

晚唐至宋代期间,当代人所耳熟能详的哪吒“析骨还父、析肉还母”故事慢慢定型苏辙曾作《哪吒》一诗:“北方天王有狂子,只知拜佛不拜父。佛知其愚难教语,宝塔令父左手举。儿来见佛头辄俯,且与拜父略相似。佛如优昙难值遇,见者闻道出生死。嗟尔何为独如此,业果已定磨不去。佛灭到今千万祀,只在江湖挽船处”。这首诗中已经可以看出在《西游记》中哪吒故事的天王之子、生性叛逆、父子不和、佛赐宝塔、以佛为父等基本元素。

哪吒的前世原型是谁(哪吒的前世今生)(12)

也有一些学者提出疑问,比如北宋陈善卿《祖庭事苑·卷六·哪吒》中有云;“丛林有析骨还父,析肉还母之说,然于乘教无文,不知依何而为此言,愚未之知也。”指出这个故事在佛教经典中找不到依据却又极其流行。

哪吒为何会在晚唐到宋代期间形成了“析骨还父、析肉还母”的传说,其原因之一在于阐释佛理。如北宋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五中说,“析骨还父析肉还母,全身报之父母,然后得本来身,此亦是哪吒本来之身。”南宋普济《五巧会元》则叙说说:“哪吒太子析肉还母,析骨还父,然后现本身,运大神力,为父母说法。”这体现的是哪吒主动脱离红尘幻象——身体,抛弃执著之念,明心见性,内求诸己,原本寄托着佛理,只是,这层意味在后来的神魔小说中被掩盖了,反而成了李靖与哪吒父子反目的桥段。

2、哪吒伏魔

在元代,出现了系统、完整的哪吒故事,他成为主角登上了戏剧舞台。这一时期有杂剧《二郎神醉射锁魔镜》,表演哪吒与清源妙道真君二郎神饮酒后,二郎神醉箭射破锁魔镜,逃出了牛魔王和百眼鬼,哪吒与二郎神一起擒拿妖魔的故事。另一杂剧《猛烈哪吒三变化》中,哪吒受佛祖释迦牟尼派遣,先后变成两头四臂和三头六臂降伏焰魔山群鬼和夜叉山四魔女。此外还有杂剧《哪吒神力擒巡使》,已佚。

哪吒的前世原型是谁(哪吒的前世今生)(13)

河北省石家庄市毗卢寺水陆壁画中的清源妙道真君

在《二郎神醉射锁魔镜》和《猛烈哪吒三变化》中,强调了哪吒变化为三头六臂之能,这种奇异的外貌成为哪吒的“招牌形象”。变化之后的哪吒“有千变万化之机,六臂三头之势,神威猛烈,圣武难敌。” 《猛烈哪吒三变化》中,哪吒变化为两头四臂和三头六臂以降妖伏魔,《二郎神醉射锁魔镜》中说:

俺这壁哪吒出马。三头飐飐。六臂辉辉。三头飐飐显神通, 六臂辉辉降妖怪……哪吒神怒从心上起,可早变化了神威。显着那三头六臂。六般兵器,一来一往,一上一下,有似高飞。我见那哪吒神有气力,显出那变化容仪……

哪吒的前世原型是谁(哪吒的前世今生)(14)

浙版《西游记》的哪吒三头六臂形象

在元代戏剧中,哪吒神通广大,惯于降魔。这些哪吒题材的作品丰富了哪吒的形象塑造,扩大了哪吒故事的传播范围,显现出向神魔小说中哪吒形象过渡的痕迹。若没有这些杂剧广泛流传所起到的铺垫作用,也许《西游记》和《封神演义》中还不会给哪吒留那么多笔墨。

虽然哪吒作为毗沙门天王之子的身份还在不断被强调(所相符的是焰魔山群鬼和夜叉山魔女,可见受佛经中毗沙门天王主领夜叉罗刹之说的影响),他主要还是作为佛教神灵而存在,但通过与道教的二郎神共同除魔,他在道教神灵体系中的重要性显然也大大提升了。可见道教神灵体系正在尝试将他接纳其中。

(三)明清:道教神灵哪吒传说的完成期

在佛教、道教和民间通俗文艺家的共同努力下,唐宋以来民间对于哪吒事迹的持续塑造,在元代形成了以哪吒为主人公的杂剧,到了明清时期,由于哪吒传说已经丰满,再加上《西游记》和《封神演义》等集合前代之功的神魔小说的普遍流行,哪吒形象进入定型期。

在定型期里,首先确定了哪吒为李靖第三子的身份问题。原本哪吒是毗沙门天王的第三子,如今他成了托塔天王李靖的第三子。

毗沙门天王是如何与大唐名将李靖相联系,融合形成“托塔李天王”这个在中国神仙体系中知名度极高的神灵,这需要另外一篇文章才能尽述。总之,在元末明初,这种融合就已经接近完成了。杨景贤撰杂剧《西游记》,第九出“神佛降孙”中说:“李天王上云:‘天兵百万总归降,金塔高擎镇四方,四海尽知名与姓,毗沙门下李天王。’”毗沙门下有托塔李天王,可知在民间文学中毗沙门天王已经与唐代卫国公李靖的形象重合。

哪吒的前世原型是谁(哪吒的前世今生)(15)

既然毗沙门天王等于李靖,那么毗沙门天王的儿子自然也就是李靖的儿子。明清时,哪吒的这一身份是毋庸置疑的。晚明三台山人余象斗所编《南游记》(《五显灵官大帝华光天王传》)第十一回“哪吒行兵收华光”即说:“班部中文曲星余珂出班奏曰:‘臣保一人,乃是毗沙宫李靖天王之子,名唤哪吒。此人神通广大,法力无边。有一绣球,内有十六个头目,带领五千雄兵,临阵助战,无有不胜。’”这里毗沙门天王即李靖,即托塔天王,而哪吒也就成了李靖之第三子。虽然这造成了“大唐名将李靖穿越回殷周之际成为陈塘关总兵”的疑案,但并没有影响到哪吒传说的流传。

哪吒的前世原型是谁(哪吒的前世今生)(16)

《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李靖

哪吒的前世原型是谁(哪吒的前世今生)(17)

1986年电视剧《西游记》中的托塔李天王与哪吒

其次,解决身份问题之后,哪吒行迹也在明清时期得到了完善,形象逐渐稳定下来。这不能不提到成书于明代的《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书中“哪吒”条云:

“哪吒本是玉皇大帝驾下大罗仙,身长六丈,首戴金轮,三头九眼八臂,口吐青云足踏盘石,手持法律,大罅一声,云降雨从,乾坤烁动。因世间多魔王,玉帝命降凡,以故托胎于托塔天王李靖。母素知夫人,生下长子军吒,次木吒,帅三胎哪吒。生五日,化身浴于东海,脚踏水精殿,翻身直上宝塔宫。龙王以塔殿故,怒而索战。帅时七日,即能战,杀九龙。老龙无奈何而哀帝,帅知之,截战于天门之下,而龙死焉。不间时上帝坛,手搭如来弓箭射死石记娘娘之子,而石记兴兵,帅取父坛降魔士杵,西战而戮之。父以石记为诸魔之领袖,怒其杀之以惹诸魔之兵也。帅遂割肉刻骨还父,而抱真灵求全于世尊之侧。世尊亦以其能降魔故,遂折荷菱为骨,藕为肉,丝为筋,叶为衣而生之,授以法轮密旨。……故灵山会上以为通天太师威灵显赫大将军,玉帝即封为三十六员第一总领使,天帅元领袖,永镇天门也。”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的记录,定下了后来神魔小说中哪吒形象的基调,对诸多哪吒相关小说都造成了影响。要注意的是,虽然佛门授予哪吒法体,但哪吒的“归属”已经发生了变更。随着其父毗沙门天王变成托塔天王李靖,成为玉帝天庭中的天兵首领,哪吒的身份也由佛门护法神的身份转为由玉帝统辖的道教大罗仙,这大约在当时的宗教界和民间文学中已经形成了共识。

哪吒的前世原型是谁(哪吒的前世今生)(18)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的哪吒绣像,手持枪和绣球

很显然《封神演义》是以《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为蓝本的,哪吒三兄弟名号、哪吒杀龙、射死石记娘娘门人、以荷复生的情节均很相似。所不同的一是在《封神演义》中授塔者由如来变成了燃灯道人,比《三教源流搜神大全》更加淡化了佛家意味,二是《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尚未强调父子反目的情节,《封神演义》则增加了李靖父子冲突的新情节体系,突出了其戏剧性。在《封神演义》第十四回,李靖毁哪吒行宫,哪吒奋力追杀李靖,燃灯道人在李靖走投无路时授予其玲珑塔,降服了哪吁。这一冲突后来也被《西游记》所利用,并加以新的改编。

明末的《西游记》因其流传之广、影响之大,在哪吒形象塑造上发挥着关键作用。一方面是形成了与《封神演义》略有不同、又都可以追溯至《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的另一版本的哪吒事迹,见第八十三回中:

“这太子三朝儿就下海净身闯祸,踏倒水晶宫,捉住蛟龙要抽筋为绦子。天王知道,恐生后患,欲杀之。哪吒奋怒,将刀在手,割肉还母,剔骨还父,还了父精母血,一点灵魂,径到西方极乐世界告佛。佛正与众菩萨讲经,只闻得幢幡宝盖有人叫道:“救命!”佛慧眼一看,知是哪吒之魂,即将碧藕为骨,荷叶为衣,念动起死回生真言,哪吒遂得了性命。运用神力,法降九十六洞妖魔,神通广大,后来要杀天王,报那剔骨之仇。天王无奈,告求我佛如来。如来以和为尚,赐他一座玲珑剔透舍利子如意黄金宝塔,那塔上层层有佛,艳艳光明。唤哪吒以佛为父,解释了冤仇。”

另一方面,《西游记》首次确立了哪吒的儿童形象。在余象斗所编《南游记》中,哪吒的形象是:“头戴红花金紫圈,身披八宝绣盔甲,脚穿绿线皂皮靴,左带花花绣球,右插九节铜鞭,手用长枪,身骑红鬃白马”,这样的描述应当是个英武的年轻神将,小说中亦未强调哪吒的儿童特征。《封神演义》里,哪吒成长到七岁时闹海,从年龄上看本应是个儿童,但他的莲花化身“面如傅粉,唇似涂朱,眼运精光,身长一丈六尺”,如此身高,无论如何都不能视之为儿童了。之后,小说也从未将哪吒视为“儿童神将”,当哪吒大战邓婵玉时,嘲讽邓婵玉“五体不全妇女”、“深闺弱质,不守家教”,而邓婵玉并未将哪吒视为儿童而反讽,只说“你就是伤吾父亲仇人,今日受吾一刀!”可见在作者心目中,哪吒已经是成年男性形象了。

哪吒的前世原型是谁(哪吒的前世今生)(19)

张纪中版《西游记》中的哪吒

到了《西游记》里,哪吒的形象忽然一变。第四回里形容哪吒说:

“总角才遮囟,披毛未盖肩。神奇多敏悟,骨秀更清妍。诚为天上麒麟子,果是烟霞彩凤仙。龙种自然非俗相,妙龄端不类尘凡。身带六般神器械,飞腾变化广无边。今受玉皇金口诏,敕射海会号三坛。”

“总角才遮囟”,所谓总角,是指男性加冠之前,将头发梳成两个发髻,如头顶两角,年纪为八九岁到十三四岁之间,因此孙悟空嘲笑说“小太子,你的奶牙尚未退,胎毛尚未干”。这个哪吒形象与其他传说中的描写均不同,可以视为哪吒形象转变为孩童天神的一大节点

哪吒的前世原型是谁(哪吒的前世今生)(20)

浙江版《西游记》中的哪吒

很显然,作为孩童形象的哪吒,其受欢迎程度更加提升。《西游记》中称其为“小哥”、“小童男”, 形容他“玉面娇容如满月,朱唇方口露银牙”,称呼他“身小声洪多壮丽,三天护教恶哪吒”。在一众中老年神仙中,哪吒的降妖本领没有“缩水”,但辨识度提高了,也因面容可爱而更加接地气。

哪吒的前世原型是谁(哪吒的前世今生)(21)

2003年版《哪吒传奇》中的哪吒

哪吒形象由《西游记》开始,就彻底被演化为孩童神将。对哪吒形象的这种重新设计,也许与通俗文学试图迎合观众喜好、形成新鲜感有关,也许是对哪吒自唐以来的三太子身份、少年形象的进一步发展。总之,在明末清初时,曾经的护法鬼王那罗鸠婆被中国化,转化为极具中国特色的孩童神灵、道教玉皇大帝的天兵统帅托塔李天王之子,他头挽双髻,年龄幼小,却又神通广大,三头六臂。他虽然还具有佛教的内核(莲化身),但他与其父托塔李天王的职司均为在道教天庭中统领天兵的战神,披上了一层道教外衣。这层外衣使托塔李天王和哪吒都具有中国式的形容穿着,活跃在中国本土传奇、戏剧、小说之中,使人常常忘记了托塔李天王的佛教毗沙门天王出身,也完全想不起哪吒原本是佛教的鬼王、夜叉大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