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备课的有效措施(集体备课质量不高)(1)

作为校本教研常规工作的一部分,集体备课的初衷是促进同伴合作与交流,弥补教师独立备课的不足,从而提升教学质量。但当下,集体备课存在一些问题,如:有些学校集体备课是主备人的“独角戏”,组长将任务分解后一人一课,缺少交流研讨,但过程完整、资料齐备,足以应对各种检查;有的学校教研组在备课中由于同质化交流、缺少引领,无法产生观点碰撞,即所谓“萝卜炖萝卜”;也有学校尝试在“互联网 ”背景下开展城乡之间的校际合作备课,但由于学情不同,教学方案往往是束之高阁、备而不用……

循着这些问题追溯学校的教研组建设情况,会发现目前基层学校的教研组面临诸多窘境,如功能行政化、集体趋同化、教研有效性评价不合理等,从而导致集体备课质量低下。因此,有必要从区域层面组织集体备课,以带动学校基层备课组备课方式的变化,优化课堂教学,助力教师抱团成长。

集体备课的有效措施(集体备课质量不高)(2)

集体备课的有效措施(集体备课质量不高)(3)

区域集体备课的价值取向

组织区域集体备课的目的是组建学习共同体,以单元整体备课驱动人人参与,形成课堂教学共同价值观,更新备课的思维方式,从而改进课堂教学,让多数人上好多数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同时提供基于任务驱动的集体备课范例,推进校本教研的改变。

相比学校组织的集体备课活动,区域集体备课的优势在于——

构建差异型的学习共同体

区域集体备课可以盘活区域内的优质资源,在人员分组时可以让骨干教师、成熟期教师和青年教师相互搭配,构成差异化的“共同体”资源,只有这样才能使相互间的对话交流成为必要与可能。活动中不同层次的教师分工明确,骨干教师对团队备课的组织及效果负责,参与其中的青年教师和成熟期教师在活动中随着任务的细分,可以组成更具体的任务小组,实现有效的小规模互动。

紧跟热点的备课视角

一线教师日常工作时间长、内容烦琐,工作负担使教师很难有充沛的精力投入教研和课堂教学改进。从区域层面宏观引领教师紧跟课改热点的备课视角,能有效平衡“脚踏实地”与“仰望星空”。具体来说,可由名优教师或专家带领一线教师深入解读教材和政策,寻找更合理的教学路径,手把手地指导备课,帮助教师将先进的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

效果可测的活动设计

如何评价集体备课活动的有效性?目前一些学校对教研活动的评价仍停留在感性层面,基于主观感受,对标课堂教学效果进行检测。实际上,集体备课活动应设定明确目标,既然集体备课的初衷是促进合作与交流,那么就应以团队为单位展示备课成果(教材分析 关键课的模拟上课)。为防止集体备课成为骨干教师的“独角戏”,可采用现场抽签选择发言人,以确保“人人过关”。

集体备课的有效措施(集体备课质量不高)(4)

区域集体备课的组织策略

实施路径:任务驱动,人人参与,效果检测

“人人参与”是区域集体备课的活动目标,只有参与才能有收获,而收获的多少与参与的深度成正比。“任务驱动”和“效果检测”是促进备课组成员深度参与的手段。

以台州市黄岩区为例,区域集体备课的实施往往历时一至两个月,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任务发布后的分组阶段,包括“发布任务—报名组队—独立备课—分组研讨—分工完成任务—再次分组研讨”六个部分。教研员收到组队名单后,须指定市区名师、学科带头人等骨干教师作为团队领跑者,激发教师成长动能。第二阶段是集中的方案论证阶段,方案论证的展开通常有以下几步:初步确定教学设计方案(集体备课成果)后,由教师A模拟上课,若过关则由组内其余教师分别模拟上课进行检验,最后落实于课堂实践;若教师A模拟课效果未达到过关标准,则由导师模拟上课进行改进,再由组内讨论形成新的教学设计方案,进入新一轮模拟课检验过程。第三阶段也是最后一个阶段,就是课堂实践,也意味着进入现场改课环节。

内容选择:关注热点,经历过程,更新观念

区域集体备课承载着向教师传递教改前沿理念的任务,聚焦单元整体教学视角下的关键课研究。如今我们之所以将“单元整体”作为备课视角,是因为意识到知识与知识之间是高度关联的一个整体,在教学中要有结构地教、有关联地学,那么教师必然要将知识点之间的生长脉络和发展过程进行梳理。在集体备课中,教师要提前通过前测、访谈等方式了解学情,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精准分析,进入学习路径设计环节。

举例来说,在小学六年级数学“分数的乘除法”教学中,经常有教师反映:分别对分数乘法和分数除法进行单元测验时,学生的成绩都很好,但是一到综合运用,就问题百出。这不是一个问题,而是一类问题,因此我们在区域集体备课中,重点强调要进行单元整合教学,通过抓关系句分析,把知识应用和解决问题整合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从机械套用模式向基于理解的学习转变,有效解决了学生无法迁移运用知识的问题。

从区域层面看集体备课,要带领教师关注教育改革热点、经历探索实践的过程、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如上述案例中,比起最后的备课成果,更令人欣喜的是教师通过集体备课活动转变了思维方式,能尝试着从学生立场出发,整体把握教材。教师只有在备课时全盘考虑、整体设计,才能抓好教学的重难点,在课堂上高屋建瓴,从而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

人员构成:骨干牵头,青蓝组合,专家把关

现实中,教师对集体备课诟病较多的点在于“萝卜炖萝卜”,尤其是农村学校,相比城市学校而言,名优教师资源匮乏,交流容易陷入同质化,有些地区甚至存在师资结构短板,根本无法实现专业交流。区域层面的集体备课应盘活区内优质教师的资源,合理分配教研力量,真正服务于教师的成长。故而人员分组上要整合区域师资,重新按照“1 a b”的方式统筹分组,实现“骨干引领、分层成长”。“1”是指1个负责人,通常为骨干教师、名优教师,同时也是领跑团队成员;“a”为青年教师,通常为入职5年内的新教师;“b”为成熟期的教师。备课过程中要以强带弱、以老带新,各成员要基于平等沟通产生思想碰撞,从而实现经验的传承和理念的更新。

专家团队的督导是集体备课质量保证。教研员作为学科教研的带头人和教学改革的领路人,应充分发挥辐射引领作用,参与并指导集体备课,完善反馈指导机制,营造踊跃交流、互学互鉴的备课氛围。此外,教研部门还可邀请省内课改前沿的专家为一线教师指点迷津,解答教师在备课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

参与机制:有意义的事,有意思地做

集中反馈是区域集体备课最重要的环节。区域层面的集体备课,前期主要是分组备课,到了集中反馈环节,所有团队要集中在一起,展示备课成果。展示现场的主讲人由随机抽签决定,让“人人都有可能成为主角,人人都有向好之心”。这种“不确定”增强了备课展示活动的挑战性和趣味性,人人摩拳擦掌,每到集中反馈环节,精彩纷呈,成为备课活动的高潮。同时,集体备课机制的创新使教研从关注“领头羊”转变为驱赶“整个羊群”,有效激发了教师队伍的活力。

在重点课例展示环节,抽到签的教师登台主讲,其余教师则可以模拟上课的学生,制造各种各样的课堂冲突和学习问题,使教学过程不断生成,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控场能力,精细化打磨课堂。原本只是课堂教学设计的论证环节,由于卷入了所有人的深度参与,现场有掌声、有欢笑、有紧张、有遗憾……总而言之,在提升集体备课实效性和专业性的同时,也要注重提升其趣味性,激发教师的参与积极性,在自我驱动下提高备课质量和效率。

备课是教师最普通也最重要的工作,高质量的课堂离不开高质量的备课。区域集体备课不仅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和建设区域教研共同体的关键,更是提升教师素养、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经过三年多的实践,黄岩区区域集体备课的优秀经验和成熟模式已逐渐推广向基层学校,成为校本教研的常规模式。如今,第一批领跑团队成员在历练中悄然成长,新一批的领跑者又站到了团队中央……

— END —

来源 | 本文刊于《教育家》2022年12月刊第1期,原标题《区域集体备课:优化课堂教学,助力教师成长》

作者 | 陈昕 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教育局教研室

编辑 | 曹霁

设计 | 朱强

统筹 | 周彩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