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区分南宋两个名字接近的人,一个叫张浚,西汉留侯张良、唐玄宗时名相张九龄之弟张九皋的后代,也就是本文的主人公。还有一个叫张俊的武将,与岳飞同列“中兴四将”,只是后来协助秦桧推行乞和政策,帮着秦桧制造伪证,促成岳飞冤狱,被塑成跪像放在岳飞墓前,遗臭万年。

今天说说张浚。

看完《宋史· 卷三百六十一·列传第一百二十·张浚》,最大的感觉就是皇朝对于他就是典型的“用着人朝前,用不着人朝后”!

靖康之变后,高宗仓促即位,身边能臣很少时,对张浚说:“你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我将要有所作为,正如想一飞冲天而无羽翼,你留下来辅助我吧。”

原文如下:

高宗召谕曰:"卿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朕将有为,正如欲一飞冲天而无羽翼,卿勉留辅朕。"

苗刘兵变,高宗退位,张浚主持大局,带领将士们打败苗刘,保高宗复位,高宗感动的,一个劲的给张浚解释以前对不起张浚的旧事,“那天我正喝汤,忽然传来太母命令,要贬你的官,我惊讶的汤水烫了我的手都没察觉呀!不怪我呀!”还把张浚拉近里屋,解下手上的玉带赐给他,当场就要拜张浚为宰相,被谢绝。

原文如下:

高宗问劳再三,曰:"曩在睿圣,两宫隔绝。一日啜羹,小黄门忽传太母之命,不得已贬卿郴州。朕不觉羹覆于手,念卿被谪,此事谁任。"留浚,引入内殿,曰:"皇太后知卿忠义,欲识卿面,适垂帘,见卿过庭矣。"解所服玉带以赐。高宗欲相浚,浚以晚进,不敢当。

1134年,宰相朱胜非因旧怨弹劾张浚,高宗不信任张浚,把张浚贬到了福州。离开朝廷的张浚还不忘提醒高宗,“当心金人进攻东南呀!”果不其然,不久,刘豫的儿子刘麟果然勾引金兵进攻。高宗觉得张浚说的准确,恢复了他官职,罢免了朱胜非。

原文如下:

四年初,辛炳知潭州,浚在陕,以檄发兵,炳不遣,浚奏劾之。至是,炳为御史中丞,率同列劾浚,以本官提举洞霄宫,居福州。浚既去国,虑金人释川、陕之兵,必将并力窥东南,而朝廷已议讲解,乃上疏极言其状。未几,刘豫之子麟果引金人入攻。高宗思浚前言,策免朱胜非;而参知政事赵鼎请幸平江,乃召浚以资政殿学士提举万寿观兼侍读。入见,高宗手诏辨浚前诬,除知枢密院事。

1135年,巨寇杨么占据洞庭,官军多次进攻不能成功,张浚亲往平定,招降20余万人,高宗激动的写信给他说,“这是上天是把中兴之功交付给你啊。”

原文如下:

至潭,贼众二十余万相继来降,湖寇尽平。上赐浚书,谓:"上流既定,则川陕、荆襄形势接连,事力增倍,天其以中兴之功付卿乎。"

南宋建立初期,局势动荡,高宗连个安稳点都没有时,雄心壮志、励精克己,对张浚非常信任,有什么事都先问张浚,赐给诸将诏书,也都是张浚草拟。

原文如下:

时天子方厉精克己,戒饬宫庭内侍,无敢越度,事无巨细,必以咨浚,赐诸将诏,往往命浚草之。

南宋和金人达成合约,不打仗了,张浚又用不着了,御史台有人在高宗耳边诋毁张浚,高宗顺势贬了张浚官,打发去了外地。

原文如下:

台谏交诋,浚落职,以秘书少监分司西京,居永州。

1140年,金人背盟,又攻取河南,高宗赶快又启用张浚,又升官,又给特权。

原文如下:

十年,金败盟,复取河南。……十一年,(张浚)除检校少傅、崇信军节度使,充万寿观使,免奉朝请。十二年,封和国公。

打败金军后,又恢复了短暂和平,高宗重用朝廷里以秦桧为首的主和派。张浚提醒高宗,“要留点心眼呀,以后肯定还得打仗!”秦桧连忙指示众官弹劾张浚,只想偏安一隅的高宗,再次贬张浚去了外地。

原文如下:

秦桧大怒,令台谏论浚,以特进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居连州。二十年,徙永州。

1155年,秦桧死了,张浚才得以回朝。1156年,张浚高瞻远瞩,叮嘱高宗,“别被眼下的安稳迷惑,过不了几年,金人一定还会打过来,咱们不能每天享乐,得提早准备!”主和派们大战,说张浚胡说八道!高宗又贬了张浚官。

原文如下,

浚谓金人数年间,势决求衅用兵,而国家溺于宴安,荡然无备,乃上疏极言。而大臣沈该、万俟禼、汤思退等见之,谓敌初无衅,笑浚为狂。台谏汤鹏举、凌哲论浚归蜀,恐摇动远方,诏复居永州。服除落职,以本官奉祠。

1161年,金人果然大举来犯。高宗连忙再启用张浚。还对张浚说,“有你在,我就放心啦!”在张浚的指挥下,打败了来犯的金军。此时,张浚已经64岁高龄。

原文如下:

不久,金亮挥兵大入,中外震动,重用张浚为观文殿大学士、判潭州。

车驾将还临安,劳浚曰:"卿在此,朕无北顾忧矣。"

1162年,高宗退位,孝宗即位,倒是很敬重张浚,他张浚叫到了面前说,“以后朝廷就靠你啦!”还对其他官员说,“我倚重张浚如同长城,不容浮言动摇。”

原文如下:

孝宗即位,召浚入见,改容曰:"久闻公名,今朝廷所恃唯公。"

“朕待魏公有加,不为浮议所惑。”

1164年,张浚病逝,走完了起伏跌宕的一生!

南宋张浚世系(用着人朝前用不着人朝后)(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