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正打仗是把好手,走天才路线,明初第一代名将中必须有名字,然而却也有天才的通病,不太会做人,用体制内写官话,叫“政治领悟力”,太差。

打败陈友谅,论功行赏的时候,按理说朱文正功劳最大。老朱问他有什么要求,这个时候,体制内讨饭吃,还有一官半职在身上,不应该时刻清醒知道自己老板是什么样的人吗?这点都没摸清楚就直接和老朱来大将风度,摆清高,结果老朱不按套路出牌,连个参与奖都没给,这让朱少爷情何以堪。但是这能怪老朱吗?不能!谁要小朱没事先搞清楚自己的老板是什么风格,就直接提头相见。

面对不同的老板,有功劳的时候,到底是该谦让还是该直接点,也是没有统一论调,分人而动。

封建时代的体制内,上位前还喜欢搞一下“三让戏”,可能是从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那里开始吧,但是现在的体制内,不太一样,又一样。

现在,张三李四王五赵六最开始上位的时候的样子,几乎无一例外,在任命到来的时候,嘴巴上对任何人都是“哎,都是上级老板信任,我这个能力堪忧,怕自己不行”“前任这个岗位的人干的特别好,我怕我自己不行啊”等谦(xu)虚(wei)一下还是很有必要。毕竟,从人际关系上来说,一方面这也不知道昨天还是同事、同一级别的人,今天就上下级了,别人心里咋想这自己也不知道,另一方面万一就是有些人故意使绊子呢?从实际情况出发,万一真的就干的不如同岗位的前任呢?话不可说太满,还是有必要的。从这些方面去想,也就可以理解了。


明月在书里总结成为名将要经历的四个阶段,就是成为大佬要经历的四个阶段。经历过这些之后,也就磨砺掉了之前内心的柔软、温情。在利益面前,谈什么感情,伤人。而体制内,尤其是干朱元璋这种岗位,温情?还是清醒点,玩的可是全部身家性命。

体制内很多人内心深处会有一个问题,到底想不想要往上爬,有个一官半职在身上貌似也不错,很多活可以不用自己干,比如最近这种没日没夜的出去组织搞核酸,但是也有很多不好,责任很大,越上责任越大。比如说A局,共200人,张三是一把手,可能张三连这200个人具体是谁都不知道,更别说这200个人具体干什么工作了,但是无论这里哪个人负责的工作,出了什么大岔子,都是张三这个一把手的责任。这么一想还是当只咸鱼吧,也不错。但是和体制外相比,制约大家奋进的还有一个致命因素,即,不是努力了,就一定能上。

明朝那些事儿第二十四章(一起读明朝那些事儿)(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