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人去世,都要用棺木进行安葬,让逝者入土为安。安葬的棺木要用油漆涂刷,埋在地下以防腐烂。在油漆的颜色上,全国各地均用黑色漆。可在贵州有一个县至今沿袭用朱红色漆棺木下葬的习俗,还是全国唯一一个用红色棺木安葬逝人习俗的县。它就是梵净山下的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真实的悬棺葬在哪里(一个流传千年的红棺葬故事)(1)

​历史上只有皇亲皇族才能御用红色棺木安葬,是从古至今是一个不成文的规定。为什么印江人去逝能亨受皇亲国戚的待遇?这是何故?有什么来头?在当地至今还广泛流传着一个古老的传说。这个故事和习俗也流传了一千三百余年的历史。

真实的悬棺葬在哪里(一个流传千年的红棺葬故事)(2)

​唐朝初年,在思卭(现今贵州省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城南半山上,住着一曹姓人家,老来得子。此人从小好学,聪慧过人,后来上京赶考一举中了状元。并获皇帝及在朝文武大臣于文德殿设宴召见中举的状元,以示祝贺,成为国家栋梁。席间,皇帝问起曹状元的家境情况。曹状元受宠若惊,兴致正浓,随口赋诗作了回答:"白日千人拱手,黑夜万盏明灯;千根柱头落脚,万马归巢盈门;天悬亮、扭转乾坤;风扫地、肩担日月;八十人挑水、七十人煮饭;三艘盐船下河,一只不返打淡。"他的咏诗回答,却招来了杀身之祸。

真实的悬棺葬在哪里(一个流传千年的红棺葬故事)(3)

​陪同皇帝起心不良的大臣怀恨曹状元的张扬,嫉妒其才能,怕日后失去皇帝恩宠。宴后并借题发挥,上奏皇帝:“曹状元人家里比你皇上还富,而且养着千军万马,如当朝得志,早晚要起异心,谋朝夺位,不如把他杀了!”皇上一听,不加思索,并下旨以“欺君罔上、图谋不轨”,推出午门斩首。皇上怕“曹家军”起兵,密旨兵部令御林军点精兵六万,严阵以待。

真实的悬棺葬在哪里(一个流传千年的红棺葬故事)(4)

​随后又派一钦差大臣去曹状元的家乡明察暗访,了解曹状元的家境究竟有多大。当钦差大臣和当地当差人去到曹状元家。只见曹状元家二间破茅草屋,四周皆是高梁杆围着,用黄土筑成的灶台,破旧不堪,家境十分贫寒。破草屋里住着二位白发苍苍的老人。钦差大臣不相信曹状元的家境,便问当地当差者,询问邻居街坊。在确信是曹状元家后,便和二位老人攀谈。当知道曹状元的父亲已有八十高龄,母亲七十有余,身家财产仅有二间茅草屋和三只鸭子。平时靠磨点豆腐,走村串乡叫卖维持生活外,顿时明白了曹状元用诗回答皇帝的真正意思。

真实的悬棺葬在哪里(一个流传千年的红棺葬故事)(5)

​钦差大臣惊叹之余,惋惜错杀了国家栋梁。随即回京禀报皇上:曹状元家居思卭城南半山坡上。家里只有八十岁的父亲和七十岁的母亲二人。二间破旧茅草屋,三只鸭子便是曹状元家的全部家产。白天可见远近耕农拱手锄禾,夜晚屋顶蓑草稀疏,透见日月星辰闪烁,蚂蚁在檐下成群,灶台穿梭,往来万马归巢觅食。大风一吹,不用扫地。天未亮父母并起身磨豆浆制豆腐,不管天晴下雨都要挑着豆腐走村串乡叫卖维持生计。回到家八十岁的父亲去挑水,七十岁的母亲煮饭。只有三只鸭子下蛋来换取食盐。曹状元咏诗作答一来是想掩饰家境寒微,二来在皇上面前表现其才华。

真实的悬棺葬在哪里(一个流传千年的红棺葬故事)(6)

​皇帝闻后恍然大悟,自知错杀了曹状元,十分懊悔。当即下旨御赐一口红漆棺材,把曹状元尸体运回印江,按皇亲国礼以厚葬。钦赐其父老金银,命地方官府常年奉养及至百年归天,以红棺送葬。为安抚民心,掉念错杀的曹状元,另赐思邛(印江)境内人在去世也按红棺安葬。从此,沿袭了红棺葬的习俗至今。在举行葬礼时也十分讲究,一般八十岁以上的老人去逝,灵堂可以贴红色对联,按喜事操办的习俗。

真实的悬棺葬在哪里(一个流传千年的红棺葬故事)(7)

​红棺葬习俗无史料记载。邻近的思南、德江、松桃、江口和石阡县使用黑棺葬,唯有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用红棺葬是铁的事实。传说归传说,红棺葬使于何时,为何有这个习俗,至今还是未解开的迷。

真实的悬棺葬在哪里(一个流传千年的红棺葬故事)(8)

​本文凭老一辈口述,参考《印江百科》整理。图片源自《黔东风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