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伟大和奇异的东西,

在无尽变幻的大千世界里。

谁讲过无言的死底故事?

谁揭开过死后景象的帷幕?

谁到过曲折广阔的墓穴里

把它下面的阴影向人描述?

或者把对现世的爱与恐惧

和未来的希望联在一起?”

——雪莱《咏死》

当锋利的匕首刺破脆弱的心脏,当香甜的毒酒打碎生命的美梦,当冷凝的大刀砍向高昂的头颅,当灼烧的烈火吞噬血肉的身躯,当新生的婴儿带走母体的生机,当疯狂的爱情淹没卑微的理智……

死亡,死亡,还是死亡……

在莎士比亚的笔下,死亡的场景并不少见,死亡的方式也多种多样,谋杀、病毒、砍头、绞刑、战争、瘟疫、毒杀、溺亡、自杀、哀伤等等等等,“死跟活一样,都很平常”。

莎士比亚悲剧才是真正的永恒(莎士比亚笔下的N种死法)(1)

由于文化差异我们国人对于死亡这件事,总是善于逃避,我们有着诸多忌讳,尤其是在吉利的日子里,更是不能提这些字眼。

但外国人对于死亡的态度或许更加坦然,理解死亡才能更好地生存,死亡对于有些人来讲,或许不如浪漫更加重要。

我突然想到在《人类砍头小史》那本书中,有一段对与头颅的描述——“它让死亡对生命施加压力。用一句经典格言来说,这具颅骨是在宣布:尔之今日,正像我之从前;我之现在,恰如尔之将来。”

莎士比亚所处时期正是瘟疫大爆发的时期,而在医疗、卫生等各方面条件水平都不如今天的十六与十七世纪,人们的平均预期寿命只有38岁。所有人都处于瘟疫与死亡阴影的笼罩之下,于是死亡变成了一种生命的常态,也成为了莎士比亚笔下的常态。

莎士比亚悲剧才是真正的永恒(莎士比亚笔下的N种死法)(2)

死亡的方式有许多种,死亡所带的情感色彩也有许多种,正常的自然死亡、悲壮的死、高贵的死、绚烂的死、绝望的死、向往的死、暴力的死、意外的死、痛苦的死……这一切都经由莎士比亚的笔书写在了他所创造的世界里。

这本书就是一本为我们描绘莎士比亚在剧作中关于死亡场景的塑造的书,作者通过对那些选段的分析令我们思考,在那个时代人们生活于怎样的水深火热之中?各种各样的死亡又是如何表现在简陋的舞台之上?莎士比亚的剧本又是因何会受到观众的青睐?

莎士比亚悲剧才是真正的永恒(莎士比亚笔下的N种死法)(3)

我们常说一些笔记小说与戏本唱词是对于其所处时代历史最好的补充与证明,它能为当时的社会环境与时代背景提供佐证,也能为各阶层人民的日常生活情境填补细节。

而这本书中所解读的各种死亡方式,何尝不是存在于都铎王朝时期真实景象,“把对现世的爱与恐惧,和未来的希望联在一起”。

文学还是医学,生存还是毁灭,当我们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已注定必须一步步走向死亡这个结局。而每一个时代,也注定有时代前行中的必然命运,时间的轮轴转动不止,作为其中的一个个体,我们可以选择仅此而已,也可以选择珍惜自我的命运。

正如《权利的游戏》中有一句台词——“凡人皆有一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