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皇位一直是封建制度的核心所在,不少人为了他争权夺利,甚至兄弟相残,虽然,很多皇帝最后黄袍加身,但是,留给人们的印象始终都是冷血无情,这一点在明清时期更甚。

明太祖朱元璋临终前传位于自己的皇长孙朱允炆,是为建文帝,并让自己的儿子即朱允炆的皇叔们辅佐。朱允炆在位期间增强文官在国政中的作用,宽刑省狱,严惩宦官,同时改变其祖父朱元璋的一些弊政 ,史称“建文新政”。

朱元璋晚年先后死了孙子老婆儿子(给他孙子建文帝留了一个)(1)

其实,身为燕王的朱棣早有谋逆之心,1399年8月,朱棣对懦弱的朱允炆心生杀意,随即开始谋反,下谕将士,打着“清君侧”旗号起兵“靖难”。最后的结果是,朱棣坐上了皇位,史称明成祖。但有一点是朱棣一直不明白的,也是众多历史学家没有查明的,当时朱棣打进皇宫并没有找到朱允炆,事后多年也没有找到其踪迹,那么,建文帝到底是生还是死呢?

正史记载:

朱允炆于靖难之役后下落不明,当时驸马都尉梅殷在军中,从黄彦清之议,为发丧,追谥孝愍皇帝,庙号神宗,壬午以后谥不行。

朱元璋晚年先后死了孙子老婆儿子(给他孙子建文帝留了一个)(2)

其实,众多历史资料表明,建文帝当初并没有死,生的可能性更大。

有一种说法称:当燕王朱棣攻下皇城时,建文帝在宫内非常无助绝望,一度想要自杀。这时候一位太监及时赶到,将明太祖朱元璋留下的匣子交给了他。建文帝打开匣子看到了三套袈裟,三张度牒,一把剃刀。三张度牒上分别写着应贤、应能、应文三个名字。

众所周知,朱元璋曾经做过和尚,而他对自己的这些儿孙非常了解,他早就料到自己的长孙会有此劫难,便提前想好了后路。度牒上的应文自然指朱允炆,应能、应贤,分别是指建文帝的心腹杨应能、叶希贤。

朱元璋晚年先后死了孙子老婆儿子(给他孙子建文帝留了一个)(3)

还有一张密信上面写着出逃方式,指明皇宫内有一条通往寺庙的密道。建文帝此时也恍然大悟,天无绝人之路,皇爷爷这是在让自己遁入空门,也是在保护自己。遂在太监保护下安全出逃,做了和尚。皇后马大脚为了掩护朱允炆,命人在宫内放火,大火烧起时自己跳进了火海。

此时,朱棣进入皇宫就开始搜查朱允炆下落,太监宫女们说朱允炆已经烧死,指着皇后的尸体说这是建文帝。被烧焦的尸体早已经面目全非,男女都分不清,想到自己的侄儿一直以来懦弱怕事,朱棣也就此相信。

后来,甚至有人找到建文帝隐姓埋名的处所——贵州安顺平坝县境内的高峰寺。甚至在一个山洞内还记载着当年寺庙的祖师收留建文帝的经过,但是真实性尚不可考。

朱元璋晚年先后死了孙子老婆儿子(给他孙子建文帝留了一个)(4)

第二种说法也是说建文帝投身佛门,但是,其所在的地点不一样。在兰溪市一座古寺内有建文帝的塑像,塑像旁边还有当时陪他出逃的大臣,塑像身后的墙上绘有建文帝出逃路线,因此,不少人猜测当时建文帝并没有去贵州,而是在兰溪古寺。

而且,古寺内一个山洞里还有建文帝的题诗,这就更为这件事情添加了神秘色彩。

朱元璋晚年先后死了孙子老婆儿子(给他孙子建文帝留了一个)(5)

第三种说法是,当天朱允炆通过密道逃离南京后,为了躲避朱棣的追杀逃到陕西固城一带,固城有个观音崖,至今都能找到朱允文在此了却一生的痕迹。话说朱允炆在湄江隐姓埋名,自称应文和尚,留下了许多对联诗话。其中对观音崖风光的描写联“峰如巢风彩,崖似卧龙文。”

据说,朱允炆在逃难的过程中国,一直用“重耳”的故事来鞭策自己,以待东山再起,但是,他后来发现朱棣做皇帝后,国家越来越好,于是,他也随即打消了这一念头,这里有诗为证:

“有梦难圆,尘世着魔迷木性;

无风易醒,洞泉悟道静凡心。”

朱元璋晚年先后死了孙子老婆儿子(给他孙子建文帝留了一个)(6)

目前更多人认同的说法是建文帝当时不在国内,而是南下逃到了海外。

明成祖时期郑和下西洋的壮举闹得沸沸扬扬,不少人猜测,此次下西洋不仅是为了弘扬国威,其隐藏的目的还有就是南下寻找建文帝。时隔多年朱棣早已经放下杀心,也的确想要见一见自己的侄儿,毕竟是自己的行为确实不光彩。当听说建文帝出现在南洋时,便让郑和前去探路。

据说,建文帝从南京出逃后前往北方,不料被燕军发现,化妆南下来到泉州一座寺庙。住持看到建文帝的度牒很震惊,随即藏起了他,后来,建文帝为了不给他人添麻烦,辗转来到苏门答腊岛。现在的苏门答腊每年都有很多人前去建文帝当年隐居的地方行“皇爷”的祭祀礼,这也加深了其可信度。

朱元璋晚年先后死了孙子老婆儿子(给他孙子建文帝留了一个)(7)

时至今日,建文帝当年的生死下落究竟在何处至今也没有定论,相关历史研究者也正在讨论中,这个问题还需要我们花费很长的时间去考证。

正史中评价建文帝,赞曰:

惠帝天资仁厚。践阼之初,亲贤好学,召用方孝孺等。典章制度,锐意复古。尝因病晏朝,尹昌隆进谏,即深自引咎,宣其疏于中外。又除军卫单丁,减苏、松重赋,皆惠民之大者。乃革命而后,纪年复称洪武,嗣是子孙臣庶以纪载为嫌,草野传疑,不无讹谬。更越圣朝,得经论定,尊名壹惠,君德用彰,懿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