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河南人耿介不想当官,准备辞职回家教书。

年少时,他去嵩阳书院春游。 当他看到昔日名校长满青草时,读书声不再,心中难过。 遗憾再也见不到“程门立雪”的那一幕,耿介便决定教书和推广书院。

退休前十年,他先后向书院捐地330亩,带动省、州、县的官员和县内外的士绅向书院捐地,共计1570余亩,用于恢复 嵩阳书院,自任院长。

盘点古代那些名校(盘点古代那些名校)(1)

他模仿孔子在杏坛讲学,除地为坛,坛上手植杏树一株,吸引了很多学生前来学习,还被尊为嵩阳先生。

公元前522年,孔子三十岁时,决定开办平民教育,收徒弟讲学,以整顿摇摇欲坠的殿堂,希望改变礼乐崩塌的现实。 孔子带领一群年轻人垒土筑坛,并搬了一棵小银杏树栽在坛边。 他抚摸着银杏树,说道:“银杏多果,象征着弟子满天下。树干挺拔直立,绝不旁逸斜出,象征着弟子们正直的品格。果仁既可食用,又可入药治病,象征着弟子学成后可以有利于社稷民生。此讲坛就取名杏坛吧!”

此后,孔子天天在杏坛讲学,五湖四海的弟子齐聚一堂。 他一生收弟子三千,传授六艺之学,自古传为佳话。 可以说,孔子是中国第一位全民公认的老师,杏坛便是当时学生心中的最高学府。

盘点古代那些名校(盘点古代那些名校)(2)

1、孔子在杏坛讲学两百年后,战国中期一个鲜为人知的地方稷下(今山东淄博)因公元前347年田齐政权在此建立的“稷下书院”而闻名于世。一举成为学术的中心。

稷下学宫,被誉为“世界第一所官办高等学府”,始建于齐威王初年,是齐威王改革的产物。

齐威王即位之初,嗜色、饮酒、嬉戏,常熬夜不理政事。 于是齐国女淳于髡就以鸟嘲讽齐卫王:“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不知此鸟何也?”

一语惊醒梦中人。 齐威王明白淳于髡的意思,答道:“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很快,齐国的现状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齐威王斥巨资创办了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规模宏大,“为开第康庄之衢,高门大屋”。 在田齐政权的关注和厚爱下,稷下学宫成为齐国的金字招牌。

稷下学宫的老师人称“稷下先生”,也是备受尊敬和宠爱的。 他还可以担任田齐政权智囊团的成员,还可以自己写书收徒(人称“稷下学士”)。 进行学术研究。

稷下学士和学者不仅可以“不治而议论”,也可以“不任职而论国事”,,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向田齐政权申报自己的成就。 若获认可,还能受封“上大夫”,享有相应的爵位和俸禄。

盘点古代那些名校(盘点古代那些名校)(3)

学生可以自由地来稷下拜师求学,老师也可以招收学生到稷下讲学,可以选择学与教。 它在思想上具有包容性,形成了百家争鸣、百花盛开的学术局面。

稷下学宫最兴盛时,汇聚了儒、道、法、农、名、兵、阴阳等各家各派有影响的学者,如孟子、荀子、邹子、慎子、申子、接子、涓子、尹文、宋钘、淳于髡等等。他们都曾在这里讲学,发表自己的学术见解,也曾因此出现了《黄帝四经》《管子》等一大批著作。

当时稷下学宫的祭酒(校长)是荀子,担任了三届祭酒。 他有两个学生,一个是韩非子,一个是李斯。 他们都是学校的优秀校友。 他们是千百年来影响后世的人物,开启了中国古代发展的第一个巅峰。

稷下学宫的第一位客座教授是孟子,他是儒家宗师级人物,他以孔子为榜样,贯彻自己的政治思想,广受学生尊敬和追捧。 他从当时百家争鸣中汲取了各个学派的营养,也为其他学派带来了新鲜血液。

盘点古代那些名校(盘点古代那些名校)(4)

要说在稷下学宫里最受欢迎的角色就是田骈了。 他是稷下道家的中坚力量,继承了老子的思想精髓。 据说此人喜欢评论时事,尤其是经常发表高论,善于表达自己。 他已成为稷下学宫最有名的学者。 不过,他很快就被别人嫉妒了,齐威王有杀人的动机。 田骈逃离齐国,到薛地投靠了孟尝君。

这个文化中心存在了很长时间,大约有150年,直到齐国被秦国灭亡,才彻底消失。

2、秦朝以后,无论是私校还是官校,都成为了学校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代的官学制度为以后中国封建官学的发展奠定了基本格局。 中央政府学校有太学、宫邸学和鸿都门学; 当地政府学校主要是县级学校。 但是,私学的影响要大于官学,因为私学不仅比官学更受欢迎,而且更持久,受朝代或其他政治变化的影响更小。

太学是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始建于公元前124年汉武帝元朔五年。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 的建议,在长安城外设立太学, 置五经博士与博士弟子。

不过,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去太学,名额极其有限。

东汉名臣杜密调任北海相时,到高密巡视,结识了当时担任乡佐的郑玄。 两人破例长谈。 从谈话中杜密得知郑玄读过诗书五经,面临家人不支持他学业的窘境,于是决定趁着职务之便,尝试将郑玄送去太学, 供进一步深造。

正是这关键的一步,使得郑玄摆脱了像他的老师郑谦一样带着满腹才学老死乡间的遗憾,跻身龙门。

其后,学业有成的郑玄以其渊博的学识遍注群经,创立了“郑学”。其笺注的古文经《毛诗》,更是意义非凡,成为了《诗经》研究的第一个里程碑。

盘点古代那些名校(盘点古代那些名校)(5)

到东汉灵帝时,洛阳鸿都门学出现,成为世界上第一所文学艺术学院,开唐代专科学校之先声。

鸿都门派始建于东汉灵帝光和元年二月,即公元178年。 因学校位于洛阳鸿都门而得名。

汉灵帝刘宏爱好书法,为了将自己的兴趣爱好发扬光大,下昭创办了鸿都门学。 因此录取的学生要求擅长尺牍(古代书信)、辞赋及工书鸟篆,经考试合格后才可以入学,入学后的主要学习内容也是尺牍、小说、辞赋与书画。

鸿都门学的设立,突破了“独尊儒术”的政策壁垒,打破了封建官校儒家经典教育的界限。 它不仅丰富了当时学校的教学内容,而且在隋唐时期也成为宋代书法、文学、绘画的对象,体现了重视人才的倾向。 此后,中国古代除了以儒家经典为主要选书依据外,还有以诗文取士。

盘点古代那些名校(盘点古代那些名校)(6)

但鸿都门学属于史书上被贬低的一方。 自成立之初,就饱受诟病。帝师杨赐、尚书令阳球等人均曾上书,要求废除鸿都门学。

这是为什么?

汉代官员出自推荐制度,文人皆依之。 官秩六百石以上的官员可以派自己的儿子去太学读书,然后这些太学弟子在帝都拜在三公门下,形成了牢不可破、层层叠叠的门生层层关系。

而随着鸿都门学的出现,这些不靠推荐(茂才孝廉)、不靠父辈的穷书生,可以轻而易举地以书法和词赋接近皇帝,从而获得高官厚禄,怎能不让太学生们眼红?

因此,鸿都门在成立后不久就停止了,如同昙花一现。

3、隋唐时期,实行重振儒术、三教并重的文教政策,选拔制度采用科举制度。唐在隋的基础上,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官学体系,其中“六校两馆”组成了中央官学的骨干。

六学指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隶属国子监(国立京师大学,平民可以就读),二馆指弘文馆(政府主办的普通贵族大学)、崇文馆(皇太子主办的高级贵族大学)。这些学校是大唐的最高学府。

唐代“六学二馆”的招生要求不同,等级限制严格,体现了社会、政治、经济对教育权分配的影响和制约。

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仍为秦王的李世民平定了王世充的归来,唐高祖李渊一时高兴,“以李世民为天策上将,设天策府,置官属”。

李世民抓住这个机会,在长安宫城西设立文学馆,广纳天下名士。 延纳当时英俊,号称“十八学士”,即秦府十八学士。其中就有杜如晦、房玄龄、陆德明、孔颖达、虞世南、于志宁等名流。

盘点古代那些名校(盘点古代那些名校)(7)

李世民是一个愿意投资的人。 除了食有鱼、出有车,十八学士一律配享五品俸禄。 他还命当时著名画家阎立本为他们画肖像,“藏诸凌烟阁,留待后人看”。

只是可以预见,这段浪漫闲散的日子不会长久。 李世民与他们聊了一阵文史,又研读了几遍经文,很快就把“争嗣”的话题提到了议事日程上面。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秦王李世民率兵入玄武门,处死其弟李元吉,杀皇储李建成,废长夺嫡,入主东宫。 这就是玄武门之变。 秦府的十八学士,为今晚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日夜谋划。

李世民即位第二个月,便下令在弘文殿聚书20万卷,将文殿改建为“弘文堂”,集聚褚亮、姚思廉、蔡允恭、萧德言等英才,“听朝之际,引入殿内,讲论文义”,“或至夜分而罢”。虽然两馆相继只有几年,但是在荟萃人才、开拓文化上,功不可没。

这些文化人可以说是李世民的智囊团。 有的为国家政策的制定做出贡献,有的为撰写史书做出贡献,有的为文化发展写诗、文章。 李世民与弘文馆文人共议政事,重视文化,自己也努力创作。

盘点古代那些名校(盘点古代那些名校)(8)

可以说,弘文博物馆是唐代文化的大熔炉。 虽然规模不大,但确实在这里聚集和培养了一批人才。

除了官校,私学的发展也迈出了一大步。

依山而建,隐匿于名山大川、风光旖旎的书院开始出现。 唐代大历诗人李端年少时居庐山,师从和尚教然。 在山间寺院里,必须有老师讲授的教学活动。这个时候的书院与山间寺院的关系十分密切,难解难分。

真正意义上的书院直到宋代才应运而生。

4、宋代书院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民间高等教育学校的诞生。 可以说,书院萌芽于唐末,形成于五代,盛于宋。

唐末五代时期,由于连年战乱,官校萧条,教育主要靠私家讲学维持。 宋初统治者仍忙于远征,无暇顾及促进学与教,故私课书院得到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影响较大、特色突出的教育机构。

学院以研究、讨论、讲座为重中之重,堪称古代的研究生院。 与官校相比,书院一般由名家私设或主持,具有更多的学术自由和自治权力,更看重学术修养和个人修养,而非培养官僚和参加科举考试的最终目的。

当时出现的著名书院有白鹿洞书院(江西庐山)、岳麓书院(湖南长沙岳麓山)、石鼓书院(湖南衡阳石鼓山)、应天书院(河南商丘)、嵩阳书院( 河南登封太室山)、茅山书院(江苏江宁三茅山)等。

其中应天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白鹿洞书院并称中国古代四大书院,是当之无愧的明星书院。

除了应天书院地处繁华的都市,其他书院大部分都位于山林深处的僻静之地。

盘点古代那些名校(盘点古代那些名校)(9)

应天书院由五代后晋杨悫所创。 宋真宗年间,书院被封为“应天府书院”。 从此,这所书院得到官方承认,成为宋代较早的官校。 当时称“州郡置学始于此”,天下学校“视此而兴”。

宋仁宗年间,文人晏殊任应天知府,聘请名师为书院任教,书院规模进一步扩大。

1027年,范仲淹因母亲去世辞去兴化县令,在应天府服丧时在此任教。 在他主持应天府并在选拔学生时,择生只有品德和学业上的基本要求,没有年龄、身份和地域的限制,生徒来源广泛,院生可以随意流动,不受地域、学派限制,均可以前来听学。

各国学子纷纷前来求学,他们的学术精神和关心国家、关心人民的言行举世闻名。 一时“人乐名教,复邹鲁之盛”,俨然为中州一大学府。应天书院堪称千年前的“清华北大”!

1043年,宋仁宗下旨将应天书院改为南京国子监,成为北宋最高学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书院中唯一升格为国子监的书院。

可惜,靖康事变后,金兵南侵,中原沦陷,应天府书院被毁,学生南迁,中国书院教育中心南迁,应天府书院没落。 在南宋理学盛行时,应天府书院已不及白鹿洞书院。

盘点古代那些名校(盘点古代那些名校)(10)

白鹿洞书院始建于南唐元年(940年)。 李渤,洛阳人,与弟弟隐居在庐山五老峰南麓隐居读书。 李渤养了一头白鹿。 白鹿通人性,经常跟随人进出。 被人称“神鹿”。这里本来并没有洞,不过是因四周地势低凹,俯视似洞,才称之为“白鹿洞”。

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理学大师朱熹任知南康(今江西庐山)时,率领百官参观书院。见书院残垣断墙,杂草丛生,感到非常惋惜。 于是,朱熹命官吏重建书院,并自任洞主,亲自讲课,制定了《白鹿洞书院校规》,并特邀心学宗师陆九渊到书院讲学,由此产生了一场著名的讲座——鹅湖之会。

朱熹的苦心经营使书院声名鹊起,成为宋末清初数百年来中国重要的文化摇篮,中国教育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学院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百家争鸣”的精神。 虽然“争”的范围很有限,但比只让老师教学生听,没有分支的普通政府教育要自由得多。

此后,元、明、清三代书院大都沿着既定的道路发展。

直到19世纪末,中国现代大学才正式亮相,开启了现代高等教育称霸的传奇。

参考文献:

1.肖世民:《论汉代学校教育》,《唐都学刊》,2002年第2期

2.郭丽:《唐代教育与文学》,南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年

3.郭齐家:《中国古代学校》,商务印书馆,1998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