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价值观包括什么取向(什么是价值观)(1)

价值观是基于人的一定思维感官之上而作出的认知、理解、判断或抉择,也就是人认定事物、辩定是非的一种思维或取向,从而体现出人、事、物一定的价值或作用;在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有不同的价值观。价值观具有稳定性、持续性、历史性、选择性和主观特点。价值观对动机有导向作用,同时反映人们的认知和需求状况。对于价值观较著名的研究包括:奥尔波特等人的价值观研究、莫里斯的生活方式问卷、罗基奇的价值调查表等等。

人生价值观是一种特殊价值,是人的生活实践对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选择什么样的人生目的,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如何处理生命历程中个人与社会、现实与理想、付出与收获、身与心、生与死等一系列矛盾,人们总是有所取舍、有所好恶,对于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认同什么抵制什么,总会有一定的标准。人生价值就是人们从价值角度考虑人生问题的根据。

在关于人生的思考中,回答“为什么”的问题,既人生目的问题,要以人生的价值特性和对于人生的价值评价为根据。一个人自觉的追求者自己认定的人生目的是因为他对自己选择的生活了肯定的价值判断,认为这样生活具有价值或者能够创造价值。回答“怎么样”的问题,既人生态度问题,同样要以对人生的价值判断为根据。

职业价值观是指人生目标和人生态度在职业选择方面的具体表现,也就是一个人对职业的认识和态度以及他对职业目标的追求和向往。

理想、信念、世界观对于职业的影响,集中体现在职业价值观上。

俗话说:“人各有志”。这个“志”表现在职业选择上就是职业价值观,它是一种具体有明确地目的性、自觉性、和坚定性的职业选择的态度和行为,对一个人职业目标和择业动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由于个人的身心条件、年龄阅历、教育状况、家庭影响、兴趣爱好等方面的不同,人们对各种职业有着不同的主观评价。从社会来讲,由于社会分工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相对落后,各种职业在劳动性的内容上、劳动难度和强度上、劳动条件和待遇上,在所 有制形式和稳定性等诸多方面问题上都存在着差别。再加上传统的思想观念的影响,各类职业在人们心目中的声望地位便也有好坏高低之见,这些评价都形成了人的职业价值观,并影响着人们对就业方向和具体职业岗位的选择。

每个职业都有各自的特性,不同的人对职业意义的认识,对职业好坏有不同的评价和取向,这就是职业价值观。职业价值观决定了人们就业后的工作态度和劳动绩效水平,从而决定了人们的职业发展情况。哪个职业好?哪个岗位更适合自己?从事某一项具体工作的目的是什么?这些问题都是职业价值观的具体表现形式。

职业价值观包括什么取向(什么是价值观)(2)

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人们对职业价值观的种类也不同。美国心理学家洛特克在其所著《人类价值观的本质》一书中提出13种价值观:成就感、审美追求、挑战、健康、收入与财富、独立性、爱、家庭与人际关系、道德感、欢乐、权利、安全感、自我成长和社会交往。

而我国学者阚雅玲将职业价值观分为:

①. 收入与财富。

工作能明显有效地改变自己的财务状况,将薪酬作为选择工作的重要依据。

②. 兴趣特长。

以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作为选择职业最重要的因素,能够扬长避短、趋利避害、择我所爱、爱我所选,可以从工作中得到乐趣、得到成就感。

③. 权利地位。

有较高的权利欲望,希望能够影响或控制他人,使他人照着自己的意愿去行动,认为有较高的权利地位会受到他人的尊重,从中可以得到较强的成就感。

④. 自由独立。

在工作中能有弹性,不想受到太多的约束,可以充分掌握自己的时间和行动,自由度高,不想与太多人发生工作关系,既不想制人也不想受制于人。

⑤. 自我成长。

工作能够给予受培训和锻炼机会,使自己的经验与阅历能够在一定时间内得以丰富和提高。

⑥. 自我实现。

工作能够提供平台和机会,使自己的专业和能力得以全面运用和施展,实现自身价值。

⑦. 人际关系。

将工作单位的人际关系看的非常重要,渴望能够在一个和谐、友好甚至关爱的环境中工作。

⑧. 身心健康。

工作能够免于危险、过度劳累、免于焦虑、紧张和恐惧,使自己的身心健康不受影响。

⑨. 环境舒适。

工作环境适宜人。

⑩. 工作稳定。

工作相对稳定,不必担心经常出现裁员和辞退现象,免于经常奔波找工作。

①①. 社会需要。

能够根据组织和社会的需要响应某一号召,为集体和社会做出贡献。

①②. 追求新意。希望工作的内容经常变换,使工作和生活显得丰富多彩,不单调枯燥。

职业价值观包括什么取向(什么是价值观)(3)

职业态度主要指:从业人员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看法以及所变现的行为举止。

职业态度包括:选择方法、工作取向、独立决策能力与选择过程的观念,简而言之就是职业态度是个人对职业悬着所持的观念和态度。

就其本质而言,职业态度就是劳动态度,它是从业人员对社会、对其他社会成员履行职业义务的基础,具有经济学和伦理学的双重意义。

由上述职业态度的含意及国内外专家学者的论点,将影响职业态度的因素归纳为以下四大类:

1、自我因素。

自我因素包括个人的兴趣、能力、抱负、价值观、自我期望等等。职业态度的自我因素与职业发展过程有相当密切的关系,因为个人因素的形成对于其成长背景相关,个人价值观是在成长过程中一点一滴慢慢养成的。个人若能对自我的各项价值因素有深入的了解,将能了解何种职业更适合自己,较能做出明确的职业选择。个人在选择职业时所表现出来的态度,也是个人兴趣、能力、抱负、价值观、自我期望的一种反应的表现形式。但若只是依照自我因素来选择职业,有时难免会产生与社会格格不入的感觉。因此,在选择职业时必须考虑其他相关因素。

2、职业因素。

包括职业市场的需求、职业的薪水待遇、工作环境、发展机会等等。就理想而言,兴趣、期望、抱负、应该是个人选择职业的主要依据。但是,事实上却必须同时兼顾自我能力,以及外在的社会环境、职业市场动态等。对职业世界有较深的认识,就越能够掌握真实的职业讯息,也可以获得比较切合实际的职业选择。相反的,对职业认知有限的人,甚至连何处有适合自己需求的工作机会都不清楚,更何况要做出明确的职业选择。因此,个人对职业的认知会影响到个人的职业态度。

3、家庭因素。包括家庭的社会地位、父母的期望、家庭背景等因素。从国内外研究来看,家庭教育对个人发展影响的数据并不明显。但是,不论父母的学历高低、社会地位如何,大多数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子女能拥有比自己高学历、从事比自己有发展的工作。因此,在做职业选择时,家人的意见通常会影响个人职业的态度。

4、社会因素。

包括同级关系、社会地位、社会期望等因素。在职业发展的过程中,个人的最终目标是在其职业上能有所表现,有更多的人希望自己能成为社会中有身份、有地位的人,以目前的社会现象为例,一般人认为医生、律师、艺术家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清洁人员好像不是入流工作,虽然这并不是正确观念,但或多或少也会影响了个人的职业态度。

职业价值观包括什么取向(什么是价值观)(4)

职业意识既影响个人的就业和择业方向,又影响整个社会的就业状况。职业意识由就业意识和择业意识构成。就业意识指人们对自己从事的工作和任职角色的看法;择业意识指人对自己希望从事的职业。

职业意识是人们对职业劳动的认识、评价、感情和态度的综合反映,是支配和调控全部职业行为和制约活动的调节器,它包括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协作意识、奉献意识等方面。

职业意识是职业道德、职业操守、职业行为等职业要素的总和。职业意识是约定俗成、师承父传的。职业意识是用法律、法规、行业自律、规章制度、企业条文来体现的。职业意识有社会共同性的,也有行业或企业相同性的。它是每个人从事你所工作的岗位的最基础,也是必须牢记和自我约束的。

我国企业员工在工作积极性的五个维度上存在着如下情况:

努力型:处于一般偏高水平。

主动型:处于较低水平,等待性被动性强,一般处于被动接受任务的状态。

创造型:遇到困难想办法解决,不愿动难去开阔创新。

负责型:服从安排、接受要求、主动参与、精神不够。

情绪型:影响个体社会化的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