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释:
1、受降城:唐高宗神龙三年张仁愿所筑,以防突厥,共有中、东、西三城。中城在今内蒙古包头市西;东城在今内蒙古托克托南;西城在今内蒙古杭锦后旗乌加河北岸。历来注家注此诗,都注受降城为张仁愿所筑东、中、西三城中的某一城。其实此诗中受降城乃灵州(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西南)州治所在地回乐县。贞观二十年,唐太宗曾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故称灵州城为“受降城”。
2、回乐烽:唐代有回乐县,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西南。回乐烽指城东的烽火台。
3、芦管:即指题中之“笛”。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诗题中的受降城,是灵州治所回乐县(古县名,西夏时废,治今宁夏灵武市西南)的别称。在唐代,这里是防御突厥、吐蕃的前线。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译文:
回乐烽前的沙地洁白似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清冷如霜。
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远望回乐城东面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一排烽火台。丘陵下是一片沙地,在月光的映照下,沙子像积雪一样洁白而带有寒意。近看,但见高城之外,天上地下满是皎洁、凄冷的月色,犹如秋霜那样令人望而生寒。这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而一种置身边地之感、怀念故乡之情,隐隐地袭上了诗人的心头。在这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更加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不知”两字写出了征人迷惘的心情,“尽”字又写出了他们无一例外地不尽的乡愁。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译文: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从全诗来看,前两句写的是色,第三句写的是声;未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前三句都是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开头由视觉形象引动绵绵乡情,进而由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前三句已经蓄势有余,末句一般就用直抒写出。李益却蹊径独辟,让满孕之情在结尾处打个回旋,用拟想中的征人望乡的镜头加以表现,使人感到句绝而意不绝,在戛然而止处仍然漾开一个又一个涟漪。这首诗艺术上的成功,就在于把诗中的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简洁空灵,而又具有含蕴不尽的特点;因而被谱入弦管,天下传唱,成为中唐绝句中出色的名篇。
《增广贤文》
用心计较般般错,退步思量事事宽。
译文:
用尽心思去斤斤计较,样样事情都会做错;退一步来考虑商量,样样事情都会有办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