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河史话 鸡鸣山史话

宿迁洋河的故事(洋河史话鸡鸣山史话)(1)

王玉龙

古老的洋河流域,千百年来人世变迁。在历史上,洋河两岸出现过繁荣景象,也有过萧条的时候,它遭受过数次兵燹之火。有的城堡今日已变成了废墟。

曲折的洋河就象一条系在我地区的襟带,奔腾而不息,滚滚东流。正象《怀安县志》中记载的:“洋河潺湲奔赴,巨细相涵者,上谷之襟带也。”在洋河两岸有过旧石器时代早、中、晚三个时期遗址,也有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遗闻、政迹。洋河两岸的名人政迹、传说数不胜数。象前国民革命军著名爱国将领武士敏将军就是洋河边上的灵秀。前呼和浩特市长阮慕韩,其子阮崇武,石油工业的创始人之一康世恩,他们的家乡都在洋河边。

洋河自古以来名字不一。据《水经注》、《怀安县志》记载:洋河乃古于延水、延乡水、修水;洋河由数条大大小小的支流相汇而成。大的有东洋河、西洋河、南洋河、清水河、红桃河(亦名洪塘河)。小的有黑城川水、陂泉水等。

东洋河原名于延水:源出内蒙古兴和县二台子西南,东经柴沟堡西北与西洋河汇合。东洋河上游兴和东有高原故城(今张北县城)。按《怀安县志》载:“在县无考,《畿辅通志》注;高原县城在怀安卫北,百六十里。”西汉时,在柴沟堡西曾设置过马城。东西洋河交汇后,又东流至柴沟堡东五里合南洋河。元朝灭金时,成吉思汉率骠悍的蒙古军在柴沟堡到万全西南大破会纥石烈执中30万金兵,史称“会河堡之战。”

清朝时,柴沟堡守备宣府人王柄曾做《石嘴河》诗,概括三河交会的情形:“清溪一道抱山流,野岸逢春事事幽;仙村有花难问种,天台无路且登楼。新巢处处来飞燕,旧浦年年看浴鸥;惟叹长桥车马客,满头风土欲何求。”过去长桥车马客,满头风土不敢有所求的地方.如今已变成生产化肥,小型机械等工业的小城镇。1985年,党中央在柴沟堡为前呼和浩特市长阮慕韩同志建造了纪念堂。

西洋河原名延乡水,发源于山西天镇县平远堡,经西洋河堡北人东洋河。西洋河堡古来是扼守宣府的重要关隘之一。它与独石口、张家口、洗马林口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匈奴、鞑靼、蒙古贵族多次入侵是从这四个关隘进来的。明成化十九年(公元1483年)秋,蒙古军由西洋河堡过枳儿岭人寇顺圣东西川(今阳原县境),南至蔚县。明都御史许宗鲁在《巡边纪述》中有这样的诗句:“分阃登坛诸将老,至尊宵旰独愁边。”它强调了西洋河堡重要的军事地位。

南洋河因出雁门山,叫雁门水,其水东北流入阳门山又叫阳门水;据《山海经》载:“南洋河出于雁门之山……其水东北流人阳门山谓阳门水。”南洋河东流与东西洋河汇合流到阳门镇(今万全阳门堡)。金贞祐二年(公元1214年),金朝升阳门镇为阳门县。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春,曹国公李文忠击败元将珍珠驴于阳门镇,阳门镇被踏为平地。

南洋河从发源地东经三会亭北,西伺道城北与东西洋河汇合经过左卫城东汇合修水。金代承安二年(公元1197年)在大新镇(今左卫)曾设置宣平县;属西京路宣德州。元朝仍叫宣平县。据《水经注》记载:“于延水东,经罡城南,《史记》蔡泽燕人,谢病归,相秦,号刚域(罡城)君”疑即此县,俗名武罡城。按《史记》记载,多智善辩的蔡泽应是怀安人,封地也在洋河流域。

洋河另一支河是发源于万全县的季节河,名城西河、城东河。古名叫黑城川水。城西河源头在万全水沟台和冯家窑,城东河源头在万全正北沟西,两河分别由义兴堡、太师庄汇入洋河。洋河略东经广宁郡小宁县(今万全县)敌城南与北来的清水河汇合。《魏·土地记》中记载:“此地有一名叫班丘仲的人,以卖药为生,地震房塌他被砸死,村里人把他尸体投入洋河中,取他的药卖钱,后丘仲回,人们说他成仙了。”

洋河南上游的另一支流是发源于怀安水沟山的红桃河。红桃河从源头流到怀安城南门外一分为二。怀安城,自古人才辈出;明嘉靖年间,著名抗倭将领浙江右布政史李纶;回乡后力赞巡抚行“一条鞭法”的马森都出生在怀安城。红桃河一分为二还有一段传说,据说明万历年间山洪暴发,有两只神羊为洪水开道,洪水流到怀安城南门时,其中,一只羊问道:“穿城而过,还是绕城而过?”另一只羊回答:“城中有‘文曲星’下凡的翰林老爷,不可行,绕城而过吧。”两羊一分,一股东流,一股西流转北又东两河交汇把城包在了中间。两羊说的文曲星就是明天启年间的进士张士范,后升为翰林侍讲。这种说法可能是后人的假托。真正使河水安流的是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怀安知县杨大昆,他看到怀安城屡遭水患。募民开河挖渠,按照乡民意愿建筑护城石堤180丈,土堤66丈,自那以后怀安城才减少了水患。

红桃河再东流至左卫城南,又转东北与洋河汇合。明朝时大同巡抚宣府人熊伟从大同回宣府时,看到沿途的农民辛勤劳动,在左卫做《宣平晚照》诗日:村名仍故邑,偏得照残阳;不共崦嵫瞑,常延堡堞光。衡茅烟莽苍,桑柘景微茫;却亿经过日,槐花底事忙。”

清水河有三源,一从崇礼棋盘梁北流出,另一从花皮岭(崇礼县地)流出,再一从石窑子流出,到黑土域(今崇礼场地)合而为一。经张家口、榆林,过阎家堡同洋河汇合。元朝时,陈孚路过榆林曾做过《榆林》诗。清水河在历史上曾有过一段不寻常的经历。据说早年来,居住在清水河上下游的农民因为争水浇地,常常成帮结伙进行械斗,每次械斗要死伤几个人,后来有人想了一个解决用水的办法,在铁桥附近架口大锅,内中放上烧开的麻油,锅底放个秤砣,上下游各派代表一名,光手到油锅内抓秤砣,谁能抓出谁就先浇。据说上游的没敢抓,下游的抓出了。所以到后来清水河的水是先浇下游后浇上游。据《怀安县志》载:“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754年)八月初七,清水河山洪爆发,淹没西番回民二百余口,汉族、蒙古族亦有。”

洋河再东流经宣府南过鸡鸣山。宣府乃谷王朱穗封地。鸡鸣山因赵襄子姊拔簪自刺,变鸡常鸣于山而得名。其水又东与陂水合。陂泉乃黄帝蚩尤决战处。再往东流到沮阳(今怀来)注入桑干河。

1

鸡鸣山史话

宿迁洋河的故事(洋河史话鸡鸣山史话)(2)

下花园东有座很古老的山峰叫鸡鸣山(俗称奶奶山)。鸡鸣山系上元古代,铁岭矽质灰岩之山峰,距今已有10亿万年之历史了。

鸡鸣山曾是遐尔闻名的游览胜地,为宣化府的八大名景之一。

鸡鸣山,峻崖陡壁,海拔1190多米,全山共有庙99间,各种大小神像近200尊。登峰可望及:洋河,桑干河;远眺:涿鹿,宣化,沙城等古城即映入眼帘。

鸡鸣山又称磨竿山。据府、县志记载:“早在2400多年前的战国时,赵国赵襄子即位后杀其姐丈代王,随即迎其姐,行之鸡鸣山脚下,代夫人闻己弟杀其夫,泣而呼天,随即用磨竿(头上戴的金簪)自刺而亡。”当地村民为纪念代夫人之烈,即建庙于山顶。后因常有成群结队的野鸡飞于祠庙屋顶上鸣叫不息,故又叫成鸡鸣山了。

鸡鸣山结构复杂,山峰与山腰结合部的岩石有异,孤峰座落下花园东,因此,素有“飞来峰”之称。据地质部门考察,此山为古代地震推挫而成。

鸡鸣山山腰和山顶原建的祠堂庙宇,在元朝至元二年(1265年)八月间,在一次强烈地震中毁坏。同年,元朝右丞相伯颜奉旨重建庙宇,即在山腰处建了一座大庙为“永宁寺”,俗称中寺。方丈,小和尚多居于此寺,永宁寺建有藏储经卷之室。

鸡鸣山,山石陡立,孤峰插云,秀丽壮观。夏、秋季,白云环绕山腰,如同大海中时隐时现之礁石,雄姿多态,势气磅礴。到山顶游览,须通过一山门洞口,称“南天门”,山道蜿蜒崎岖,坡滑难行。

昔时之景有:碧霞元君殿和大小陪殿。庙宇巍峨,建筑十分精细;雕梁画柱,飞檐复字;墙壁有精工油画,色彩绚丽,仙女吹笛,翩翩起舞;八仙罗汉斗法争强等。

鸡鸣山上的古迹颇多,有赐儿峰、珠砂洞等,其中“避风桥"尤为引人注目。目前幸免留下的就只有这座年代久远的“避风桥”了。该桥为白石砌成。它横跨与顶峰断崖之间,桥身两侧的石柱和石狮子俱为雕刻而成,站在桥上,凭栏四顾,身如悬空。桥头前有一石碑和左右壁,均雕有人物鸟兽,桥中有块石头,人立其上,大风掠过也不觉察,故称“避风石”。

鸡鸣山,为奇山胜境之地,时时白云缭绕,云蒸霞蔚,气势雄伟。由于此山地势险要,是褒外军事要地,古为屯兵战场,是战争双方必争之地。历代军事将领出征,即先占领此山险处,掘之击败进犯强敌。明朝永乐二十年(1422年)三月,辽将阿鲁台屡犯疆界,后帝成祖朱棣亲征获胜。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又有辽将瓦刺也先犯大同,后占宣化府,有帝王明英宗朱祁镇亲征,曾被也先俘获。

鸡鸣山不但山景秀丽壮观,还有闻名塞外的鸡鸣山庙会,俗称奶奶庙会。庙会从农历四月十三日到四月十九,其中十四、十五、十六3天为正式庙会,庙会延续到今天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每年的盛大庙会(解放后还办过多次),十分红火热闹,逛会人每天成群结队,他们来自京、津、山西、内蒙等地。逛会人敬香焚纸后,每天白吃一顿素饭。尤其中寺东陪殿挂有一对用红绿绸缎做的龙凤,栩栩如生,人们摩肩接踵,络绎不绝来此欣赏。那些善男信女来这里讨签、算卦,多是为祈求福禄。他们将今生和来世都寄托于偶像;那些王公大臣因福禄已得,把来这里游山玩水视为一大乐趣。历代帝王将相名流志士游此山者颇多,如唐太宗李世民,元朝忽必烈,明朝宣宗帝,英宗帝等均来过此地。一些文人墨客游后多留有诗词,现抄录两首于下:

元朝郝经写的《鸡鸣山行》曰:“一峰奇秀高插云,万马踏碎青芙蓉;桑干黑浪落旋壁,霜净天澄更觉雄;浑如定武看嘉山,旋盛齐州华不住。”

明朝熊伟的《鸡鸣山晓月》曰:“一声鸡鸣月东升,塞上重山久擅名;激滟(yan)曙光回碧客,空濛岚山带孤城;清川南下平如掌,洋河西来急似纤;欲待朝阳穿腊履。闲凭绝顶望瑶京。”

鸡鸣山建庙时有一石碑,其建山庙撰文正是鸡鸣驿(属怀来县辖、在鸡鸣山脚下)城内秀才杨治(史学家)先生亲笔。其次山上亦有数十块大小石碑,碑文也有历代帝王游山打猎之记载。唐时程咬金、徐茂公、尉迟敬德领兵出征时来此山都有记载。清朝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三十六年(1697年)两次北巡(私访)曾多次登上此山。今山腰处有一块大石头、便是康熙帝休息的地方,称“卧龙石”,当时还为此建一小庙。辽时肖太后游此山,看准此处山村翠绿茂密,风景秀丽,幽雅美静,气候宜人,于是便命在此山下建3处花园。即上花园,中花园,下花园。现下花园村即是当年肖太后的主要花园之一。

下花园村建后,移来居住的百姓,即在此开垦荒地,引水造林,逐渐人丁兴旺起来,后为宣化府所辖一大村镇。

下花园是个繁华的集镇,这里有京张公路,京包铁路,公路南通涿鹿、蔚县、涞水、涞源;北通龙关、东城;南通怀来、延庆;西出张家口大境门通坝上。铁路北通张家口、大同、内蒙等地,南通北京。

自下花园有公路、铁路干线后,又建有著名的下花园煤矿、发电厂、电石厂等,加之村景秀丽,上有鸡鸣山,下有大水泉(现改为公园),逐渐成为客商云集之地,驰名北国,闻名遐迩。

目前,下花园鸡鸣山已成为孤秃山峰,庙宇毁于十年浩劫之中,仅有废址(据说上级拨款要修此山),破砖碎瓦一片,呜呼!山峰虽挺跋于高高的云霄之中,然而当年盛景却已烟没,令人感叹不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