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汝启说上栗故事》之上栗名门望族第二集-慧眼识才,清溪喻氏!

李汝启,上栗诗词协会会长

清溪是块风水宝地,一个小小的臬然村落,繁衍着喻、杨、甘等几大家族,而且这些家族都是名门。堪舆家说,清溪之所以这样好是因为后倚杨岐,背靠四十八窝,旁开孽龙洞。特别是一溪活水从村中绕行,恰如玉带。村口的大樟树,枝柯交映,恰似一扇大门,天然生成。

【第一讲:喻凤冈识郭嵩焘】

江西萍乡上栗郭氏家族(上栗名门望族第二集)(1)

据故老及文献记载,清溪原来还有一仙景,即跨溪古藤桥,一径尺古藤横跨溪上,行人都从藤上过往。萍乡清代著名诗人邓树标(准之)先生的《青溪古藤歌》中写道:

清溪溪头溪水斜,水口山前石含岈。石中蟠结古藤树,虬枝郁郁森杈桠。引观此树大奇绝,怪状峥嵘作趺跏。……年深未知何代物,若唐若宋无明耶?

清溪喻家,第一个进士就是喻凤岗,谱名喻增高,凤冈其号,以号行。

喻增高(1803——1840),字清一,号凤冈,道光十五年(1835)中二甲第七名进士,翰林院编修。

道光十七年大考翰詹,帝嘉其才,拔为一等二名,并予召见,提升为左春坊左庶子,充日讲起居注官,是年又任湖南省乡试考官。在湖南主考时,被大家黜落的一位举子的经世文章引起了他的重视,亲自录取了这位被其他考官判了“死刑”的举子——这就是后来的晚清中兴名臣之一的郭嵩焘。

郭嵩焘(1818——1891),字伯琛,号筠仙,湖南湘阴人。道光进士。1853年协曾国藩办团练,1863年后署广东巡府。1875年任福建按察使、擢兵部侍郎。旋任首任出使英国大臣,1878兼驻法国大臣。晚清重要外交家。有《养知书屋遗集》、《史记札记》、《史记札记》、《礼记质疑》。

咸丰间郭嵩焘提师数十万过萍乡,特意到清溪喻增高墓上展拜,并写下《萍乡道中书感》三首,之三曰:

三年忧患愧生存,已办微躯付灌园。六月戎行尘惨淡,几人书剑气腾骞。丛榈障日欹山阁,败苇浮波暗水村。宿草师门馀涕泪,(喻凤冈庶予师)重来斗酒与招魂。

二、喻兆藩巨赏陈布雷

喻兆藩,道光翰林喻增高(凤岗)孙,侯选训导喻恭和(小岗)子。弱冠应童子试,三场均列榜首,补县学生员。光绪十一年举人,光绪十五年乙丑(1889)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历仕宁波、杭州知府,海防兵备道等职,光绪十八年,因父病故回家守孝。民国后致力於萍乡地方教育事业,为萍乡培养了大量的人材。

江西萍乡上栗郭氏家族(上栗名门望族第二集)(2)

喻任宁波知府,下车即逢府试,慧眼拔县试末名14岁少年陈训恩列第一。陈后为蒋介石的“文胆”——陈布雷。世有“无喻兆藩,则少陈布雷”之说。

陈布雷(1890——1948),名训恩,字彦及,笔名布雷,畏垒。

陈布雷生于浙江省慈溪县(现属余姚市),才华出众,20多岁就在报界享有盛誉,抗战时期,陈布雷用如椽之笔,写出了多篇激扬民族志气的不朽文章,是国民党的“领袖文胆”和“总裁智囊”,素有国民党第一支笔之称。(以上配有关资料画面)

事情是这样的,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三月,喻兆藩就任宁波知府。他到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主持府试。当时的府试一共要考五场,第一场考《四书》,第二场为史论,第三场史论策问和第四场时务策问。数百名秀才中一个少年引起了喻兆藩的高度注意,但随后从侍从口中得知,一个月前,这位考生在慈溪县里举行的童试中得的是151名中的倒数第一名,喻兆藩不由地警觉起来。就在第五场试完《五经》后,按照当时的规定:考生年龄在17岁以下者,“均别置试场于内堂”,由他亲自主试。于是,喻兆藩召少年到内署书室,问过陈布雷的岁数后,不动声色地说:“我这里有史论,策问题各一,你可当场写来。” 陈布雷遵命,当场便做,写得很快。喻兆藩站在陈布雷身后,一边阅卷一边点头,暗地吩咐从人备饭。当陈布雷写完命题答卷后,喻兆藩嘉许之意,溢于言表。他直接引领着陈布雷去见他的夫人,对夫人直喊:“我发现好苗子了”。晚饭后,他赠给陈布雷一部湖北局刻的《古文辞类纂》,以示优渥,并命老仆送陈布雷归寓。

江西萍乡上栗郭氏家族(上栗名门望族第二集)(3)

从某种意义上说,喻主考已将陈布雷当成自己的记名弟子看待了。几天后府试揭榜,陈布雷名列第1名。前后1个多月间,陈布雷从县试背榜至府试夺魁,在喻兆藩的慧眼中实现了曹子建转世的命运。一年后,也就是清光绪三十年二月,陈布雷再到宁波城里,参加院试,名列第五,成为了中国封建科举制度下的“末代秀才”。

自打那次府试后,以喻兆藩的敏感,已经预感到科举制度要废除,于是他在当年就从“民族要自强,必须先振兴教育”着眼,创立宁波府教育会,统一教育权。然后培养教师人才,改月湖书院孝廉堂为“师范”,创立“法政”等学校,将村塾教师和本地的一些优秀人才进行集中教授,仅几个月就培养了100余人。同时他又想方设法筹资增加教育设施,普及小学教育,提倡公立私立办学并举,很快在宁波办起了300多所学校。但是,这些举动引起了一些地方顽固守旧绅士的百般阻挠,于是又引发了喻兆藩与陈布雷之间一段难以割舍情感的事件。

江西萍乡上栗郭氏家族(上栗名门望族第二集)(4)

请输入图片描述

科举制度废除后,陈布雷通过院试获得的慈溪县贡生员身份不复存在,于是进入宁波府中学堂接受重新学习。宁波府中学堂录取新生约30余人,与学堂已有的旧生之数相等。校方为管理便利起见,让旧生居西楼,新生居东楼。旧生大抵是20岁以上的人,新生的平均年龄则在十六七岁之间。旧生常蔑视新生为孩子。旧生中有的染有恶习,常常好作风月戏谑之谈,有的甚至夜间私出赌博,为狭邪游。

有一次学校开大会,新生相约以新道德为题发表演讲,陈布雷登台演讲,慷慨陈词:“青年人求学,尤其须注重道德,反对腐化……”语言中隐隐触及旧生们的生活陋习,加以批判。旧生们因此视陈布雷为眼中钉。有一天,上海复旦公学里有一位陈布雷的同学来信向陈布雷询问宁波府中教育改革的状况,陈布雷伏案详书,疾言旧生同学之腐败。信写成后,恰好有事外出,这时候正好有一旧生来陈布雷寝室,偷看到了陈布雷的回信,回去尽告西楼同学。于是旧生们预谋开启学校信箱,取出陈布雷给复旦同学的信,诉告学校监督,要求将陈布雷斥退,否则旧生全体退学。新生知道了这件事,大为陈布雷抱不平,联名20余人,上书监督说:“如斥退陈训恩,则我等亦全体退学。”监督只好召集全体学生,宣布:“陈训恩轻动笔墨,破坏同学名誉,记大过两次。”但旧生仍不肯罢休,声势汹汹,扬言不斥退陈训恩,当给陈颜色看。陈布雷和新生们也不肯退让,相持数日。事情一直闹到宁波市教育会,会长张让三不得不与喻兆藩商议对策。喻兆藩深悉这实为新旧势力之争,非断然处置不可,否则将扰攘不休。但是他又深深爱惜陈布雷这位天才少年,坚决不肯下劝退陈布雷以保全学校之决心。

江西萍乡上栗郭氏家族(上栗名门望族第二集)(5)

最后,喻兆藩决意与旧教育势力相抗争,连夜突往宁波府中,召集旧生,激动地宣布:“陈生对不起同学,已服其罪;但旧生亦殊无礼,应各记大过两次。如不服者,退学可也。”旧生们听后,一片默然,之后又哗然而起。此时,陈布雷站立起来。以感恩的目光望着喻兆藩说:“以余一人,使全校解体,余不为也。余愿自请退学。”喻兆藩望着志气非凡的少年离去,内心充满了伤情和怜惜。

江西萍乡上栗郭氏家族(上栗名门望族第二集)(6)

光绪三十二年(1906),喻兆藩任杭州知府,几个月后升任宁绍台海防兵备道。离开宁波时,当地百姓为他立“去思碑”,又在道台衙门后乐园遗址建学社,取名“喻斋”。

三、喻增伟与阳江刀

大家知道现在生活刀具最知名的就是阳江刀。说起阳江刀的出名,特别是阳江刀走向世界,与我们萍乡人,特别是清溪喻家有关。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国门打开,外国人陆续进入中国。光绪13年(公元1887年),美国长老会传教士谭约瑟第一个来到了广东阳江。初到阳江,谭约瑟在城内的县前街租铺设立教堂兼开诊所赠医赠药,第二年在当地创建了医院。

当时的县令就是我们上栗清溪喻增伟。

喻增伟(1819——1895),字洪钧,号叔芸。萍乡遵化乡清溪(今上栗县福田镇清溪)人。喻增高胞弟。同治三年甲子(1864)科第一百五十三名举人,时41岁。任内阁汉票中书舍人,充本衙门撰文,国史馆校对,方略馆校录。同治八年(1869)以同知用,同治十二年(1873)分发广东候补。光绪元年(1875)派充广东乡试同考官。光绪六年(1880)补授赤溪直隶厅同知,十二年(1886)署阳江直隶厅同知。光绪十四年(1888)回赤溪,赤溪为新置地,居无城郭,荒茅丛苇间,客民百十家,皆鸟音夷面,言语不相通。公始至劝学为务,民知感奋,文明渐开。有镇将某,数捕海盗,期锻炼为功,及移喻,多所平反,意不怿。公厉声曰:“吾能杀人为公邀赏耶?”某惭而退。故有教堂居郊外,教奠欲移近治厅,为百姓所阻,要挟上官压制,公曲为调停,其谋果寝。嗣调阳江,烦剧甲他属,一以安靖为理,奸猾不得逞。荐绅巨室,有为私谒者,礼遇之,竟无敢言。及还旧治,赤溪民欢呼相庆。公引退之志已决然,期年致仕。在赤溪前后几十年,务为德化,俗有争讼,得片言立释,囹圄空虚,鞭朴至败朽不可用者。谓汉之龚黄不是过也。告归后不数年卒。春秋七十有七。次子恭愉壬寅(1902)举人,湖南试用直隶州同。《昭萍志略》有传。有《镜芙轩稿》。

喻知县设宴热情招待谭约瑟这位美国客人。由于是第一次接待“洋人”,县令尚不知“洋人”是吃西餐的,仍按中国的习俗摆上筷子,这令谭约瑟莫名其妙,场面一时显得很尴尬。后经随行翻译解释,县令才明白“洋人”吃饭要用小刀。

当时的阳江小刀已在民间盛产,明白过来的县令即令县衙师爷出门找小刀,师爷很快就买了一把当地制造的小刀呈在谭约瑟面前。

江西萍乡上栗郭氏家族(上栗名门望族第二集)(7)

让人料想不到的是,谭约瑟一眼就喜欢上了这把精美的阳江小刀,爱不释手。宴席结束后,谭约瑟向喻县令提出可否将这把小刀送给他作纪念。县令闻之大喜,不但将这把小刀赠给了谭约瑟,还自己掏钱叫师爷买了12把式样不同的小刀送给他。这位美国传教士十分高兴,当晚亲自送来一台自鸣钟表示对县令的答谢。

第二年谭约瑟回国,除了几把阳江小刀,什么也没带。回到美国后,谭约瑟给每个至亲好友送上一把阳江小刀以炫耀自己的中国之行。

阳江小刀就这样通过这位美国传教士之手传到了国外。之后几年,当时的阳江清朝政府的接待官员,对凡是进入阳江的外国人,都会先备好阳江小刀供外国客人吃西餐。而无一例外的是,这些外国人用完餐后都要把阳江小刀带回去作纪念,很多人还买回去馈赠亲友。“阳江小刀”走出国门,带动了阳江刀剪业的腾飞。

目前,阳江已有五金刀剪生产企业1300多家,刀剪产量占全国的65%,出口量占全国的85%,“中国菜刀中心”、“中国剪刀中心”、“中国小刀中心”等行业品牌先后在阳江落户,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刀剪之都”。 这还得归功我们这位萍乡先贤。

四、喻工部三对定佳婿

陈三立(1862——1937),字伯严,室名散原精舍,江西义宁(今修水)人。光绪进士,官吏部主事。曾攘助其父湖南巡抚陈宝箴支持维新变法。晚清杰出诗人,同光体代表人物,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诗人。有《散原精舍诗》。(后其孙女陈小从辑为《散原精舍诗文集》)

散原老人与萍乡关系甚密,与喻兆藩、文廷式均为同科翰林,与文廷式诗多唱酬,其子陈隆恪系喻兆藩(庶三)女婿,散原有《哭喻庶三》诗;与李有棻(芗垣)亦系姻亲,李之继室与陈妻为从姐妹,历年均有悼念咏怀李芗垣之作。

光绪二十一年,散原老人陈三立携年仅9岁的儿子陈隆恪从义宁老家前往长沙协助时任湖南巡府的父亲陈宝箴,路经青溪,顺访在家丁忧守制的同年喻兆蕃,时清王朝江河日下,知识分子无不痛心疾首,两人镇日长谈救国之策,于是陈散原在青溪盘桓了有一段时间,这时小隆恪也很喜欢上这一方青山碧水,特别是跟喻家小姐妹喻徽等和喻相平相处甚得,整日上山捉鸟、下溪捞鱼,有一次喻、陈都喝醉了,陈散原还差点被睡在地上的狗拌了一跤,惹得小隆恪和一起玩过家家游戏的喻氏姐妹呵呵大笑,喻工部也很喜欢聪颖的小隆恪,有一次特意考一下他,出了一个对联:醉吟惊卧犬。

小隆恪正扮新郎,顺口对道:闲步识新郎。

喻兆蕃和陈散原都一惊,反应好快呀!等两个人回过神来,不由得抚掌大笑,相对一视不约而同地说:“好!这门亲事就算成了!”后来喻氏姐妹一直嘲笑陈姐夫是自己封的新郎,陈氏兄弟也常常经此取笑他,这就是一联定终身的故事。喻还不甘心,又考他说:

鸟语同今世。

小隆恪答:

天心鉴此身。

陈隆恪后来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毕业后按父辈的吩咐来萍乡迎娶喻徽。喻兆蕃在送陈氏夫妇离开萍乡回义宁时又出一对考女婿:

爱分松柏荫。

这一句可见得语重心长,将自己的掌珠娶走了,女婿自然看得懂岳父的心思,现在国难当头,比他小时候在这里玩时更不可收拾了,沉痛地对出下联:

愁见稻粱肥。

喻工部高兴地点点头,大丈夫当如是也!陈后来又因国乱,避祸萍乡青溪松荫书屋,与福田彭武扬、彭高刘洪辟等均有过从。陈氏在清溪生活时间较长,咏上栗山水诗颇多。有《同照阁诗抄》。

江西萍乡上栗郭氏家族(上栗名门望族第二集)(8)

喻氏后人,多有建树,其杰者如孙女喻宜萱为共和音乐界巨孹,黎信昌、李双江等俱出其门。

喻宜萱(1909——2008 ),中国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教授兼声乐系主任。代表作有《跑马溜溜的山上》等。

喻有二子五女,长子喻磐(相平)娶萍乡张氏(即金山张国焘家);次子喻崧(叔峻),娶萍乡贺国昌女;长女喻筠,适贺鹏武(字逊飞,贺国昌侄);次女喻雅,适萍乡文倬;三女喻徽适陈三立次子陈隆恪;四女喻彤,适莲花朱益藩次子朱毓璋;五女喻彜,适山阴俞大经(号半江)。

说完喻氏慧眼识才,还顺便说几则小故事,一则是朱恭人大度:据说喻母朱恭人有次请人做寿材,徒弟一不小心就将寿材裁短了,木匠师大怒,当场要打徒弟,吓得徒弟面如土色,这可不得了,不要说赔的事,其主人会如何发落?故乡太太这时出来了,和颜悦色劝住木匠师傅,并解嘲道,你看,我就这样高,短点正合适。事后木匠师傅惴惴不安。无巧不成书,当朱恭人百年之后,地理先生点了一万古佳城,真是牛眠之地呀!当八大掏穴的时候却发现四周均为岩石,只有一比正常略短的穴,把寿材一比,真是合九个老弟——合十(式),如果不是当时小木匠裁短了寿材,这下就无法下葬。事后木匠逢人就说,好人好报,德人有得!

第二则是喻母大义殉身:光绪三十二年,喻兆藩出任海宁兵备道。时南方革命风起云涌,喻也知道清政府大势已去,同情革命。但身份到底不同。这时,孙中山从英国写信给喻兆藩,说有一批枪支弹药要从宁波上船,要喻兆藩帮忙。喻兆藩左右为难,写信和母亲商量。他的母亲为了给儿子和整个家族解难,就吞金水自逝。于是,喻兆藩不得不回到家乡守孝,从此不再做官,在家读书行医,1920年病逝于乡。陈布雷得悉喻先生病逝消息后,曾写下诗文,表达敬爱之意,同时也为先生规避政治风云缺乏应有的立场、勇气和能力流露出几分无奈。

第三则故事是黄昌夫先生讲给我听的,大人办大事大大方方:朱恭人去世,请了道士打醮,当时有一副上联难住了在场的人:“清溪打清醮,清清吉吉”。好久没有人对得出来,当时东源石子岭有个美材道士,正在做法事,一看大笔一挥,对了下联:“大人做大事,大大方方”。联句写得顺畅,不假思索,一气喝成,浑然一体。对句不仅与上联对仗工稳,而且与喻家这次打醮的人、事十分吻合,既称赞了喻府法事风光气派,也隐约表达了自己对喻大人办事应少顾忌别人小节、体现大家风范的看法。在场人十分惊讶,齐声喝彩。

消息即时传到内庭,喻兆藩大为惊异。心里暗想:这是一幅主要对联,自己这里几个人想了这么久都还没对出来,他一个民间道士,却有这等奇才,反映如此快捷,对得如此工整巧妙,真是不得了,不得了,佩服!对这样的人,应该以礼相待。于是与美材重新叙礼,畅叙文友之情,并腾出一间屋子给美材专用,派定专人,侍候其起居生活。从此,美材道士敏捷联对的佳话,就遐迩闻名了。

原载于上栗之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