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第一篇文章《求真与求实》中,我写到诚实的重要性,但没有讲透这篇文章想结合我自己的个人经历,再细谈一下内不自欺的诚实,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诚实的重要性体现在哪里?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诚实的重要性体现在哪里(细谈一下诚实的重要性)

诚实的重要性体现在哪里

在我的第一篇文章《求真与求实》中,我写到诚实的重要性,但没有讲透。这篇文章想结合我自己的个人经历,再细谈一下内不自欺的诚实。

诚实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里讲的“仁义礼智信”五常中的信。诚实就是不欺骗,有信用,能信守承诺。为人处世对人要守信用,处事要有诚信,最重要的对真理实相要有信心。

“人无信而不立”,这是做人的道理;懂这个道理并且能够遵守社会才能安定。人不能离群独居,一切都须互助合作;能以诚信对待他人,他人也能以诚信对待自己;诚信相待,敬业乐群,很少有不成功的。

我自己创业当个体户,最能懂的生意上诚信重要性。一个人没有诚实为基础的信用,跟客户和合作伙伴很难建立成信任关系,那做起生意来交易成本会明显加大;成本一高,市场竞争力也就随之减弱,业务开展起来也就困难重重,寸步难行了。当然生意成功还有很多其他原因,但诚实为基础的信用是重中之重。

诚实就是不欺,外不欺人,内不自欺。一般人都以为不欺骗他人就是诚实,不知诚实最重要的还是不自欺。为什么这样说呢?只要是人都应该要有一些善良的品德,它是人的本性良心。本性不昧,良心自在就能内不愧己,外不怍人;能光明正大,为人处事不会有虚假的表现,这就是不自欺的道理。人有至诚的信,自然善恶分明,深信因果,也就能够鞭策自己断恶修善。

信对于仁、义、礼、智而言,就如同土对于金、木、水、火一般;万物最终要归于大地土,而仁、义、礼、智的美德也是要以信来成就。有仁而无信是假仁,有义而无信是假义,有礼而无信是虚礼,有智而无信是伪智。

我最早感受到发自内心的诚实对学习的重要性,还是在2016年国庆假期。那时我到苏州西园寺参加了为期7天的静修营,读到了济群法师的一篇讲座文章《八步骤三种禅修》。济群法师在这篇文章里面提出了学习的十八字方针,其中“真诚、认真、老实”六个字属于态度模式,也是落实方法、达到修学效果的前提。

济群法师说:“之所以有这样的定位,是特别针对今天的学人而设置的。当今这个时代就是一个不真诚、不认真、不老实的时代,这种习惯和学佛完全是背道而驰的。事实上,这正是很多人修学难以相应、不得受用的症结所在。不真诚,就会目标不清,不知学佛是为了调心治病;不认真,就会浅尝辄止,就像用药剂量不足,难以生效;不老实,就会四处攀缘,今天接受这种治疗,明天尝试那个配方,尚未看到疗效就不了了之。总之,没有真诚、认真、老实的态度,是不可能药到病除的。”

以前上学的时候老师也要求我作为学生要认真听讲,我确实也是这样做的。但我时想:学佛不就是信佛吗?怎么还需要真诚、认真、老实呢?济群法师文章下面的内容打消了我的疑虑:“凡夫心的特点就是无明和我执;因为无明,使我们的认识受到感觉、情绪和观念的影响,从而产生种种错误认识。因为我执,又会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对世界的错误认识当作真实,并执著于此。我们相信自己的感觉,但这个感觉是错误的;所以人要改变自己非常困难,除非我们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进而接受智慧文化的教育。佛法不仅能帮助我们看到存在的问题,还能为我们提供智慧的认识,但它究竟能对我们产生多少疗效是取决于每个人自己。我们惟有具备‘真诚、认真、老实’的态度,才能以开放的心态接受佛法,改善生命。否则就会像覆器那样,虽然法雨普润,却依然活在自我的感觉中,滴水未沾;或是像垢器那样,把所学的一切都用自我感觉改造过,成为‘我的法’,而非佛的法。”

佛法学习的过程就是闻、思、修、证,也就是听闻读诵经典后,接着理解法义,然后接受法义的熏陶,并且在生活中运用起来,直到最后明心见性,证悟到真理实相。这整个过程与修学态度密不可分,所以恩师在文章中说:“那么,这种修学态度和‘理解、接受、运用’又是什么关系?比如理解有错误和正确之分,有肤浅和深入之分;比如接受有少量接受和全部接受之分,有勉强接受和欣然接受之分;再如运用有偶尔运用和经常运用之分,还有生搬硬套和任运自如之分。为什么会有这些差别?正是取决于‘真诚、认真、老实’的修学态度。”

在我以后的学习生活过程中,诚实的态度对我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不管我在学习什么世间法还是佛法,我都首先在问自己:是不是发自内心的想学,想学就认真学,不要骗自己。人生就几十年的光景,时间非常的宝贵。

虽然学什么很重要,但怎么学也非常重要。佛法一直强调学习过程中除了要听闻正法外,还要如理思维、如实知之,也就是态度要诚实。开始的时候我对强调如理思维、如实知之也认识不足,后来慢慢发现其中的重要意义。我引用王东岳老师《宇宙观的意义》的演讲中的一段说明为什么如理思维、如实知之那么重要:“中国人总觉得眼见为实就是证明,可我一再说它不构成证明,因为我们人类早已超出眼见为实的时代。请想想你今天说物质是什么?是由原子、基本粒子构成的,可你能看见原子和基本粒子吗?我们说的生命是什么?是由细胞和基因构成的,今天讨论生命都在这个层面上,可谁能看见细胞和基因?因此我们今天所说的世界就是科学用精密逻辑建构起来的世界模型,和眼睛没有任何关系。换句话说,今天你如果以眼见为实来证明,只能说明你是个文盲。也就是说,人类在意识达到思想层面的时候,把感官淘汰了。如果你还用感官,用看见、听见、摸见,或者用意识本能建构你的世界表象,你就是一个动物式的文盲。我们今天所说的世界已经全是用精密逻辑架构出来的世界。”

下面我讲一下人类六个识思维过程的大体原理,六识的基本工作原理见头条号文章《简述我们是怎么认识这个世界的》。

人类的思维主要是指前六识的一种功能,在唯识佛法学中把前六识分成四分,也就是说前六识在了别的时候,了别的功能里面总共分成四个大类,分别是相分、见分、自证分跟证自证分。

见分就是能了别的功能,相分就是被了别的那个对象。进一步细分,见分可以分为见分和自证分:当见分被作为被了别的对象时,了别的结果就是自证分。见分还可以进一步细分,即见分、自证分和证自证分:当自证分被作为了别对象时,了别的结果则称之为证自证分。四分中相分和见分会受外部境界影响,而自证分和证自证分则完全只是心的内部运作。相分只能作为被了别的对象,其他三个既可以作为被了别的对象,也可以是能了别的本体;具体来讲,见分只能了别相分,自证分能了别见分和证自证分,证自证分只能了别自证分。

下面详细说明一下这四分,以便于让没学过佛法的小伙伴也能看懂。

第一,相分:

就是被识所了别的对象,也就是被了别的外境。能够了别的外境就是外面的环境,包括眼睛所能够看到的颜色,耳朵所能够听到的声音,鼻子所能够嗅到的气味,舌头所能够尝到的味道,以及身体其它的部位所能够接触到的物体表面的状况。这个相分一般也称为所见,在经典里面它是称为尘。被了别的这个相分有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跟法尘六种。

第二,见分:

就是能够了别外境的主体,也就是祂本身具有这个功能,能够去了别外境的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这个主体一般又称为能见;也就是说祂能够看、能够听、能够嗅、能够尝等等,在经典里面祂称为识。能够了别色尘的相对应了别主体就是眼识,能够了别声尘的就是耳识,以此类推。既然被了别的相分有六尘,那能够了别这些相分的见分也有六识,这六识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识。现代科学已经证明六识无法直接认识到大脑以外的世界,详情请看我以前的头条号文章《简述我们是怎么认识这个世界的》。

第三,自证分:

就是能够证实自己正在六尘中运作,即在了别的过程里面,了别的内容是确认的。自己能够了别这些内容的其实是心的行相,也就是心在运作时的整个过程以及祂所产生的这些法相。简单地来讲心的行相就是在唯识学里面所提到的五十一个心所有法;这五十一个心所有法包括五遍行、五别境,贪、瞋、痴、慢、疑等。

举个例子,五别境里面的胜解心所有法就是很深细、微妙地来了别外面的境界。譬如说看到一个人,眼识只能够看到人的外表有红白蓝等等一些颜色的差别,然后意识去作很微细的了别,了别到前面眼睛所看到的这个境界是一个人,祂确认说自己所了别的是女人,而不是男人。这个很明确地能够证实自己所了别的内容就是“自证分”。

当然,心在了别的详细内容以外,还会在这个了别的过程中因为了别的内容产生了一些觉受,所以会起了贪、瞋、痴、慢、疑等种种心的所有法。举个例子,看到一个非常美丽的女人,大部分男人都会想:“啊!好漂亮。”所以会想仔细地多看几眼;当仔细地再多看几眼的时候,其实这时候心里面就起了贪爱行相。

同样的状况,譬如说听到有人在骂自己的时候,心了别外面的境界结束了以后,知道说这个人是在骂我,心里面就会起了一个瞋恨心;起了瞋心后接着可能就会发脾气了。所以人类都必须要有这样子的一个自证分,才能够确认他自己所了别的外面境界确实是这个样子的。

再举两个反面的例子加深一下对自证分的理解:一个是例子学生上课时太困了,在打瞌睡的这一段时间里面,他虽然耳朵有听到一些声音(所以耳识本身祂也有见分),能够了别这个相分,但是因为打瞌睡的关系,让这个自证分的功能递减了;功能递减的结果就是没有办法很仔细、深入地了别外面的境界;所以说打瞌睡的时候这个自证分就会不见了。

另一个例子是一个人在发呆作白日梦的时候,虽然没有在打瞌睡,但是心因为很喜欢某一个外面的境界,所以虽然眼睛睁着,耳朵也在听老师讲话,但是心已经飞到十万八千里之外,一直在想象着他自己发呆的那个境界。这时候老师突然叫了一下这一个学生:“某某人!你在发呆作什么事情!”他突然一回来的时候也是一样,他才知道老师现在在讲的事就是他。警觉了以后,当他的心回到现在实际上境界的时候,这时候他的自证分才显现出来。这就是儒家经典《大学》里说的:“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第四,证自证分:就是人能够确认自己在这一个环境当中,而且在这个环境当中有他自己的身口意行等等。简单地来讲,这个功能就是人能够反观自己存在的这样子的一个现象,比如说我是什么样的人,生活在哪里,今天是几号,现在几点了,等等。一般的动物只用前面的三分,可能高级哺乳动物,如大猩猩,在镜子前面能立马认出自己来,虽然大猩猩没有语言文字,但它可以分别出自己来,也是一种反观能力,算是有一部分证自证分吧。

更高层次的证自证分是能够体认到自己身在这一个环境当中,人生目的是为了什么?生命是怎么来的?怎么样子的长大?怎么样子的死亡?死亡了以后又要去到哪里?生命在一世的生死当中的目的是为了什么?这样子的一个更高层次证自证分是智慧程度高的人类才会有的,一般动物不会有这样子的证自证分。这也就是哲学上通常讲的精密逻辑下的哲科思维。

通常上面四分的详细说明,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是人有能力调动意识反观自己的高级理性部分,也就是人能够确认自己所身处的这个境界中,以及自己在这个境界中所有的这些身口意行。当人对自己周围的环境起了比较深细的现观,渐渐地了知了这个环境里面所有一切的运作都是因果法则所产生的;当他能够确认这个世界所有运作的原则都是因果法则,他就能够更正确地来现观所有这些因果的运作。一旦他深入现观这些因果的运作了以后,他就会从这个因果法则--从现象界的因果法则里面--深入地探讨;当他作了这样子一个更深入地探讨了以后,他就会渐渐地接触到实相界的因果法则--这个实相界的因果法则,就是找到了你真正的自己--这个常住不变的法即可以称作哲学上的存在或者本源,还可以叫自性、本心,或者叫第一因,在中国的禅宗里叫本来面目,也就是《心经》里的空性。这个认识你真实自己的过程就是破迷开悟,由此一个人从凡夫转入圣贤。这条路人人都可以走的通!人人都可以,所以各位看到这篇文章的小伙伴,不要妄自菲薄!

两千五百年前孔老夫子教导我们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智也。”这就是如理思维、如实知之最好的阐释。表明了学习的诚实态度后,他又说:“朝闻道,夕死可矣。”立志于“君子谋道不谋食”。老夫子在生活中如其所言,如法践行,做到了心口合一,知行合一,以致后来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世间圣人如此学习,出世间的圣贤证悟真理实相也一样。我在上一篇文章中说大乘佛法的观行是非常微细的事,不方便在网上细说,这里我大体说一下小乘佛法的观行。在文章《浅谈逻辑推论在探索生命循环中的重要作用》中,我说到一个故事:【前几年的时候,我为了让老娘找一找我是谁,我就说了一譬如:我看到新闻上说有俄罗斯一个亿万富豪,很有钱,但就是得了一种非常严重的病,整个的脖子以下的身体全瘫痪了。他听说了中国医生能做换头手术,就联系了一个头坏了,但身体全好的人,准备做换头手术。我问老娘,如果是她,她愿意是当头还是当身子?老娘回答说哪一个她也不想当,因为想想就可怕,当哪一个部分也没意义,还不如死了好。】

其实我老娘的想法也是正常人的想法。正常人不到真遇到事了,一般不会接受这样的可能性,哪怕想一想都不愿意!人啊,都是宝爱自己的身体,把身体当我,害怕失去这个我。其实有一天真让你没有身体但还能活着,很多人本能的会选择活着!这就是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植物人,身体全部不能动了,也还是要想活下去。这就是人类的本能--活着!哪怕是什么也不能做了也要活着!众生对这个我执着到什么程度呢?想一想无色界的众生,身体都没有了,只剩下了意识了,还是本能的活着。因为还有个我,真的怕没有了我,我会到哪里去?找不到出口啊,只能抱着我死死的不放!这也就是众生生命循环不休的根源,找不到真正的我是什么,没办法不生命循环生死!

可是中国人一直都说:人贵有自知之明!人有能力在每个当下都可以对自己详细周全地观行。如果你足够的诚实,就会观察到自己的身心是无常的,自己认为的自己是不存在的,这个自己认为有的自己是从出生后由父母及亲人、老师教导出来的,以至于长大后习惯了有个自己,也是越来越感觉到有个自己。又会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对世界的错误认识当作真实,并执著于此。因为我执,我们相信自己的感觉,但这个感觉是错误的;所以人要改变自己非常困难,除非我们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进而接受佛法的智慧文化的教育。

其实这个后天教导出来的自己,通过认真仔细的观行是可以断除的,断掉这个后来教导出的我见后,你就是出世间的初果圣贤了。当然在断这个我见之前,你首先还是要通过上面我说的证自证分功能来认识因果,然后确信生命的循环中有个真实不变的我,用这个真实不变的我把你以前的唯物主义断灭见消除掉;也只有这样你才可以在断除我见的过程中,不害怕断除我后一无所有。认识因果的详细过程见我以前的头条文章:《浅谈逻辑推论在探索生命循环中的重要作用》。

上面这个“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真我常住”的大体观行过程,都是在反复的用六识的四分功能,特别是人类特有的证自证分的功能在缜密地逻辑推理,整个过程中虽然没有离开眼见为实及其它三分的配合,但逻辑推理一环扣一环,如果不能清空自己原有成见,离开自己的见取,基本就不可能观行周全而没有渗漏。然而,在这个观行过程中有一点渗漏,就说服不了自己,也就不能获得现量的智慧,也就更无法取得破迷开悟的果位了。当然这个观行过程中肯定会用到哲学上的内涵与外延,佛法上的四依三量,这些内容都非常的重要,但不是这篇文章的重点了,我会另写文章详述。

说起这个真实不变的我,不相信轮回的西方哲学家笛卡尔也早已发现了。他发现各式各样的心理活动变化若都是关于同一个人,其背后就肯定有一个实体将其贯串起来,这个实体就是“心灵实体”。什么叫“心灵实体”?就是不管你的想法怎么变,肉体怎么变,你还是你。心灵实体就像一根线一样,把你所有的心理活动组成一个非常严整的序列,前后相续。举个例子来说明:有个演员本来是个童星,后来变成了小鲜肉,后来又变老了,发福了。毫无疑问,他的身体已经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但是当你说他发生巨大变化的时候,你必须要说有什么东西承载了这些变化--就是这个演员本身的“实体”。“实体”就是这样一类贯穿各种变化而自身不变的东西。

笛卡尔是大哲学家,还是数学家,他用的就是我上面说的证自证分的逻辑推理法。只可惜西方哲学从本体论转向到认识论后,越来越迷失了,虽然最后发展出了演绎逻辑,但因为得出一个归纳逻辑只能证伪不能证实的结论,没办法给演绎逻辑提供正确的前题,所以后来离真理实相越来越远,以至于发展到语言哲学后,已经讨论不到本体论的真理实相了。具体这一部分内容,我会专门再写文章。

当然了演绎逻辑在有限条件下的推理发展出来了近代科学,这是西方哲学对人类的非常大的贡献。但科学的对人类生活好坏两面性的影响在当代社会也暴露无疑,没有真理实相大智慧统摄的人类,前景一点也乐观不起来。

对当前的人类来说,如果在和平环境中活了一辈子,不能认识你真正的自己是谁,这才是最大的无知与悲哀!其实这也是人生最大的痛苦所在。我为什么花这么长的时间描述四分的内容,就是为了说明诚实最大的作用就是让你真诚的反思自己你。既然人有能力进行哲学上终极问题追问的能力,为什么不去用?!特别是当下的中国,物质生活基本都有了保证,那些不用再为生存奔波的人,难道不应该好好想想这个道理?

至于诚实对现实生活中学习世间知识的重要性,我会再写文章说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