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北方不少地方有个习俗:产后7天,当妈妈的一定会给产妇包顿饺子吃。因为老理儿认为,女人生孩子时骨缝都打开了,而“捏饺子”取个谐音,就意味着把骨缝给捏上了。

那么,从医学的角度来讲,到底该不该“捏骨缝”呢?

产妇捏骨缝的正确手法教学(产后一定要捏骨缝)(1)

怀孕会使骨盆肌肉和韧带会松弛

人体骨盆是由2块髋骨、骶骨和尾骨组成的,就像一个盆,里面装着膀胱、直肠、子宫、输卵管;盆底是由3层肌肉和韧带组成的,是个“软”的底儿。

正常情况下,骨盆内脏器的重量是由坚固的骨骼支撑的,而怀孕后随着胎儿的逐渐长大,为了保持平衡,孕妇的重心就会改变,尤其到了晚孕期,子宫基本成了直筒型,整个盆腔的重量就转移在了这个“软乎”的盆底上,孕妇骨盆底所承受的重量至少5公斤。

为了给胎儿一个宽裕的空间,在激素的作用下骨盆肌肉和韧带会变得松弛,可想而知怀孕给骨盆带来的影响。往往分娩以后的腰背酸痛、尿频、漏尿、便秘,都可能与盆底肌受损有关。

很多人不知道,中老年时发生的盆底功能障碍(尿失禁、子宫脱垂)很可能是几十年前分娩损伤引发的。

产妇捏骨缝的正确手法教学(产后一定要捏骨缝)(2)

美国医学家针对初产妇进行了产后7年和15年的跟踪调查发现,孕期尿失禁发病率为55%,产后早期为26%,产后7年为51%,产前发生尿失禁的妇女有2/3在15年之后有尿失禁症状,并且15年后发生尿失禁的危险增加1倍。

我国的研究报道,普通人群的尿失禁患病率为18.1%—55.4%,初产妇产后1年内尿失禁发病率为30.5%。

产后42天是锻炼黄金期

产后42天,产妇已经进行了1个多月的休息调养,宝宝也有了规律的作息时间,新妈妈就应该开始进行盆底康复了。

也有的产妇会问:“不锻炼不是也可以恢复吗?”

是的,人体自身有很强的恢复能力,但是医学研究告诉我们,锻炼与不锻炼恢复的时间和恢复的程度是不一样的。

有研究将产后妇女分为锻炼组和自然恢复组进行比较。

结果发现,经过科学方法锻炼的产妇,盆底肌恢复的能力明显好于自然恢复组。

在欧美及日韩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普及了盆底肌肉的功能评估、生物反馈训练、电刺激治疗。

在法国,进行规范的产后盆底康复避免了很大一部分人在老年之后的盆底功能障碍,以至于国家保险法提出如果不进行产后盆底康复,老年后出现任何盆底功能障碍治疗费用,保险可以不予以报销。

产妇捏骨缝的正确手法教学(产后一定要捏骨缝)(3)

产后科学“捏骨缝”

1、盆底操

具体做法是有意识地收缩阴道,因为初学者很难体会阴道收缩的力度,因此可以在排尿时收缩盆底,如尿流在收缩时终止,而放松时继续排出,就表示是正确的肌群收缩。在收缩盆底肌群的同时,要尽量避免其他肌肉,如大腿、背部和腹部肌肉的收缩。

训练的强度和时间可以逐渐增加,开始每次收缩尿道、肛门和会阴5~10秒后放松,间隔5~10秒重复上述动作,连续5分钟,每日两次。以后逐渐增加训练量。

2、产后操

就是通过增强盆底、腹部、腿部等部位的肌肉,促进盆腔及腹腔器官恢复,帮助新妈咪远离分娩后遗症。产后操的2个阶段:

第一阶段:产后3天-3个月

盆底肌肉训练、腹肌运动、腿部肌肉运动、胸部运动等。最好在床上完成。

第二阶段:产后3个月-6个月

进行全身肌肉力量的恢复训练,并加强腹部和盆底肌肉锻炼。

呼吸运动

目的:通过腹式呼吸运动腹部,增强腹肌,活动内脏。

动作要领:

(1)仰卧位,双手自然放在身体两侧;

(2)深吸气使腹壁下陷,内脏牵引向上,然后呼气。重复数次。

产妇捏骨缝的正确手法教学(产后一定要捏骨缝)(4)

3、提肛法

即有意识地对以肛提肌为主的盆底肌肉进行自主性收缩,以加强控尿能力及盆底肌肉力量。具体做法是反复做缩紧肛门阴道的动作,每次收紧不少于3秒后放松,连续做15-30分钟,或每日做150-200次,4-6周患者有改善,3个月有明显效果。而对于重度盆底功能障碍者,则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电刺激治疗或者相关的手术治疗。

4、运动法

产后妈妈可以通过一些锻炼,如屏住小便、提肛运动、收缩运动或其它运动来加强弹性的恢复,促进阴道紧实。经过这些日常的锻炼,可以大大改善盆腔肌肉的张力和阴道周围肌肉,帮助阴道弹性的恢复,对性生活有所帮助。除了恢复性的锻炼,产后妈妈还应该保证摄入必需的营养,保证肌肉的恢复。

来源: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