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报阅后即焚功能不见了 电报-退出公众视野的通讯(1)

去年有一次在老家隔壁镇上的邮政银行存钱,各地乡镇上的邮政银行都有有两块业务:分为邮储柜台和邮政柜台。在取号等待期间偶遇一位老奶奶进入银行大厅后对工作人员说自己要发一份电报,当时工作人员没听清楚,还再一次询问一下了老奶奶,听到老人回答后工作人员当时还蒙了一下,反应过来后对老奶奶说现在已经发不了电报了,电报已经退出民用市场,现在基本上都是打电话发微信了。工作人员和老人家说明了情况后老奶奶离开了大厅。这是第一次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电报一词。

电报阅后即焚功能不见了 电报-退出公众视野的通讯(2)

电报是一种最早用电的方式来传送信息的、可靠的即时远距离通信方式,它是19世纪30年代在英国和美国发展起来的。电报信息通过专用的交换线路以电信号的方式发送出去,该信号用编码代替文字和数字,通常使用的编码是摩尔斯电码。

在未发明电报以前,长途通讯的主要方法包括有:驿送、烽烟等。驿送是由专门负责的人员,乘坐马匹或其他交通工具,接力将书信送到目的地。

电报阅后即焚功能不见了 电报-退出公众视野的通讯(3)

建立一个可靠及快速的驿送系统需要十分高昂的成本,首先要建立良好的道路网,然后配备合适的驿站设施。烽烟易受天气影响。

电报阅后即焚功能不见了 电报-退出公众视野的通讯(4)

中国首条出现电报线路是1871年,由英国、俄国及丹麦敷设,从香港经上海至日本长崎的海底电缆。由于清政府的反对,电缆被禁止在上海登陆。后来丹麦公司不理清政府的禁令,将线路引至上海公共租界,并在6月3日起开始收发电报。至于首条自主敷设的线路,是由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所建,1877年10月完工,连接台南及高雄。1879年,北洋大臣李鸿章在天津、大沽及北塘之间架设电报线路,用作军事通讯。1880年,中俄伊犁交涉,两国关系紧张,李鸿章再以“用兵之道,神速为贵”为由,得以准奏开办电报总局,由盛宣怀任总办。并在1881年12月开通天津至上海的电报服务。李鸿章说:“五年来,我国创设沿江沿海各省电线,总计一万多里,国家所费无多,巨款来自民间。当时正值法人挑衅,将帅报告军情,朝廷传达指示,均相机而动,无丝毫阻碍。中国自古用兵,从未如此神速。出使大臣往来问答,朝发夕至,相隔万里好似同居庭院。举设电报一举三得,既防止外敌侵略,又加强国防,亦有利于商务。”天津官电局于庚子年一度遭乱全毁。1887年,台湾巡抚刘铭传敷设了福州至台湾的海底电缆,是中国首条海底电缆。1884年,北京电报开始建设,采用“安设双线,由通州展至京城,以一端引入署中,专递官信,以一端择地安置用便商民”,同年8月5日,电报线路开始建设,所有电线杆一律漆成红色。8月22日,位于北京崇文门外大街西的喜鹊胡同的外城商用电报局开业。同年8月30日,位于崇文门内泡子和以西的吕公堂开局,专门收发官方电报。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9月,江苏省以官款组织淞崇无线电局,供官商通报。中国第一份商用无线电报由淞崇无线电局发出。

电报阅后即焚功能不见了 电报-退出公众视野的通讯(5)

为了传达汉字,电报部门准备由4位数字或3位罗马字构成的代码,即中文电码,采用发送前将汉字改写成电码发出,收电报后再将电码改写成汉字的方法。

电报阅后即焚功能不见了 电报-退出公众视野的通讯(6)

在中国大陆,由于通讯行业的迅速发展,民用电报业务已经鲜有人去办理。部分省市甚至已经取消民用电报业务。专职的电报投递员也接近消失。2005年11月,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和中国网络通信集团公司又联合下发了《关于取消公众礼仪和鲜花礼仪电报业务的通知》,公众礼仪和鲜花礼仪电报已经取消。目前还没有正式的取消通知,也没有取消业务的时间表。但是许多地方已经无法办理此业务了。

电报在80年代的时候很常见,那时候电话不是很普及,所以很多人一遇到很重要或是紧急的事情就会去邮局发一份电报给需要通知的人

电报阅后即焚功能不见了 电报-退出公众视野的通讯(7)

。当时电报是按字收费的,一个字0.145元。

在那个时期人们的工资并不高,所以在给对方发电报的时候,在表述到需要传达的消息后尽量减少字数。以节约费用,不过在减字的过程中也闹过一些笑话。

我是一个对老物件有着特殊的情感,下面是我在孔夫子网上买到的一份品像保存较好的电报。

电报阅后即焚功能不见了 电报-退出公众视野的通讯(8)

电报阅后即焚功能不见了 电报-退出公众视野的通讯(9)

进入九十年代后随着有线电话和移动电话及无线寻呼等业务用户的不断增长,电信业务呈现多元化的发展局面。因此,电报这一传统业务受到极大的冲击。如今,人们去邮局发电报的已很少,代之而起的传真机大量走进寻常百姓家。"有急事,发电报"的情形只能成为人们的记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