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街的叫法很别致,让人联想到国内的苏州和国外的威尼斯水城,其实差别还是蛮大的。

所谓水街,其实就是当地打造的旅游商业风情街,又叫“大宋不夜城”,一色的仿宋建筑,依水而建。晚上灯光一打,流光溢彩,美轮美奂,恍若仙境。等到早晨起来再一看,全是钢筋水泥堆砌而成,雕梁画栋显得有些粗糙。与晚上灯光秀、水中舞台表演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上午街上很少人,大多数店铺都关着门。这样倒也好,很清静,也更符合苏轼那个时代的情景特点,毕竟眉山距离都城汴京千里之外,远达不到“不夜城”的繁华程度。

说女子三从四德言论的书(我为小女讲东坡)(1)

眉山东坡城市湿地公园。

水街往西,就是眉山东坡城市湿地公园。2015年元旦,东坡城市湿地公园正式开园。这座占地约2500亩的湿地公园,位于眉山城区东面的东坡岛上,在岷江与东坡湖的环绕下,形成一个完美的月亮形。据说这是四川地区最大的城市湿地公园,也是眉山市十大民生工程之一。

连接东坡岛的,是横跨东坡湖上的三座桥,分别是最南端的老泉桥,中间的醉月桥,北面的颍滨桥,依次对应苏洵、苏轼和苏辙三父子。既是湿地公园,就离不开水、离不开绿,当然了,更离不开苏轼!因此,整个公园的文化主题便是“东坡水月”。

沿着望月台沉水步道往前走,“满月”之形的环形廊桥连接水上与水下,空中俯瞰是一轮满月,水中漫步亦是一环玉轮;工作人员称,晚上那才叫好看,明月升空,倒影在环中,真实与虚幻相映成趣。望月台空中廊桥采用川西宋式风格,体现眉山当地建筑风貌特色,步行其上能够俯瞰整个望月台和远眺小明月湖、婵娟亭景观;步道沉水部分侧部采用弧形抗压透明亚克力板材,让游览者能够多方位、更直观地看到水中生态系统的自然构建。

漫步湿地公园,可谓一步一景,更令人惊叹的是,建设者别出心裁,以公园内造型各异的桥梁,引领游客追寻东坡足迹,感悟一代文豪磨难坎坷而又豁达豪迈的一生。这与郏县三苏园里用文字、图片、沙盘等形式介绍苏轼一生经历截然不同,令人耳目一新。

沿东坡湖向南,第一座桥是嘉祐桥。嘉祐元年(1056)春,苏洵携苏轼、苏辙进京。次年,苏轼、苏辙兄弟参加礼部会试,双双金榜题名。三苏父子开启高光时刻,一时名动京师。

紧接着,是喜雨桥。嘉祐六年(1061),苏轼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明年春,修亭祈雨,福泽万民,苏轼因此写下著名的《喜雨亭记》。

自西向东过醉月桥,南行,是徐州桥。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苏轼任徐州太守,秋七月,黄河决口,苏轼率军民抗洪。十月水退,城赖以全,民得以保。

再往南,是明月桥。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苏轼在任密州太守。写下脍炙人口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和更为世人熟知、千古传诵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绿杨桥,记其被贬黄州作《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桥,我欲醉眠芳草。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接下来是西子桥。元祐四年(1089),苏轼任龙图阁学士知杭州。在任杭州太守期间,他治六井,疏浚西湖,建南北长堤,人称“苏堤”,还留下了《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等许多千古绝唱。

然后是百坡桥,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苏轼知颍州,他赈济灾民,治理颍州西湖。他在《泛颍》诗中对后辈寄予期望,希望出现更多的“东坡”。

接着是惠州桥,绍圣元年(1094)六月,新党再度执政,苏轼被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安置在惠州居住。

白鹤桥。绍圣四年(1097)二月,苏轼于惠州白鹤新居建成,“下有碧潭,可饮可濯。江山千里,供我遐瞩。”作长住打算,可惜不到二月,苏轼再贬儋州。“已买白鹤峰,规作终老计”的梦想,竟成泡影。

载酒桥。宋哲宗绍圣四年,苏轼又被贬为琼州别驾,迁到昌化(海南儋州)居住,过着“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泉”的日子。但他仍尽其所能,帮助黎汉百姓。劝农护牛,指导打井,辟载酒堂为学校,悉心指导琼崖后学。

至此,苏轼也几乎走到了他人生的尽头。

我忽然想起,湿地公园里没有看到苏轼出川之前的人生之桥。不过不用急,下一站去《三苏祠》,据说那里之前是三苏故居。

说女子三从四德言论的书(我为小女讲东坡)(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