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欣然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创作不易,转载事先联系,否则视为侵权

导言

马东说:《奇葩说》从来都不是讲理的节目。

这句话,放在程璐身上,特别贴。

这一期,程璐走了,走得有点不甘心,因为他明知道对手说得不对,可是却不知道如何反驳。

所以他说:如果我们会辩论,你们早就输了。

这道让程璐有理说不出的辩题,听起来挺有趣:"妈妈疯狂应援男明星,完全不着家,我该不该阻拦?"

持"该阻拦"观点的黄执中,用极端化的追星行为,击败了反方的程璐。

程璐奇葩说辩论(疯狂的背后都是压抑)(1)

这道题看似小众,其实很有代表性。

因为妈妈的疯狂行为绝不仅限于追星,还有疯狂唱歌、疯狂跳舞、疯狂买保健品、疯狂出游、疯狂拍照、疯狂看直播……

是不是都要拦着?

或许我们并没有觉察,当自己陷入恐慌,就会高估外界的危险,低估他人的智商。

事实上,"完全不着家"并不等同于"不爱家","疯狂"也并不代表"真的疯了"。

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们的第一反应,都是急着要去拦呢?

真正的原因是:我们对妈妈失望了,在我们心里,妈妈不该是那样的。

问题来了:妈妈应该是哪样的?

程璐奇葩说辩论(疯狂的背后都是压抑)(2)

01好妈妈的刻板印象

毛阿敏有个感人至深的歌,叫做《烛光里的妈妈》,里面是这样描述妈妈的:你的黑发泛起了霜花,你的眼睛失去了光华,你的腰身倦得不再挺拔。

这勾勒出了好妈妈的样板:勤劳、朴实、奉献、伟大。

我们对妈妈的印象,似乎是这样的:经常呆在家里,照顾全家人起居,关注所有人感受,随时准备为家庭牺牲工作、爱好和伙伴关系。

而妈妈们也是这么要求自己的。

久而久之,家庭中就形成某种默契:我们习惯了对妈妈要求,而她们也习惯了付出。

在这种刻板思维的影响下,妈妈们对自己的正当需要,都会感到不好意思。

晚回家会没完没了地道歉,出差时要把饭菜事先做好,给自己买件东西要考虑好久,孩子生病就感觉自己是罪人,和闺蜜约会要提前几天铺垫好。

与自己的需要相比,她们更害怕家里人失望、反对和责怪的目光。

如果有一天,她们突然不这样了,我们会怎么想?

程璐奇葩说辩论(疯狂的背后都是压抑)(3)

有位丈夫,坚决要和结婚20年的妻子离婚,理由是:妻子突然不做饭了,天天叫外卖。

如果连做饭这样的事,都能上升到"自私",那类似追星的疯狂行为,该怎么算呢?

我们脑子里会有100个不愿意:你乱花钱,你脑子糊涂,你不顾家……

我们不相信妈妈有自己的分辨能力,更害怕没有妈妈的家里一团糟。

拦着,看上去是为别人,其实是为自己。

有个非常好的理由,可以 "道德绑架"妈妈:你不在了,这个家就垮了。

这听上去特别有爱,可其实是在说:我照顾不了自己,撑不起这个家。

当我们把自己的软弱转嫁在对方身上,别人就会不堪重负,早晚有一天,当她承受不了,就会选择逃亡。

追星、旅行、唱歌、跳舞、看直播,本质都一样:妈妈们想松口气,想离开这呆了几十年的狭窄空间,去外面的世界,自由地呼吸。

程璐奇葩说辩论(疯狂的背后都是压抑)(4)

02疯狂的背后,都是压抑

前段时间,一位56岁的大姐独自离家,一人一车自驾游,在抖音爆火。

这一走,就是两个月。

为什么这么疯狂?

大姐说:结婚30多年,自己一直在"忍耐"中度过。

在家里,她不敢多说话,因为丈夫最大的乐趣就是挑刺:年轻时为了女儿有个完整的家庭她忍下来;女儿长大嫁人,为了不让她难堪又忍下来;两个外孙出生要照顾,接着忍下来。

终于有一天她不想忍了,她说:"我不能再这样生活下去。"

于是她准备好所需要的一切,出发。

丈夫觉得她疯了,想了很多方法阻止,甚至拔出车里的ETC卡,可这些阻拦却让她更加坚定。

如果一个人真的要"疯狂",是拦不住的,因为她只想做自己。

程璐奇葩说辩论(疯狂的背后都是压抑)(5)

翻开各大热搜,妈妈们的疯狂随处可见:某老人去世后,孩子在床底下发现一床保健品;某老人被骗,连续转账230万;某老人爱上假靳东,每天直播打赏,还要嫁给他。

对于这些报道,我们往往是带着好奇甚至好笑的心理去解读的,而背后的原因,却很少有人愿意去了解。

骗术之所以能成功,都是抓住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恐惧心理,比如:怕死、怕生病、怕没钱、怕没人疼、怕被社会淘汰。

如果我们知道,自己眼中的自私,只是妈妈在"关注自我";自己眼中的置家于不顾,只是妈妈不想再"过度付出"。

还会再拦吗?

疯狂的背后,都是被压抑的需要,疯狂的程度与缺失的程度成正比。

这时,越阻拦就会越反弹,因为我们把最后的出口也堵死了。

如果真的爱一个人,请按照她需要的方式去爱她。

走近一个人内心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聊天:聊聊她们喜欢的事,聊聊最近出现的骗术,聊聊她们对一些事的看法,鼓励她们放松自己,放松心情。

这些看似简单的需要,之所以被忽视,是因为在孩子心中,妈妈总是完美的:什么都会做,什么都不需要;而妈妈也喜欢把自己包装成完美的:无所不能,无坚不摧。

完美,成了束缚家庭关系的咒语。

其实,妈妈可以不必100分,60分才是最好的。

程璐奇葩说辩论(疯狂的背后都是压抑)(6)

0360分妈妈,是最好的妈妈

有个特别奇怪的现象:大部分孩子都是妈妈带大的,但是他们跟爸爸的关系反而会更好。

这是为什么?

因为妈妈一边付出,一边抱怨,过度付出转变成了控制欲,整得一家人都不开心。

如果妈妈能放松些,从"过度付出"的角色中退出来,爸爸就会顶起来,孩子就会瞬间长大,每个人都变得舒服。

综艺节目《做家务的男人》中,魏大勋的妈妈,从早到晚操劳个不停,结果是爸爸和儿子瘫在沙发里,一动也不动。

随着节目进行,妈妈开始改变,而当她停下来,奇迹发生了:爸爸开始收拾屋子,儿子则成为了大厨。

这个改变是怎么发生的?

借用英国精神分析师温尼科特的一句话:妈妈做到good enough就可以了,不必做到perfect。

曾奇峰老师,把good enough编译为"60分妈妈"。

60分妈妈,是不焦虑的妈妈,而缺的这40分,就构成了"母婴间隙":在这个间隙里,妈妈是自由的,孩子也是自由的。

这份自由,让我们从窒息性的亲子关系中解脱出来:妈妈不必事无巨细地看着孩子,孩子也不必紧紧拉扯着妈妈。

程璐奇葩说辩论(疯狂的背后都是压抑)(7)

我的一位朋友,女儿10岁了,别人都觉得带孩子好累,她觉得很轻松,从来没为孩子做作业操心发愁。

大家和她讨经验,她说了一个字:玩,玩着玩着就长大了。

带着"玩"的心态,人是轻松自由的,不会死盯着分数,不会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自己有了空间,孩子也有了发挥的余地

思想和精神上自由的孩子,自我管理能力不仅不会减弱,反而会增强,于是妈妈就更加轻松。

没有苛求,就没有过度付出;没有过度付出,就不会有压抑;没有压抑,疯狂爆发的行为就不会出现。

如果,妈妈早晚要从"过度付出"的角色中逃离,"早逃"比"晚逃"要好。

程璐奇葩说辩论(疯狂的背后都是压抑)(8)

结束语

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角色都是可以更换的。

比如:当你不上学了,就不再是学生;当你不工作了,就不再是员工;当你离婚了,就不再是妻子。

可有种角色,永远都立在那里,从一而终:比如妈妈。

李诞在本场辩论中,说了句很有哲理的废话:从你认识她时,她就已经是妈妈了。

是的,从你认识她时,她就是那个样子的:慈祥的,有爱的,时时保护着你,陪伴你长大。

你从来没有机会知道,她还不是妈妈时,是什么样子的?

或许总有那么一刻,妈妈们会怀念自己姑娘时的样子:臭美的、任性的、肆意的、撒娇的、疯狂的……

如果那样的她,刚好被你看到了,你还会拦着她吗?

程璐奇葩说辩论(疯狂的背后都是压抑)(9)

【我是欣然,为大家分享心理知识,如果某些话题引起您的思考与共鸣,请打赏留言,感谢您的认可与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