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第十七篇原文及白话文(修身篇分段译解)(1)

前文:

見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見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必以自惡也。故非我而當者,吾師也;是我而當者,吾友也;諂諛我者,吾賊也。故君子隆師而親友,以致惡其賊。好善無厭,受諫而能誡,雖欲無進,得乎哉!小人反是:致亂而惡人之非己也;致不肖而欲人之賢己也;心如虎狼,行如禽獸,而又惡人之賊己也。諂諛者親,諫爭者疏,修正為笑,至忠為賊,雖欲無滅亡,得乎哉!詩曰:「嗡嗡呰呰,亦孔之哀。謀之其臧,則具是違;謀之不臧,則具是依。」此之謂也。

本文:

扁善之度,以治氣養生,則後彭祖;以修身自名,則配堯禹。宜於時通,利以處窮,禮,信是也。凡用血氣、志意、知慮,由禮則治通,不由禮則勃亂提僈;食飲,衣服、居處、動靜,由禮則和節,不由禮則觸陷生疾;容貌、態度、進退、趨行,由禮則雅,不由禮則夷固、僻違、庸眾而野。故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家無禮則不寧。詩曰:「禮儀卒度,笑語卒獲。」此之謂也。

荀子第十七篇原文及白话文(修身篇分段译解)(2)

分段解读:

扁善之度,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则配尧禹。宜于时通,利以处穷。礼,信是也。

解析:

扁,署也,署门户之文也。这里是彰显、宣扬之义。度,丈尺也,所以度长短也。这里是大小、程度的意思。“扁善之度”,彰显善的功用大小。善,按照先王之道做人行事,这里特指“礼”。还是要强调,那时候的“礼”不仅仅是指礼仪。

彭祖,尧帝时的寿星,据说活了八百岁。名:名誉也。时,时运。处,居也。穷:困厄、不显达,不得志。时通和处穷对比,即时运亨通,处境不得志两种相反的情况。

信,真实不虚。前文荀子指讲到礼法,并没有提及诚信,所以这里的断句应该是“禮,信是也。”

译文:

说到礼的功用大小,用于调气养生,则可以步彭祖之后尘;用以修身树立自己的良好形象,则可以与尧舜相媲美。它既适用于时运亨通的时候,还能改善人生困顿的局面。礼,确实有这样的作用。

荀子第十七篇原文及白话文(修身篇分段译解)(3)

凡用血气、志意、知虑,由礼则治通,不由礼则勃乱提僈;食饮,衣服、居处、动静,由礼则和节,不由礼则触陷生疾;容貌、态度、进退、趋行,由礼则雅,不由礼则夷固、僻违、庸众而野。

解析:

“血气、志意、知虑”,是身体、情感和情绪、理性三个方面。志,心之所之也,意慕也,私意也。中医五志,喜怒悲思恐。意,志之发也。【礼·大学疏】总包万虑谓之心,为情所意念谓之意。

知:识也,觉也,喩也。虑,谋思也,忧也,疑也,度也。思有所图曰虑,犹缕也。

治,安定,太平。勃,通“悖”,乱也,逆也。提,通“媞”,舒缓。僈,舒迟也。

“食饮,衣服、居处、动静”就是衣食住行娱,指关乎身体健康的方方面面,所以这里的动静指身体运动和娱乐,而不是指举止。“容貌、态度、进退、趋行”是社会交往的礼节,这些在《仪礼》中都有明确的定义和规范。

和,順也,諧也,不堅不柔也。和不是动词,所以“和节”不是动宾关系,而是并列关系。节,止也,检也,制也。“和节”,和谐有度。触,冒犯、干犯,引发。陷,缺点、过失。

夷,少数民族的代称,指未开化之地。固:鄙陋也。“夷固”,粗陋未开化。僻,邪僻。违,背离。庸,愚也。众,寡者,为人上者也,众者,为人下者也。野,郊外也。城里人文明程度高,城外当然显得粗鄙一些。“夷固、僻违、庸众而野”在程度上逐步递减。

译文:

在身体气血运行、情绪情感调节和认识谋划等方面,遵循礼则安定通达,不遵循礼则悖逆混乱,犹豫迟钝;衣食住行娱等方面,遵循礼则生活和谐有度,不遵循礼则会引发不适甚至生病;在容貌、态度、进退、趋行等言谈举止方面,遵循礼则表现得优雅,不遵循礼,则显得野蛮不开化、邪僻不正、或者像没有见识到乡下人一样粗鄙。

荀子第十七篇原文及白话文(修身篇分段译解)(4)

故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诗曰:「礼仪卒度,笑语卒获。」此之谓也。

解析:

卒:,完全。获,得也。“笑语卒获”,指大家在一起有说有笑,气氛融洽和谐。

译文:

所以做人不遵循礼则无法生存,做事不遵循礼则不能成功,国家不推行礼则不得安宁。《诗经》说:“礼仪完全符合规范,则社会和谐安宁。”此之谓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