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看天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却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高考满分作文附题目和赏析?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高考满分作文附题目和赏析(高考作文真题及满分作文)

高考满分作文附题目和赏析

考场真题 感知自然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看天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却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

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轻点鼠标,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却无法嗅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

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

要求:(1)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2)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3)不少于800字。(4)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思路点拨

1.感知自然的方式

用不同的方式去感知自然,我们收获的东西也不一样。走进自然,虽不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却能静观云卷云舒、静享枝叶枯荣;轻点鼠标,无法嗅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却可全面了解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不同的感知自然的方式,各有它们的优点和缺点,没有绝对的好坏。所以考生由此立意,可以比较这些方式,并告诉人们:把这些感知自然的方式综合在一起去亲近自然,才会真正地感知自然。

2.人与自然关系的“远”与“近”

考生可以探究材料中两种现象存在的深刻原因。第一种现象的原因是,现代人各方面的生活压力很大,只想逃离拥挤的城市空间和繁杂的信息流,触摸一下绿叶,不想探讨这种植物属于哪个纲目。走“近”自然,“远”离繁杂的信息、精神的疲劳。第二种现象的原因是,现代人都太“忙”,只能通过电脑和互联网了解自然。“近”观自然界的丰富资料,“远”离真实的自然。搞清楚这些深刻的原因,考生可以写现代人各方面的压抑,“自然”是现代人们向往的一片净土。

“知”自然,也要“感”自然

一考生

天光云影,草长莺飞,是自然对人类的恩赐;纲目属种,迁徙演化,是人类对自然的注脚。我们要想真正了解自然,不但要“知”自然,也要“感”自然。无论以什么途径去感知自然,关键取决于我们的心。

在这个科技发达的时代,电子产品为人们认知自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轻点鼠标,便可查花木属性,打开电视,便可知雨雪阴晴。这一切向人们传递着“足不出户知天下”的理念,让生活在快节奏生活中的人们以为凭此便可感知自然。他们认为这是一种更便捷、更聪明的方式,足不出户便可以欣赏到世界各地的自然美景,省时省力又省钱。殊不知,这种浅尝辄止的感知自然只能让他们看到“黄花”就认为是油菜花,见到红白相间的杏花就误认为是桃花。对自然只知皮毛,不曾深入体会,注定他们也无法获得自然的恩赐,无法真正感受到自然灵动的美。

自然是鲜活的,立体的,有声有色、甚至有语言有情感的。而这些,必须走出去,投进自然的怀抱才能体会得到。你可以在电脑上搜索出很多关于“黄河”的解释词条,却无法感受到亲临黄河时的壮阔心境;你可以打开电视看着一派田园风光,却无法感受到身临田园的恬淡舒适;你可以通过手机玩着虚拟的种菜游戏,却无法感受到亲手收割庄稼的喜悦,也无法真正体会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辛苦。

然而,即便身临其境也未必能感知自然,到过清华园的人也许无法体会出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去过湘西的人未必能感受到沈从文笔下的茶峒那样的静美,去过剑桥康桥的人未必能找到《再别康桥》的自然图景,沿着史铁生的足迹去感受地坛也许会让你遗憾。有时候感观自然,只是一种视觉享受,心没有到达,虽身临其境,也不算是感知自然。

所以说感知自然并不只是对风花雪月、虫鱼鸟兽的感性认识,对名胜古迹走马观花般的浮浅体验,而应该是对自然深层次的认识和感悟。而要想获得这种深层次的感悟就必须走进自然,用心去感受自然,让清澈的流水流进我们的心田,让芬芳的花香沾染我们的衣袖。只有把“感”与“知”结合起来,我们才能真正地感知自然,才能使自然滋润我们心灵的同时发自内心地守护自然。这是感知自然的最佳途径,也是感知自然的最终归宿。

名师点评

本文思路清晰,观点鲜明。开篇点明中心思想:感知自然,关键取决于我们的心;接着否定了浅尝辄止的“知”自然的方式;最后揭示了感知自然的最佳途径,那就是不仅要“知”自然,也要“感”自然,把“感”与“知”结合起来。文中运用大量的排比句式,句式整齐,节奏和谐,同时也将道理说得更加充分透彻。再加上精炼的语言挥洒自如,更是锦上添花。

别让自然离我们太远

一考生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自然是张若虚笔下充满诗意的海上明月。“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自然是苏轼词里清新淡雅的山中美景。“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自然是易安闲愁浸润下的雨后海棠。

在古代诗人的诗词里,自然是那么美好,在老人的回忆里,自然是那么美妙,然而,你可知道,自然正在离我们远去?

当手指间不再存有一丝泥土,当双脚不再踏上朴实而又厚重的土地,当鸟儿鸣、花儿香被汽车尾气和雾霾取代,自然的美丽正渐行渐远。

人来自自然,这一点没有人否认。不论是陆地或者海洋,人类的诞生怎能离得开自然?人类在登上珠峰、穿越撒哈拉之后,可笑地认为自己已经征服了自然,殊不知,自己到达的只是自然的一个小小的角落。

自然永远是个谜,人类不断地探索,在人类的知识库里增加的,不仅有对自然的深而广的认识,还应有对自然的敬畏。

自然从未离开过人类。当你走在高楼林立的城市,或许在砖缝中,一棵青草探出头来,那便是自然的踪迹。当你驾车行驶在宽阔的柏油马路上,两旁栽植了几排行道树,那便是自然在城市中的落脚点。当你泛舟湖上,木桨轻拍水面,拍碎了一池的碧水蓝天,那便是自然给予人类的最好礼物。

自然如母亲一般,照看着人类这个孩子,她用自己的一切无私地、不求索取地抚育孩子,带给孩子无限的快乐。

但现在,自然有时更像个乞丐,奄奄一息,被人遗弃在某个角落。或许在砖缝中的那棵青草,还未来得及告知人们春天的脚步已经来临,就已经被车轮无情地碾断了筋脉。或许那些行道树早被这充满了化工废气的空气毒害得奄奄一息了,它们甚至还有随时被砍伐的危险。至于那湖,人工的成分越来越浓,湖底不再是水藻青荇,不再是翔于浅底的游鱼,而是钢筋水泥和各种垃圾。自然,可怜地在科技这块重石上生长,缓慢而又脆弱。

一位作家曾向孩子们介绍儿时玩的那些昆虫,孩子们似乎从未听说过这些自然的精灵。作家说:“我向他们介绍这些时,不是为了让他们去玩这些玩意儿,是为了让这些生活在电脑、电视前的孩子知道,原来还有这么美丽的自然存在。”

放下手中的鼠标,穿一双舒适的鞋子,走到自然中去吧,你会发现原来这与电子产品里的自然绝不是一回事儿。摘掉耳机,让流水、鸟鸣代替那浮躁的摇滚,还自己一颗平淡的心。

“张开臂膀,走向自然”,是对科技发达背景下的所有人的呼吁,让我们大声喊:“自然,我们来了!”

名师点评

本文首先在语言上取胜,语言既富有诗意,又富有哲理。其次在立意上取胜,文中极力倡导“走近自然”的思想,立意深刻,表达了作者对自然衰退的关注、怜爱之情。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很有深度,令人警醒,引人深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