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形演变

地,在造字六书中属于会意字,也是形声字。

地没有甲骨文,在甲骨文里大地常被表示为一个方框或者一横,如旦、土、才、屯等字:

学汉字200集(小学生学汉字识传统)(1)

(旦)

学汉字200集(小学生学汉字识传统)(2)

(土)

学汉字200集(小学生学汉字识传统)(3)

(才)

学汉字200集(小学生学汉字识传统)(4)

(屯)

学汉字200集(小学生学汉字识传统)(5)

学汉字200集(小学生学汉字识传统)(6)

金文“地”与“隧”同源,会意一头猪从高高的山崖上坠落至地上。

小篆“地”写作:

学汉字200集(小学生学汉字识传统)(7)

学汉字200集(小学生学汉字识传统)(8)

小篆“地”改为从土,也声。只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字的读音发生了改变,导致现在“地”的读音和“也”读音不同了。地从土,表示地面、土地;从也,“也”与“它”通,是古“蛇”字的本字。上古时地面草木丛生,蛇虫到处可见,用蛇来表示地,指地像蛇一样绵延不断。

马王堆汉墓帛书中“地”写作:

学汉字200集(小学生学汉字识传统)(9)

临沂银雀山汉简中“地”写作:

学汉字200集(小学生学汉字识传统)(10)

隶变后延续篆书的写法,写作:

学汉字200集(小学生学汉字识传统)(11)

楷书写作:

学汉字200集(小学生学汉字识传统)(12)

二、含义

“地”字本义是大地,与“天”相对。引申指地面。又引申指地区、场所。用于抽象意义,指所处的位置或环境。又指思想、心理活动的领域。

《说文解字》说:“元气初分,重浊隂为地,萬物所陈列也。”《白虎通》说:“地者,易也。言养萬物怀任交易变化也。”《释名》说:“地,底也,其体底下,载萬物也。”《管子·形势解》说:“地生养万物。”

孔子在《周易·象传》乾坤两卦的“大象”里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是说君子应该像天体运转一样生生不息;君子的度量要像大地一样宽广,没有任何东西是不能包容的。

《中庸·第二十六章》说:“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洩,万物载焉。”今天我们所说的地,原本不过是由一撮土一撮土聚积起来的,可等到它广博深厚时,承载像华山那样的崇山峻岭也不觉得重,容纳那众多的江河湖海也不会泄漏,世间万物都由它承载了。这是说地的宽厚、博大,一切万物就靠大地而有了生命,生生不息,大地覆载了世间一切。

三、传说

学汉字200集(小学生学汉字识传统)(13)

三国时期的徐整在《三五历记》一书中记载了盘古开天地的神话故事:“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故天去地九万里。”说太古时期,宇宙昏暗一片,如同一个鸡蛋一样,有一个叫盘古的英雄生于其中,过了一万八千年,盘古实在忍受不了黑暗和压抑,用牙齿变成的斧头把这个混沌劈开了,轰然一声巨响之后,轻而清的东西,慢慢上升,就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从此才有了天和地,有了世间万物,演变成了乾坤。因此,盘古被我们的祖先一直颂扬,世世代代一直活在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中,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才一代代流传至今。河南省桐柏县被认为是盘古文化的发源地,当地的“盘古庙会”被确定为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地把每年农历九月初九确定为祭祀盘古的日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