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夏的一个周末,一大早,携家人驾车到了因红岩山脊神似马鞍而得名“安石”的安石村。

醉美石梁(醉美安石芦苇)(1)

清晨,走近安石,仿佛整个村庄披上了一层轻柔的白纱,又犹如一个惺忪的婴儿,懒洋洋的,软绵绵的呈现眼前,一切让人感受她的一种宁静、闲适与自然。她承袭了李庄的质朴和深厚文化古韵,保留了村野的自然,同时融入现代艺术美学和文化内涵。

近眺,村里蜿蜒石板小路由近及远,曲径通幽;层层叠叠的梯田,一层一层,大小不一,一直延伸到大山的深处;依山而建充满川南风情的民居点缀其间,就像散落在村野的片片花瓣;郁郁葱葱的山连成一片绿色屏障,偶尔露出一块红色的岩石,红绿相间,点缀得恰到好处,像长在少女脸上的美人痣,妖媚十足。

沿着蜿蜒的沥青公路缓行,路的两旁高低搭配的绿树夹杂红的、黄的、白的、粉的各种叫不出名的花朵,五颜六色,竞相开放,招来一群勤劳的蜜蜂“嗡嗡”叫着,自由自在欢庆她们春天的收获,仿佛空气中都弥漫一股甜甜味道;枝叶上的晨露像一颗颗璀璨的珍珠,形状各异,是那么的惹人喜爱;各种果木随着田埂、坡地的变化此起彼伏,最扎眼的是那红得发亮的樱桃,一颗颗晶莹剔透,让人垂涎欲滴,一直沿着竹篱延伸到小院人家;妖艳的三角梅像一群打扮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光彩夺目,难道是要去参加一场盛宴?还是与谁约会…

放眼望去,绿油油的稻子开始扬花,鱼儿在追逐嬉戏,不停地搅拌出水声;远处林间淡淡的白雾虚无缥缈,若隐若现,偶尔从竹林深处传来几声雌鸟求偶的的鸣叫。不由想起“一去两三里,烟村四五家”的诗句呈现的不就是这样的景象吗?

早起的村民三三两两,淳朴的民风,纯朴的语言,让人感觉温暖而真诚。他们或在自家地里劳作或开门经营着自家的特色小店。置身于这种浓浓的乡土风情中,一种从未有个的轻松感油然而生。你可以拔一颗湿漉漉的毛毛草伸到耳朵里痒痒一下,也可以捡起一块石片打个漂亮的水漂,一切都显得那么和谐,那么温馨恬静。

一阵微风吹过,调皮的露珠儿趁机溜到花儿,草儿身上呵痒,空气中带着的清香气息扑鼻而来,一种说不出的舒服,馨人心脾。

孙女稚嫩的声音叫了一声“好香啊”,惊起了水塘边优雅觅食的白鹭,扑打几下翅膀,还有几只慌乱地飞向了空中…

醉美石梁(醉美安石芦苇)(2)

一群孩子围着“安石之心”地标漫道周边追逐,嬉闹。一群爱美的人儿则忙着排队,相互拍照,都想在此时留下最美的笑容,摆出最美的poss,生怕漏掉这难得的美景。空中不知道是谁放出了一只红蓝相间的风筝,飘飘洒洒,随风舞动,与天空交相辉映,与“安石之心”雕塑组成一幅唯美图画。

坐在“大屋脊”茶馆的窗前,凝望串架结构的老屋,感受一下岁月留下的痕迹。恍惚间天空下了一场濛濛细雨,淅淅沥沥打在青瓦屋面沙沙做声,雨珠滴滴哒从檐口滚落,掉在门前凹凸不平石板上四溅开来。此时,清风拂柳的窗外一江南女子执一把红色油伞轻盈而过,穿行于花丛间,不经意间回眸一笑,便又消失在幽静的石径深处,此情此景一幅诗和远方与乡村生活和谐共存画面定格在我脑海,久久挥之不去。

醉美石梁(醉美安石芦苇)(3)

一会儿,太阳从东边冉冉升起,似烟的白雾渐渐褪去,阳光下整个村庄仿佛罩上了一层金黄。有人已经在草地铺上了塑料垫子,或坐着或卧着,喝着茶水或者吸着饮料听着音乐,品评着各种花香的味道。间或有穿着靓装的少女,穿梭在花丛中抚摸着那一枝枝露头花朵,拍着视频发着抖音,与天南地北的朋友分享。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这两句歌词一直在我的心中荡漾。“诗和远方的田野”其实无需多想,只要你迈开步,走出喧嚣的城市,来到广阔的乡村,就会发现,到处都溢满着浓浓的诗意。在安石,你会忘掉尘世的烦恼和忧愁,没有了世俗的牵绊;在安石,你可以欣赏到极具现代感的建筑和雕塑艺术,又能记住乡愁,满足对土地的眷恋;在安石,你会发现每一条路,每一处景点,都镌刻着一首首诗;在安石,一定要清空自己,放下一切杂念,让自己成为一只空空的硬盘,才能盛装安石的一草一木。

作者简介:芦苇,原名卢伟,四川富顺人。作家、诗人、高级工程师,爱好诗词创作,有多首歌词被谱成曲在网络传唱。现宜宾某国有企业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