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鸣惊人"是一个我们非常熟悉也是经常使用的汉语成语,原出自《韩非子·喻老》:"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意思是比喻一个人平时并没有突出的表现,却一下子做出惊人的事情或成绩。这个成语同样与楚庄王有关。

世界上最傻的鸟是鸟却不会飞(一鸣惊人那只三年不飞不鸣的鸟到底说的是谁)(1)

《韩非子·喻老》里记载,楚穆王去世以后,由他的儿子庄王熊旅继位做了国君,可是在即位后的三年之中,他没有向国内发布过任何政令,也不治理朝政,整日里寻欢作乐。大臣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可是又不敢上殿进谏,因为庄子曾经下过一道诏令,有敢于进谏的格杀勿论!

虽然如此,还是有不怕死的谏臣。这不右司马伍举实在看不下去了,就抱着一死的决心上殿来到庄王的王座旁边。

这个伍举就是后来在楚平王时逃亡到吴国的伍子胥的爷爷。

伍举进宫,看见这时庄王左手里抱着郑姬,右手里怀抱着越女,正坐在那里赏歌观舞。行礼完毕,伍举对庄王说:"臣下想给大王讲一个谜语来为您助兴。"楚庄王脸色有点不高兴,朝他看了一眼,没说同意,也没有拒绝。

世界上最傻的鸟是鸟却不会飞(一鸣惊人那只三年不飞不鸣的鸟到底说的是谁)(2)

伍举接着说道:"有一只鸟落在南方的阜山上,在山上呆了三年没见它展翅飞翔过,这三年不但不飞,也不鸣叫,沉默无声,大王您说这是什么鸟呢?"楚庄王心想,好你个伍举,你这不是在说本王吗?可也没有生气。

楚庄王慢悠悠地说:"三年不展翅,是为了生长并丰满它的羽翼,不飞翔不鸣叫是为了观察民众的态度。虽然还没有飞,一旦飞起必将冲天;虽然它不鸣叫,一旦鸣叫必会惊人。你放心吧,你的意思我明白了。"

半年之后,楚庄王就开始亲自听取并处理朝政,废除了十几项不合理的政令,同时发布并实施了九项利国利民的政令,诛杀五个民怨极大的奸臣,有六个已经隐居起来的贤士被请出来委以重任。这样一来,国力大振,得到晋国大臣和百姓的拥护,在很短的时间内,楚国就成为了诸侯国中的强国。

世界上最傻的鸟是鸟却不会飞(一鸣惊人那只三年不飞不鸣的鸟到底说的是谁)(3)

这个故事,司马迁在《史记·楚世家》中有同样的记载。但令人费解的是,司马迁在《史记·滑稽列传》中,不知什么原因把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换成了齐威王,而故事的大致情节基本相同。我们接着再去看看。

这个齐威王版本的故事里说,齐国有一个入赘的女婿,名叫淳于髡(kūn),身高不足七尺,为人滑稽,能言善辩,经常受齐王委派出使别的诸侯国,从来没有受到过屈辱。齐威王这个人喜欢说话像打哑谜一样让人揣度,还喜欢彻夜饮酒行乐,并陶醉于其中,对政事国事不管不问,把朝政都委托给卿大夫。文武百官大多数上行下效,都跟着放纵淫逸,时间久了,国家混乱,其他诸侯国虎视眈眈,都来侵犯。致使齐国形势十分危机,齐国灭亡也是在旦夕之间。

而齐王左右的亲近大臣都不敢进谏。淳于髡心想,你们不敢说,那还是我来吧。齐王不是喜欢说隐语打哑谜吗?我今天就给你用隐语来说。

淳于髡装模作样,陪着小心地对齐王说:"臣下三年前看到一只大鸟,落在了大王的庭院里,可不知为什么,这三年它不飞也不叫,大王知道这只鸟是怎么回事吗?"齐威王说:"这只鸟不飞则已,一飞就直冲云霄;不鸣则已,一鸣叫就会使人震惊。"

这齐威王雷厉风行,说到做到,并不像楚庄王那样又过了半年才行动。齐威王立即行动起来,诏令齐国七十二个县的县令都来入朝奏事,奖赏一人,诛杀一人,又发兵抵御前来侵犯的敌人,那些侵犯齐国的诸侯国非常害怕惊恐,都把侵占齐国的土地一寸不少的归还过去。齐国因此声威大震,其威名竟然持续了三十六年。

世界上最傻的鸟是鸟却不会飞(一鸣惊人那只三年不飞不鸣的鸟到底说的是谁)(4)

齐威王

这样看来,司马迁在《史记·楚世家》里所记载的"一鸣惊人"的故事,无疑是以《韩非子·喻老》里的记载作为蓝本而写入的,可同样在《史记》里,为什么又出现了一个不同的版本呢?

楚庄王是春秋时期楚国第九代君主,而齐威王则是战国时期田齐的第五位君王,二人虽然年代相去甚远,可是司马迁也不至于把他们弄混了吧?再说司马迁肯定是不会犯下这种很明显的错误的。

唯一的解释就是,"一鸣惊人"确实是发生在楚庄王身上的事情,而战国时的齐威王则有可能也有过同样的经历,被问过同样的问题,在回答的时候就顺口把楚庄王话说了出来。

故事说完了,却有些意犹未尽,即兴赋诗一首,留作高贤评判。诗曰:

一鸣惊人多霸气

万世流传有威名

古今多少英雄事

功过是非任由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