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陈华的朋友圈,很少发“长篇大论”的文字。最近的一次,他发布了一篇717个字的长文,探讨电影《满江红》中关于铠甲的争议。
这部电影,着实让温陈华又一次火出圈。剧中演员身着的铠甲,就由他组建的“炼铠堂”工作室参与制作。
曾用6年时间,复原失传700年的宋代铠甲,温陈华被称为“中国唐宋甲胄复原第一人”。过去十年,甲胄复原从零星关注,到《长安十二时辰》《满江红》等不少古装影视将服饰和铠甲还原作为卖点,温陈华的命运也由此改变。
依据史料,温陈华遵循古法技艺程序,将心血灌注在鳞甲之上,让已经消散在历史长河中的器物重获新生,更多人借此感受到历史的热血。
复原的铠甲,还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电影《满江红》热映,海宁这个手艺人又火了
海宁中国皮革城入口处,绛红色的墙上张挂着《满江红》字画,洋洋洒洒。展示区,铁浮屠的金戈铁马、戎装铠甲,吸引不少顾客驻足拍照。过去的这个春节,这处只有几平米的展示区域,成了皮革城的一处“网红打卡点”。
彼时,电影《满江红》票房一路飙升。而这里的布展,早在去年8月就已完成。
“那时我们还不知道自己的甲片,用到了这部电影上。”与电影《满江红》合作,温陈华一直强调,自己类似于其中一个供货商。剧组提供比较完整的设计稿,温陈华的炼铠堂团队主要负责生产其中的铁制部件,包括甲片、胸甲等。比如剧中,岳云鹏饰演的武义淳,身着的胸甲,包括鱼鳞甲和人字形甲,都由炼铠堂制作。“不过剧组后期应该是进行过加工处理的。”
温陈华坦言,《满江红》的宣传片公布时,团队一眼发现,其中的甲胄出自自家之手。今年大年初一,工作室特地到电影院包场看电影。看着自己的作品又一次登上大荧幕,温陈华忍不住发布一条朋友圈,留言处还有一条统一回复:“看完我觉得能理解导演为什么要这样做铠甲了。因为历史背景只是故事的引子,用历史上同时期史实原型解构的元素,又重建了一个新的故事。”
《满江红》上映26天,累计票房已达43.37亿元。忙着接受采访的,还有温陈华。这些天,他几乎每天都要面对不同媒体记者的访问,但这并不是他第一次因影视剧而出圈。
2016年,《长安十二时辰》剧组也曾找到温陈华,想定制一组全金属材质并且能实战的甲胄。让温陈华兴奋的,不仅仅是剧组看上了他的作品,而是以往影视剧中的甲胄,大多是成本低、穿戴方便的非金属材质。“这些年,影视剧越来越重视服化道的还原,说明他们更尊重历史,也更看中质感。”
甲胄的制作,繁琐耗时,画稿、冷锻、热锻、夹贮、编甲、錾刻、拼接等多个步骤里,涉及绘画、雕刻、漆器、臧刻、锻打等多种工艺。一套甲胄大约需要甲片2000多片,耗时几周甚至几个月。甲片的尺寸和打洞位置,进入编绳环节,一点点偏差就会被无限放大,需要在反复打磨中,追求毫厘之间的精益求精。
为尽可能还原唐代甲胄,温陈华的设计,参考了唐代长乐公主墓中的壁画等很多史料,制作了40多套甲胄,耗时1年多,有的甲胄全身6000多个零部件,造型多变,纹饰繁复。
△黄金锁子甲。
查兵书、访寺庙复原铠甲,第一套就卖出8万元
不可否认,影视剧的发展,给温陈华的甲胄复原带来了新的机遇。但回溯的时间不用久,也就20多年前,温陈华刚刚痴迷制作甲胄时,却是完全不同的氛围。
“深度的爱好者,全国可能就十几个人。”温陈华清楚地记得,有时候在网上开出讨论甲胄的论坛,要是有百来个网友参加,心里都有些小小得意,“感觉这个论坛火了。”
最初的讨论,在温陈华眼里,至多只能算“信口开河”,随口说出一个见解,网友再提出质疑。慢慢地,大家讲究查资料,晒史实。关于甲胄的历史,就是在这些争论中,越辩越清晰。
这些人,或许都和温陈华一样,曾经怀揣着一个热血少年梦。
1974年,温陈华出生在四川内江,是个在内燃机厂长大的孩子。物资匮乏的年代,《岳飞传》《三国演义》这些连环画里,身披铠甲、金戈铁马的英雄是他最初的偶像。逐渐习得打铁、钣金技术后,2007年起,温陈华将复原制作宋代甲胄付诸实践。
过程并非想象中那么容易。
起初,温陈华想去博物馆找样本,但唐宋铠甲大多残缺。通过查阅《翠微北征录》《武经总要》等兵书来寻找甲胄制作的蛛丝马迹,却发现古代兵书、史料对甲胄的细节记录匮乏。
反而一些寺庙的石刻、画像上,有着较完整的呈现。山西的善化寺、平遥县的镇国寺、五台山的南禅寺、敦煌的莫高窟……都有他探访求证的足迹。
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温陈华都是玩物丧志的代表。一有空闲,他就买来材料,在家里敲敲打打,甚至因为噪音被投诉。家人也曾极力反对。
直到2013年,温陈华高度复原了第一套能抵御真刀真枪、重达30公斤的宋代甲胄,最终以8万元被收藏者买走。
“当时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定价,时间是零零碎碎拼凑的,材料也是陆陆续续购买的,很难计算成本。”这套铠甲,不仅让温陈华成为“中国唐宋甲胄复原第一人”,也让他发现,自己一直坚持的事,以为是不务正业地玩,“其实是我血脉中固有的文化基因被唤醒了。”
过去仍在影响当下。
温陈华尤爱辛弃疾,尤其是那句“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文武双全、心怀炽热爱国情怀的辛弃疾,是中华好儿郎想成为的样子。温陈华曾为扮演辛弃疾的舞者设计过铠甲,试图还原这位英气勃发、抵抗外敌的爱国少年。
通过这样的方式,温陈华实现对偶像的致敬。
一年零售超千套,复原民族的热血与荣光
几年前,温陈华发现,大力发展皮革产业的海宁,甲胄制作的原材料都能在这里找到。在海宁驻外服务业招商局的对接下,温陈华将团队搬到了这里。优质的营商环境,加上当地的政策帮扶,如今炼铠堂工作室已壮大到50多人。为解决工期长、人工成本高等问题,团队引进批量裁剪等机器设备,实现部分工序的量产,工作室逐步成长为甲胄复原行业的“头部”。
疫情三年,影视剧拍摄放缓脚步,炼铠堂的销售重点转移到了零售。采访当天,中午11点,直播房间里,下线的主播席地而睡。头一晚,直播从下午4点持续到凌晨12点,卖出两套铠甲,销售额破万元。这天的业绩,并不算突出。
“最多的时候,一个月卖掉300多套。1~3万元的甲胄特别适合走量,一年能卖1000多套。”温陈华做过统计,消费者大多分布于北上广深,而更贵的高定款则没有明显的地域性,“有客人订过黄金甲,还有客人下过百万元的订单。”
随着零售市场扩大,炼铠堂还推出客户DIY的甲胄配件组合商品,以及女性和儿童铠甲。店铺的年销售额可达700多万元。
越来越多的个人消费者,让温陈华清醒地意识到,只要货够“硬”,就一定能赢得市场的认可。尤其年轻一代,从历史中汲取精神能量,平视这个世界的他们并不盲目,既接受西方先进的东西,也热爱祖国传统的文化。
就在2022年3月,温陈华接到西安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的“求助”,希望为仪仗队的表演者们制作一套唐代甲胄。早先,这支仪仗队穿戴的甲胄由日本团队制作。随着甲胄文化的普及,懂行的人越来越多,带有“日式和风”的甲胄不断被参观者批评。采购方的需求很明确:尽可能符合唐代历史特征。
温陈华查阅大量资料,设计制作带有双护心镜、鱼鳞甲和龙头元素的金吾卫甲胄。作品不仅得到市场认可,遗址公园后续还推出金吾卫研学活动,向青少年讲解中国古代铠甲知识,传承大国匠心精神。
“我遇上了最好的时代。”温陈华挂在嘴边的这句话,有着数据支撑:过去十年里,中国新增8项世界文化遗产,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项目全面开展,1700余件套流失海外文物回归中国,8800余项考古发掘项目有序实施……
铠甲,已成为中国文化自信的符号之一。
对于成功,温陈华没有过设想。“就好像我在路上走着,看到了一朵蘑菇,反正不耽误事,捡了。捡了一朵,发现前面还有,继续捡,结果在一条路上越走越远……”
就在采访当天,海宁中国皮革城的相关负责人找到温陈华,洽谈合作事宜,希望能将甲胄文化的“蛋糕”做得更大。当天下午,温陈华要搭乘高铁前往上海,与一个团建公司谈合作。
“景区展示、公司答谢礼物……合作的方式有很多。疫情过后,已经可以预见会越来越好。”如今放眼全国,像温陈华这样的甲胄复原从业者多达上千人。正是这些独具匠心的手艺人,穿越千百年时空,让冰冷的铠甲带着守家卫国的热血和历史传承之美,又一次焕发生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