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一章译文概要(道德经第一章原文)(1)

译文:可以用语言描述清楚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大道;能够用来称呼的具体名称,就不是永恒不变的名称。

空虚无名的空间,是天地得以出现的开始;真实有名的基本物质,是万物得以产生的根源。

因此如果一个人能够经常保持清净无欲的心态,就可以观察空间和万物的微妙之处;如果经常处于多欲状态,就只能看到空间和万物的一些表面现象。

空间和物质同时出现而有不同的名称,它们可以说都是非常奥妙的。如果能够反复不断地去探索它们的奥妙,那么就能够打开通向天地万物奥秘的大门。

道德经第一章译文概要(道德经第一章原文)(2)

在这一章里,老子重点介绍了他的哲学范畴——“道”。道到底是什么,其属性是唯物的还是唯心的?古今中外学者对其争论不休,意见纷呈。有人说老子讲的道是基于世间万物运行之理而提出,是以物为基础的唯物主义;有人则说老子的道是虚无缥缈,脱离现实的唯心主义,是他所认为存在于物质之上的超越万物的本源。与老子年代相距不远的韩非子在《解老》中这样说:“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故日道,理之者也。”他将道与物区分为两种不同的存在,即“道者,万物之所然也。”同时,万物还须遵循道,这是“之所然”的含义,这表明了道的二元属性,它不是像宗教哲学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哲学那样以一种存在掩盖另一种存在,也不是将两种存在的关系颠倒或模糊,而是清清楚楚地说明两种存在,一种是物,另一种是道,道是物质与精神的结合,它是一种超越普通存在的存在。

如果一定要用言语来表述道为何物,那么道就是万物的始源根本。

如果一定要用语言来表述名为何物,那么名就是对所有根源之物的阐释定义。

本身作为老子思想的核心:“道”是没有固定的载体的,它的偏向是作为事物根源的存在。

宇宙初开,万物混沌,一切事物皆是从混沌中衍生而出,换言之就是,无就是万物的根本。

是自然的法则,是自然的运行规律。

宇宙初开至今,所有的事物都有其本身的意义或是定义,存在本身,也可以说有是万物的根本。

从无之中去观察有,从有之中去寻找无,对两者的探索其实也都可以称之是对“道”的追求,从本质上并无不同。

无和有同出于相同的出处,只是获得的是不同的称谓,对两者的探索均是非常玄妙非常深刻,但究其本质那就是更加玄妙更加深刻的。

是所有事物所有存在所有定义的起始之物。

 可以说这种说法与《易经》的“一阴一阳谓之道”相合。在《易经》之中,阴阳既是构成天地间万物的本源,又是世间万物运行的终极规律。阴阳交合而生万物,万物的生老病死、兴衰存亡又无不遵循着阴阳消长的大道。

道德经第一章译文概要(道德经第一章原文)(3)

  《淮南子》中说:“……道之可以弱,可以强;可以柔,可以刚;可以阴,可以阳;可以窈,可以明;可以包裹天地,可以应待无方……”“夫道者,覆天载地,廓四方,柝八极,高不可际,深不可测,包裹天地,禀授无形。……山以之高,渊以之深,兽以之走,鸟以之飞,日月以之明,星历以之行,麟以之游,凤以之翔。”更是明确地提出了道为万物之本,道为万事之律,它变化无穷,无所不在。

  老子的“道”是两千年来中国传统哲学、传统文化的重要源泉。

  当今社会,有很多人习惯了大都市的生活,灯火酒绿,车水马龙,山珍海味,歌舞嘈杂,然而在这繁华与光彩之下,难以掩饰的是人类心灵上巨大的空虚,和精神上的压抑与窘迫。那种出于生物本性的对于天地自然、万物规律的思考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弗洛伊德的“快乐原则”说就论述了文明给人类带来物质利益的同时,也给人类的精神带来了极为沉重的压抑,这是文明之一大缺憾。面对这些压力和精神、心灵上的迷茫,更多的人开始研究博大宏深的中国传统文化,《道德经》便是其中最重要的智慧源泉之一。人们相信老子所言的“道”,能指引迷茫的人找到归途,能引导狂躁的心灵恢复平静,能让失落的人重新燃起希望。

带给我们的人生启示

人没有欲望,那是一种最高的境界,而人有欲望才应该是常态。

人要有欲望,有追求,才有奋斗的目标。

人不要有非分的欲望,才是人生大智慧。

一个真正成熟的人,懂得对什么事去努力追求,对什么无所求。

记住老子的话“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