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房那么低是洗钱吗(打着别人的旗号骗票房)(1)

2012 年,韩国导演重拍了自己的成名作《笔仙》进军中国市场,而当电影宣布在 7 月份暑期档上映的时候,一部名为《笔仙惊魂》的国产片突然宣布定档 6 月,提前《笔仙》一个月上映并拿走了 2300 万人民币的票房,而《笔仙》的票房则为 6200 万。

如果这还只是巧合的话,在《笔仙 3》宣布定档今年 7 月之后,突然杀出的在 4 月上映的《笔仙惊魂 3》就一定是刻意为之了。为了能混淆受众的视听,《笔仙惊魂》系列在没有拍摄第二部的情况下就跟着《笔仙 3》上映了第三部,几乎是“骗”得了 3200 万人民币的票房。

当时,《笔仙 3 》的出品公司北京永旭良辰文化公司就把《笔仙惊魂 3》的出品方北京泽西年代和北京星河联盟影业以“不正当竞争案”告上了法庭,经过审判、上诉,终于在近日尘埃落定,终审认定《笔仙惊魂》出品方不正当竞争证据确凿,并因此而获利,赔偿《笔仙》系列出品方 50 万元人民币。

这应该是近年闹得动静最大的一次“寄生营销”纠纷,就是利用相似的题材、相似的片名,通过观众的“傻傻分不清楚”来分得“寄主”的关注和票房。就像 11 月份上映的《秘术之盗墓江湖》,明明由安以轩、汪东城主演,却在宣传时借用最近当红“小鲜肉”李易峰的名字,而后者则是“正版”《盗墓笔记》的主演,很明显是想沾一沾“盗梦热”的光。

不过大多使用“寄生营销”手段的电影没有像《笔仙》系列一样获得关注的原因在于,这样的营销手段并没有为电影的票房带来实际性地提升。比如“寄生”《驯龙高手》的《驯龙骑士》,只获得了几十万的票房,模仿《分手大师》的《分手达人》,票房仅 300 多万,而《驯龙高手》和《分手大师》的票房成绩都是亿元级别的,其中的根源则是电影本身的粗制滥造。

不知道国内的“寄生营销”是不是从美国 The Asylum 这家“专注山寨 16 年”的公司学来的,他们的山寨作品包括寄生《环太平洋》的《环大西洋》、《变形机体》(《变形金刚》)、《我是结局》(《我是传奇》)、《史前一亿年》(《史前一万年》)、《霍比特人时代》(《霍比特人》),观众一不小心就“上当”了。

The Asylum 山寨的电影一般都会比“寄主”提前上映,编剧会从“寄主”的片名、海报和预告片来获得灵感,在别人的故事框架下填充剧情,创作周期大概只有三、四个月;并且成本低廉,《环太平洋》投资近 2 亿美元,而《环大西洋》只有 50 万美元的成本。因此,The Asylum 大多数时候都能收回成本。

但不管这个方法好不好使,“寄生营销”都是对原创的极不尊重,而这一次《笔仙》系列的胜诉也是从法律的角度给“寄生营销”贴上了“不合法”的标签,大概之后想再走这条“捷径”的电影就不太能蒙混过关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