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与年轻老师在一起聊天时,经常听到他们说某某是他的朋友,似乎人脉很广,不过我总有一种感觉,就是他们对“朋友”二字理解得可能太肤浅了,因此遂提笔写下了此文,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说话朋友?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说话朋友(话说朋友)

说话朋友

题记:与年轻老师在一起聊天时,经常听到他们说某某是他的朋友,似乎人脉很广,不过我总有一种感觉,就是他们对“朋友”二字理解得可能太肤浅了,因此遂提笔写下了此文。

现在的人对“朋友”这个词的使用,给人这样一种感觉:就像现在社会上常用的“我爱你”一样很随意了,也就是说在年轻同志中“朋友”这个词被泛滥使用了。很多人都对“朋友”的概念主观主义化了,也就是说他觉得和某人是“朋友”,那就是“朋友”,也不管对方认不认可他这个“朋友”。但我一直这样认为:做朋友和谈恋爱是一样的,是必须经过双方意愿统一后,才可以产生的一种情感上的交流。谈恋爱如果是单方面的,充其量只能说是“单想思”,那不能算谈恋爱,交朋友也是一样的,如果是单方面的认为,那充其量只能说“曾相识”。说白了就是:你觉得我是你“朋友”,我也觉得你是我“朋友”,那才可能叫“朋友”。单方面意愿性的承认,是不算数的。

我这么说是因为我之前犯过这样的傻,1996年10月的某一天,一次偶然的机会,几个同学碰到了一起,酒足饭饱之后,在砍大山时,无意中提及到某人,此人我正好认识,我于是很自信的说他我认识啊,曾在一起吃过饭,我朋友!但后来我同学与他相遇时,提到了我,人家只是本能的反映说:“哦,他啊认识认识,一面之缘……”。当然,这件事,后来在同学中也曾被作个笑料,传播了一阵子,这就是我所谓的单方面意愿性的朋友的实例,每次我想起这件事,想起那种被隔空狠狠的搧耳光的感觉至今难忘。

很多同行中的人,都说我不会混,朋友少,处事差,上下级关系处理的一塌糊涂,是一个走不出去的人。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我不善于交际,导致我的朋友很少,几乎找不出来。不像社会的人那样:谈及谁时,他都能把自己的胸脯一拍说:“那个人是我朋友”,一副人脉满天下的气势。惹得旁人羡慕啊。每当遇到这样的人,我都替他捏一把汗,有时会替他感到一种担忧:担忧他这样的泛滥之友,会惹麻烦上身的。生活中的朋友多了就和女朋友多一样,不一定会快乐的。当然,没朋友、没女朋友肯定是不会快乐。

由于我们的社会变得越来越浮躁,以至使现代的人也变得浮躁了,人们总是感觉到如果这辈子不交几十个朋友,就感觉没面子,就感觉到混不下去了,或者说是所谓混的很差。也可能是人随着岁数的增长,会越来越在乎朋友的重要。所以就希望多交一些朋友。但我经常听到的是:某人为朋友担保贷款,朋友不见了,某人被朋友借的钱一直没还,某某又被他的朋友耍了等等一些事例。这些事例太多了,人为什么会被所谓的朋友坑害呢?这就是因为对朋友的理解错了,是泛滥交友的后果,或者说交友不甚造成的。这些所谓的朋友,更多层次上来说,只能是酒肉朋友,或者说是场面上的朋友。所谓“朋友”,我的理解非常简单,那就是:在一辈子中的重要性,是除掉爱人、家人、至亲之外彼此有很深交情的人,因此这样的名额绝非多多益善。

在写此文时,我上网搜了一些关于朋友二字的解释。著有《说文解字》和《五经异义》的东汉著名文字学家许慎对“朋友”的解释是:“朋”字是象形字里的凤字,在古汉语里有:“凤飞,群鸟从。”《山海经》里有这样的句子:“有鸟焉,群居而朋飞”,朋飞,就是成群地飞。最后这个“朋”就演变为志趣相投,能合得来的朋党的意思。如此看来,这一词汇更不能轻浮了。按照古人的解释,“同门曰朋,同志曰友”,也就是老同学变成莫逆之交才是好朋友,当然真按古人的诠释那就太复杂了,什么忘年交、忘形交、君子交、莫逆交、刎颈交、贫贱交、布衣交、市道交……其实没有必要想那么多,现在基本上也就可以划分为两类: “骨子里的朋友”和“面子上的朋友”。

举个例子,2010年,经局党委考察,最终研究决定,让我任X中学的领头人,上任两三个月,陆续有人约吃饭,我也突然间冒出来很多朋友,我感到恍惚,我哪来的这么多朋友,以前我怎么没有这些朋友。于是我陷入了沉思,这些所谓的朋友是什么样的朋友,是我所需要的朋友吗?我想起了我上任之前,领导为我们作上岗培训时说的一句话了:在位时,有人请你吃饭,不算本事,你有一天退下来了,还有人请你吃饭,我佩服你。我心中有了谱,也有了对策,我于是参加了朋友的聚会,但我明确的提出了“AA制”,两次以后,没有人再找我吃饭了,我的所谓的“朋友”又消失了,同时我也落得了一个清静。

再举一例:曾经有一位我自认为可以说是“割头之交”的朋友,也仅仅因为一顿饭的事,就“土崩瓦解”了。那是07年12月的一件事,我进城考察几家楼盘(想买房),遇到了我自认为是“割头之交”的三位朋友,他们哪种热情,让我感动,于是我晚上留下了,三个朋友都在约4点钟时打电话给我,说单位有事,没有时间陪你,务必留下,晚上小聚。于是在晚上6点,我到其单位门口等他们,因为毕竟自认为是多年的朋友了,小聚续情,有何不可呢,也是机会难得啊。到了晚上7:30,他们事情结束了,三人同时出来了,其中二位说:今天不巧,晚上单位同事家乔迁,不好陪我了,如果我不介意,让我随他们一同去吃饭,而他们所说的同事,恰好我又认识,这让我如何去。还有一位,坚决不同意他们二位的想法,并且让他们留下来,陪我,可没有成功,那二位是扬长而去。最后,只有一位朋友留下来陪我,这件事,给我的打击太大了,但也更使我认识到什么是真正的朋友。

因此,现在我当某人提到谁时,恰好我认识,我也不会说他是我朋友,如果是同学,我只说同学二字回答,他是我同学。人一辈子同学很多,但不一定同学都是朋友,朋友也不一定是同学,千万不要把同学和朋友混为一谈。只有同学中的莫逆之交才能称为朋友,但同学之间的感情却比社会上的所谓朋友之交要清纯得不知多少倍。所以我更愿与同学交往,但不处财,一旦同学之间有过多的经济往来(正常的礼上交往除外),同学之间的感情就可能变味,甚至好同学也会反目成仇的。

在此,我不是贬低同学,同学之间的感情在实际生活中有时要超过所谓的亲戚,我只不过想说的是,作为人,现实生活中的人,在这个充满现实的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否缺少了什么,更多了什么。很多的贪官最终不都是被所谓的朋友拖下水的吗?商人与商人之间很难相处到真朋友,商人与官人之间,更是难上加难,上下级之间也不容易。平民百姓能否交到上层朋友,我想也不容易。因此我最终想说的是:交友可以,但你千万不要想通过广交,使自己的朋友遍天下。这是不可能的。人一辈子没几个真可以称之为朋友的人的,想一想:你遇到过几个可以吵架翻脸还能和好的人;你遇到过几个和你可以挥拳动手然后相互大笑的人;你遇到过几个没事可以和你喝酒扯淡,当你有事时就会力所能及的帮助你的人;你遇到过几个和你之间不在乎相互得失,对话不用字斟句酌,互相帮忙不说谢谢的人;你遇到过几个和你一起吃饭时不需要你抢着付账的人;如果你遇到过,这样的人才能称之为朋友,没有的人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朋友,充其量只能称之为私交甚好,除此而已。总而言之真正的朋友一定是除了你父母和爱人之外,你对他最肆无忌惮的人。

想想,你遇到过这样的人多么?

我之所以思考这个事儿,是因为我依然是那个很在乎朋友的人,但生活和工作中的点点滴滴的琐事一再告诉我,人一生中真的很难交到至友,不带目的相处的至友,我想交的是真朋友,而不是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泛滥之友。

最后,我只想说一句,交友要慎重,否则吃亏的一定是你,吃亏没什么,可悲的是被玩弄,被伤害的那份心情可能是终生难忘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