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煮竹编师傅们的精湛手艺(夏阁镇这位75岁老篾匠依然在坚守)(1)

 三十多年前,街头巷尾、田间地头,那些无处不在的篾器,曾是不少人记忆中的“乡愁”。随着时代的发展,在“粮票、国库券换塑料盆啊”的吆喝声中, 那些我们曾经熟悉的篾器制品已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在巢湖市夏阁镇元通花苗地村一队,75岁的林贻汉老人却依旧在坚守着“篾匠”这份老行当。6月10日下午,我们专门登门拜访了老人。老人坐在自家屋前,手中的蔑丝随着指尖穿梭轻盈地飞舞,经纬交织间,一件精美实用的竹篮已基本成型。

水煮竹编师傅们的精湛手艺(夏阁镇这位75岁老篾匠依然在坚守)(2)

▲林贻汉和他编织的竹篮

水煮竹编师傅们的精湛手艺(夏阁镇这位75岁老篾匠依然在坚守)(3)

据林贻汉老人介绍,他从17岁开始拜师学手艺,至今已经58年了,编织蔑器是个辛苦活,从选材到锯、剖、赶、拉、刮、编、削、磨等近十道工序,每道工序都容不得半点马虎。正是这份匠心要求,让当时从事篾匠的手艺人在十里八村很是吃香。靠着自己的勤劳和练就的一手竹器编织“绝活”,一家人生活有了一定保障。

水煮竹编师傅们的精湛手艺(夏阁镇这位75岁老篾匠依然在坚守)(4)

如今,老人的子女们均已成家并选择在城市生活,但老人仍选择留在山村,坚守着自己的老手艺。现今,靠着闲暇时间编织,老人一年能有七八千元收入。编织的竹篮、簸箕、筢子也是早早被附近村民预定一空,不少城里人还专门开车过来买上一两个小竹篮,回味一下当年的乡土记忆。

水煮竹编师傅们的精湛手艺(夏阁镇这位75岁老篾匠依然在坚守)(5)

水煮竹编师傅们的精湛手艺(夏阁镇这位75岁老篾匠依然在坚守)(6)

水煮竹编师傅们的精湛手艺(夏阁镇这位75岁老篾匠依然在坚守)(7)

水煮竹编师傅们的精湛手艺(夏阁镇这位75岁老篾匠依然在坚守)(8)

水煮竹编师傅们的精湛手艺(夏阁镇这位75岁老篾匠依然在坚守)(9)

如今各种篾制品不愁销路,不少人购买是因为情怀。但传统手工编织蔑器费时费力,很少有人愿意坚守,老人收过的七个徒弟现在也基本不再从事这一行当。但我们相信,在当下及可预见的未来,随着整个社会对“匠人”的尊重和对“匠心”回归的渴望,传统的手工艺制品在市场上一定会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一定会再次焕发“光彩”。

水煮竹编师傅们的精湛手艺(夏阁镇这位75岁老篾匠依然在坚守)(10)

▲岁月有痕,两条长板凳,见证着老人手艺人的生活。

水煮竹编师傅们的精湛手艺(夏阁镇这位75岁老篾匠依然在坚守)(11)

▲编织的最小竹篮仅比手掌略大一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