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最怕的,不是梦见自己找厕所没有找到,而是人还没醒过来,厕所找到了。

据统计,绝大多数尿床的孩子都梦到过找厕所,即使没找到,也都用垃圾桶、路边花坛等代替了厕所。

多大的孩子尿床算是疾病?中医对尿的解释是什么?

在中医上讲,尿为水液,藏于膀胱,尿的排泄主要靠三焦气化功能。

三焦是中医名词,是上、中、下三焦的总称。

从水液代谢的生理过程来解释,三焦就是气、水谷、水液在体内运行的主干线

三焦的气化功能,即是在主干线畅通的情况下,维系五脏精微的转化与循环。

孩子总尿床是什么病(孩子总尿床是病吗)(1)

是什么影响排尿?

《内经》上讲: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能影响三焦气化功能的,也能影响水液代谢,记住它们:

“水货”三脏——肺、脾、肾

肺行水:“肺为水之上源”,肺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肺对水液代谢的调节作用,主要是通过通调三焦水道和调节排汗来实现的。

水液分清和浊,清者,经过肺的宣发布散分布到体表和脏腑,濡润皮毛、肌腠、脏腑;浊者,则通过肺的肃降作用,经过三焦水道下降于肾。

中医上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比喻,叫做“提壶揭盖”,就是说在生活中用水壶倒水,如果壶盖上的小孔是开着的,壶内的水就会很顺畅的从壶嘴里流出来。相反,如果我们把壶盖儿上的小孔堵住,壶里的水就怎么都倒不出来。

孩子总尿床是什么病(孩子总尿床是病吗)(2)

然而在生病的情况下,比如说小便不通,即使是壶盖上的小孔是通着的,但是依然不足以让水顺畅的倒出来,这时候就要把壶盖打开——“宣肺”,从而使水更通畅的流出。

如果肺气虚了,这团气就固摄不住壶里面的水,尿就憋不住了。

遗尿则是身体出了问题,壶盖儿被打开了,水哗哗的流,所以这时候要把壶盖儿盖上,即补肺气,从而治疗遗尿。

脾运水:脾主运化,一是运化精微,一是运化水湿。脾居中焦,为全身气机升降、水液代谢的枢纽。水液在体内由肾蒸腾气化而上升于肺,或由肺而下降于肾,均需靠脾的转输作用,方能维持正常。

脾属土,水来土掩,如果脾气虚,土弱就制不了水了。

肺脾气虚的孩子,一方面会表现出气短乏力等肺气不足的症状,一方面表现出大便溏稀等脾气不足的症状。这类孩子通常还伴有盗汗的现象,容易患外感。治疗法则就要健脾益气,固涩小便。

肾主水:肾主水主要是通过肾的气化作用来实现的。肾阳蒸化水液,使水得以气化,又能使气聚而为水,以利于水液在体内的升降出入、排泄布散,从而维持水液代谢平衡。尤其是尿液的生成和排泄,与肾的气化作用有着直接关系,反过来,尿液的生成和排泄,又有利于维持体内津液代谢的平衡。

如果肾气不足了,肾阳的温养作用就会不够,和肾最直接联系的膀胱就会气化失调,闭藏失职而遗尿。

肾气不足的孩子,往往是尿床后不觉,醒了才知道。有肾虚阳微的表现,神疲乏力,怕冷,脸色晄白不怎么红润。有的孩子检查会有先天性骶骨隐裂。治疗法则就要温补肾阳,缩泉固涩。

还有一类孩子,属于心火不能下济于肾,心肾失交。首先是心神不定,晚上做梦多,还特别容易在梦中惊醒;平时容易紧张;面色偏黄,手心脚心发热,身体瘦小,吃饭少,大便干结。治疗法则就要清养心神,滋养肾阴。

另外,家长也要帮助孩子养成睡前排尿和夜间自行起床排尿的习惯,白天不要过于疲劳,夜间少喝水,避免夜间睡得太沉不能起床排尿。并且要积极鼓励患儿,增强信心,缓解孩子的焦虑和紧张,让孩子更好的配合治疗。

孩子总尿床是什么病(孩子总尿床是病吗)(3)

治疗方案

脾肺气虚

方药:黄芪异功散合缩泉丸

黄芪、党参、焦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台乌药、益智仁。

随症加减:

大便溏泄加炒怀山药、炒扁豆。

纳谷不香加鸡内金、炒谷芽。

大便正常者加菟丝子、覆盆子、桑螵蛸。

其表虚易感者,亦可合用桂枝汤,盖营卫调和,促其化源也。

肾气不足

方药:菟丝子丸

菟丝子、益智仁、桑螵蛸、肉苁蓉、补骨脂、五味子、牡蛎、附子、山萸肉。

随症加减:

此外尚有肾阴虚而致肾气不足之遗尿者,治又当以滋补肾阴,方以左归丸(大生地、怀山药、枸杞子、山萸肉、牛膝、菟丝子、龟胶、鹿胶)去鹿胶,加制首乌、桑螵蛸、覆盆子。

心肾不交

方药:甘麦大枣汤合交泰丸为主

炙甘草、怀小麦、大枣、川连、肉桂、生地、制首乌、五味子、桑螵蛸。

随症加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