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 《孝女曹娥碑》

王羲之 孝女帖(王羲之孝女曹娥碑碑文解析以及译文)(1)

1965年首版《曹娥碑墨迹》由康生题写书名

王羲之 孝女帖(王羲之孝女曹娥碑碑文解析以及译文)(2)

王羲之 孝女帖(王羲之孝女曹娥碑碑文解析以及译文)(3)

王羲之 孝女帖(王羲之孝女曹娥碑碑文解析以及译文)(4)

王羲之 孝女帖(王羲之孝女曹娥碑碑文解析以及译文)(5)

王羲之 孝女帖(王羲之孝女曹娥碑碑文解析以及译文)(6)

王羲之 孝女帖(王羲之孝女曹娥碑碑文解析以及译文)(7)

王羲之 孝女帖(王羲之孝女曹娥碑碑文解析以及译文)(8)

王羲之 孝女帖(王羲之孝女曹娥碑碑文解析以及译文)(9)

王羲之 孝女帖(王羲之孝女曹娥碑碑文解析以及译文)(10)

王羲之 孝女帖(王羲之孝女曹娥碑碑文解析以及译文)(11)

王羲之 孝女帖(王羲之孝女曹娥碑碑文解析以及译文)(12)

王羲之 孝女帖(王羲之孝女曹娥碑碑文解析以及译文)(13)

王羲之 孝女帖(王羲之孝女曹娥碑碑文解析以及译文)(14)

王羲之 孝女帖(王羲之孝女曹娥碑碑文解析以及译文)(15)

王羲之 孝女帖(王羲之孝女曹娥碑碑文解析以及译文)(16)

王羲之小楷《曹娥碑》拓本

王羲之 孝女帖(王羲之孝女曹娥碑碑文解析以及译文)(17)

王羲之 孝女帖(王羲之孝女曹娥碑碑文解析以及译文)(18)

王羲之 孝女帖(王羲之孝女曹娥碑碑文解析以及译文)(19)

王羲之 孝女帖(王羲之孝女曹娥碑碑文解析以及译文)(20)

《曹娥碑》拓本局部

王羲之 孝女帖(王羲之孝女曹娥碑碑文解析以及译文)(21)

王羲之 孝女帖(王羲之孝女曹娥碑碑文解析以及译文)(22)

王羲之 孝女帖(王羲之孝女曹娥碑碑文解析以及译文)(23)

东晋升平二年(公元358年),王羲之到庙书曹娥碑,文字由新安吴茂先镌刻。此碑绢本手迹现存辽宁博物馆,上有梁代徐僧权、满骞、怀充等人题名,还有韩愈、宋高宗等人题款。 现存的曹娥碑系宋代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由王安石的女婿蔡卞重书。此碑高2.3米,宽1米,为行楷体,笔力遒劲,流畅爽利,在中国书法史上有着较高的地位。已近千年,弥足珍贵.

碑文解析 《曹娥碑》

《曹娥碑》记载的是曹娥投江寻父的孝行,碑文虽仅仅只有442字,但“彰孝烈”其情其旨自溢于言表。如果用现代汉语解读之,我们便能谛听到这样一个凄美动人、可歌可泣的故事,以及人们那泓折心动容的哀伤……

孝女曹娥是上虞曹盱的女儿,他的祖先和姬姓周王朝有着共同的血统,只是年代久远,迁居到上虞后就被人们遗忘了。曹盱不但有边打击乐器边唱歌的艺 术才能,而且还能和着曲调在祭祀仪式上舞蹈,使神高兴。汉安二年(公元143年)的端午节,正是民俗祭祀潮神的日子,迎神的船队由曹盱指挥,船逆着江流行驶。这一日风急浪高,主祭船被浪打翻,曹盱落水身亡,人们许久都没有打捞到他的尸体。曹娥当时年方十四,她在江边大声哭喊着寻找父亲,一直寻至第十七天仍不见父尸,便投入江中。五天后,曹娥抱父尸浮出水面。

《曹娥碑》碑文的撰写,是在曹娥去世八年以后的事。东汉桓帝元嘉元年(公元151年),上虞县长度尚对曹娥“悲怜其义,为之改葬,命其弟子邯郸子礼(即邯郸淳)为之作碑。”度尚原请魏朗撰文,因魏朗已是一位颇有名气的学者,一向以治学严谨著称。为曹娥撰写碑文,其时非魏朗莫属。然而,魏朗担心写不好会贻笑后世,故佯作未成而转请别人。当他阅过邯郸淳的文稿后,大加赞赏,而将自己的底稿销毁了之。于是,《曹娥碑》上刻写的便是邯郸淳撰就的碑文。

碑之既立,加以碑文妙绝,自引得凭吊者如云似潮。其时著名的学者蔡邕,便是其中一人。当年遇赦后,其因惧宦官报复,不敢回乡里。在10多年的流亡生涯中,他“远迹吴、会”。闻《曹娥碑》,蔡邕径访之,“值暮夜,手摸其文而读,题八字于碑阴:'黄绢幼妇,外孙齑臼’。”然而,蔡邕题辞的含义是什么,观者不得而知,而蔡邕辞世,这自成了谜。

解开题辞谜底第一人的,则是杨修。据传一次,曹操率兵出潼关,途经蓝田,悉知前方就是故友蔡邕庄上,便令军马先行,自己带着百余骑近侍来到蔡邕庄前。那时,蔡邕的女婿董纪在外地做官,只有蔡邕的女儿蔡琰在家,闻曹操到此,急忙出外相迎。礼毕,曹操见壁上悬挂着一幅碑文图轴,便上前观看。又听文姬夫人讲了曹娥孝行和度尚为之立碑,先父摸碑题辞的故事。曹操问题辞的含义,蔡琰回答说:“这虽是先父所题,但我实在不解其意。”曹操又问众谋士有谁能解?正当大家面面相觑之时,主簿杨修拱手作答:“此乃辞语谜面,我已猜出。”曹操即予制止,说:“你暂不要讲,给我思考一番。”行至 3 0里外,曹操忽然茅塞顿开,对杨修说:“我亦猜出来了,你先说出来让我听听。”杨修解释道:“'黄绢’就是有色的丝,是'绝’字;'幼妇’,即少女也,女旁少字,是'妙’字;'外孙’,乃女之子也,女旁子字,是'好’字;'齑臼’乃受五辛之器也,受旁辛字,是' ’('辞’的繁体)字。合起来,是'绝妙好辞’四个字。”曹操听后,不禁拍手称好,说:“你猜的正合我意!”后来社会上流传的“有智无智隔卅里”,或曰“故事开始与阴谋和血腥搭了边”,这当是后话,暂不赘述。只须感谢曹操与杨修的是,是他们的偶然之行,是他们的一番斗智,终于揭开了谜底,否则,至今这或许还是一道悬而未决的难题哩!自然,他们的举止更推波助澜,令上虞成了中国谜界公认的灯谜策源地。而曹娥孝行随之声名远播,当不言自明矣。

《曹娥碑》之名振天下,亦跟书法名家有关。在碑文风靡全国之时,晋代书圣王羲之,宋代著名书法家、王安石女婿蔡卞等人,亦纷纷摹写碑文。尤其是王羲之《孝女曹娥碑》的字本,堪称传世精品,其造诣仅亚于号称“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有人称:“邯郸文与右军书,珠联璧合,乃中华传统文化艺术宝库的瑰宝!”信然!至为惋惜的是,书圣王羲之摹写的碑刻早已佚失,其书写的碑文,曾被刻成法帖,可见诸王羲之书法精品集,现存曹娥庙内的是蔡卞摹写的碑刻。细细观瞻,但见笔惊龙蛇,刚劲有力,其珍其贵,当可想见。

世间万物,诱人者终有惑人处。忽然悟得,世间被传颂的孝行,多因残缺而美丽,因遗恨而哀伤。惟其冰清玉洁,才被膜拜着,才纯静如练,如梦如幻;才会有纵身一跃的超脱,才会有不绝如缕的守望。《曹娥碑》以其情其德其才其俊,赢得天下无数英雄竞折腰,李白亦不例外。唐玄宗天宝中,诗仙李白,因侮弄高力士,得罪杨贵妃,被排斥离开长安,漫游江湖,曾专程赶往曹娥庙读碑,有诗为证:“人游月边去,舟在空中行。此中久延伫,入剡寻王许。笑读《曹娥碑》,沉吟黄绢语。”

有位学者说过,读《曹娥碑》最好之法便是“诗意的阅读”。诗意是一种高度,也是一种深度,它属于精神的范畴,闪耀着理性和哲学的光芒,它所排除的是世俗的杂念和喧嚣的飞尘,本身因之而显得高雅。否则,读碑,不是会亵渎、玷污了碑文固有的圣洁么?是啊,《曹娥碑》是一盏文化夜空里的灯烛,是一袭历史长卷中的裙边,是一扯人生洋面上的白帆。1800多年过去了,历史的风尘掩盖了过去的歌泣与才情,但巍峨雄壮的曹娥庙还在,魁力四射的《曹娥碑》还竖立在曹娥庙内。有道是,最绚烂的往往是最短暂的,最坚固的也往往是最脆弱的。不知有多少碑刻在岁月的替代轮回中化为断石残片,继而沦为尘土?又有多少艺术宝库在自然的人为的灾难中成为焦土?《曹娥碑》是有幸的。尽管曹娥庙曾几度兴废,《曹娥碑》亦曾时立时毁,然而,她们依然魅力不减,风光无限,这全都是由于文化传承的作用,全都是由于一个又一个虔诚者的诗意阅读。不是吗?

王羲之 孝女帖(王羲之孝女曹娥碑碑文解析以及译文)(24)

明代孙承泽跋唐代无名氏小楷书《孝女曹娥碑》

释文:孝女曹娥者,上虞曹盱之女也。其先与周同祖,末胄荒流,爰兹适居。盱能抚节按歌,婆娑乐神。汉安二年五月五日,迎伍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不得其尸。娥时年十四岁,号慕思盱,哀吟泽畔,旬有七日,遂自投江死,经五日抱父尸出。以汉安迄于元嘉元年青龙辛卯,莫之有表。度尚设祭诔之,辞曰:

伊惟孝女,奕奕之姿。偏其反而,令色孔仪。窈窕淑女,巧笑倩兮。宜其室家,在洽之阳。大礼未施,嗟伤慈父。彼苍伊何?无父孰怙!诉神告哀,赴江永号,视死如归。是以眇然轻绝,投入沙泥。翩翩孝女,载沉载浮。或泊洲渚,或在中流。或趋湍濑,或逐波涛。千夫失声,悼痛万余。观者填道,云集路衢。泣泪掩涕,惊动国都。是以哀姜哭市,杞崩城隅。或有尅面引镜,剺耳用刀。坐台待水,抱树而烧。

於戏孝女,德茂此俦。何者大国,防礼自修。岂况庶贱,露屋草茅。不扶自直,不斫自雕。越梁过宋,比之有殊。哀此贞厉,千载不渝。呜呼哀哉!铭曰:

名勒金石,质之乾坤。岁数历祀,立庙起坟。光于后土,显照天人。生贱死贵,利之义门。何怅华落,飘零早分。葩艳窈窕,永世配神。若尧二女,为湘夫人。时效仿佛,以昭后昆。

黄绢幼妇,外孙齑臼-----蔡邕(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