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贺人称“诗鬼”,是唐朝“诗家三李”之一(其他两人为李白和李商隐)。

他的诗歌以“浪漫神奇”著称,诗中不乏神仙鬼魅这些题材。

例如《苏小小墓》,“风为裳,水为珮。西陵下,风吹雨”,虽然鬼气森森,却又有一种空灵飘渺之境;还有《梦天》,“玉轮轧露湿团光,鸾珮相逢桂香陌”,想象奇特,变幻怪谲。

有人甚至说“论长吉每道是鬼才,而其为仙语,乃李白所不及”。

李贺的什么诗最有名(李贺为乐师写的一首诗)(1)

他曾为一个乐师写下一首“惊天地泣鬼神”之作,句句浪漫神奇,常人模仿不来。

此诗名为《李凭箜篌引》,全文如下: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李凭是唐朝有名的梨园弟子,善弹箜篌,“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地位之高,较之我们所对熟悉的李龟年,有过之而不无极。

李贺在这首诗中以其丰富的想象、新奇的构思、绮丽的语言再现李凭出神入化的高超技艺,令人身临其境,赏心悦目。

李贺的什么诗最有名(李贺为乐师写的一首诗)(2)

诗歌开头四句便以夸张的手法写出了箜篌声之美妙。

在一个深秋的夜晚,李凭抱着那以吴丝蜀桐制成的箜篌在院中演奏着,美妙的音乐直上九霄,

空中的白云仿佛也被迷住了,都凝聚在一处,不再飘荡。

连美丽的湘娥素女听了这音乐也是愁肠百结,潸然泪下

诗人写“吴丝蜀桐”,不单是为了说明箜篌制作之精良,更是为了突出演奏者技艺之高超。

所谓“宝刀配英雄”,有这样精美乐器的乐师定然不凡。

李贺的什么诗最有名(李贺为乐师写的一首诗)(3)

而“空山流云”则是以拟人和夸张的手法,极尽凸显箜篌声的神奇美妙。

这还不够,连江娥和素女也被乐声触动了情怀,可见这乐音该是多么动人。

江娥就是传说中尧的女儿娥皇、女英,嫁与舜为妻,在舜死后,泪洒斑竹,是为“湘妃竹”,李凭的箜篌能令她们动容,说明了他所弹奏的音乐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而素女是传说中擅长鼓瑟的神女,连她都被惊动,足见李凭这手箜篌该是何等地出神入化了。

这几句算是侧面烘托,而接下来的四句则是直接写正面描写。

李贺的什么诗最有名(李贺为乐师写的一首诗)(4)

清脆悦耳的箜篌声就像昆仑山美玉的击碎声,又像凤凰的鸣叫,如此悠扬的乐音,时而令芙蓉在寒露中饮泣,时而令兰花在西风中开怀欢笑,摇曳生姿。

不一会儿,这清脆的乐音融合了长安门前的十二道冷光,直冲云霄,连天上的玉帝都被惊动了。

原本芙蓉带露是很常见之景,不然也不会有“清水出芙蓉”的说法,而盛放的兰花也是屡见不鲜,但是诗人却以这“美丽的化身”来描摹箜篌声,形神兼备,这样奇妙的构思,常人实在是难以企及。

而后一句的“动紫皇”很自然地从人间又过渡到了天上,这不仅是音乐意境的提升,也是诗歌意境的升华。

杜甫曾说“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大概便是此情此景了。

李贺的什么诗最有名(李贺为乐师写的一首诗)(5)

而接下来的六句,诗人顺着“紫皇”,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引领着读者进入了更加广阔的世界。

激扬高亢的音乐直冲九霄,甚至冲到了当年女娲炼石补天之处,补天的五彩石仿佛都被击碎了,漫天的秋雨倾泻而下;

恍惚中,李凭好像进入了一座仙山,女仙们纷纷向他讨教技艺,水潭中的老鱼听到了李凭的弹奏也忍不住各种跳跃;蛟龙也随着乐音翩翩起舞。

月宫中的吴刚也被这音乐吸引,整日徘徊在桂花树下,树下的玉兔也是凝神倾听,任凭深夜的露水浸湿了皮毛,也不肯离去。

女娲、神妪、老鱼、瘦蛟、吴质、玉兔,都存在于神话传说中,可是李贺却将他们串联在一起,营造了一种天上人间都沉醉于音乐中的场景,令人叹为观止。

李贺的什么诗最有名(李贺为乐师写的一首诗)(6)

全诗没有直接对李凭音乐的评价,甚至连诗人的亲身感受都没有,但是他却凭着神奇的想象,瑰丽的笔法,将原本抽象的乐音写得具体又美妙。

这样“惊天地泣鬼神”的写法令人不服都不行啊!

- END -

作者:凯紫

看完的读者,记得给凯哥点个赞哦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