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杂病论》中的中药世界(28),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胃痉挛有后遗症?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胃痉挛有后遗症(面对突如其来的胃痉挛)

胃痉挛有后遗症

《伤寒杂病论》中的中药世界(28)

特别说明,文中方剂须在执业中医师的指导下使用。

经考古人员考证,汉代半夏半升约等于今制42g,中药一两为15.625克。我个人建议,使用经方,从小剂量开始,一两按6克换算。

写在前面的话

昨天和一位爱好中医的朋友交流了很久,他感慨我的文章很难找到“阴虚”、“阳虚”,“心肾不交”,“金木水火土”,“心火”,“火克金”这些比较“像中医”的内容,只有“心悸”,“心下悸”,“心下痞”,“心下有水饮”,“”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痰”、“老痰“、“水饮”、“腹部抵抗感”、“腹部紧张度”这些干巴巴,实实在在的词汇。

而且我写的中药,只有药效,没有归经,更是有许多朋友批评。

当然我写的东西也是有出处的。因为如果承认《伤寒杂病论》是中医的话,你去搜索它的全文,处方部分,是全然没有“五行学说”影子的,即使“阴虚”,"阳虚”这样的词汇也只在近十万字中各出现了一次。至于“中药归经学说”,整个汉唐都是没有的,这是金元时代张元素,王好古等人开创的。

从整体来看《伤寒杂病论》的风格是描述,重视描述症候群、证象的发生,流动,转归和应对之策,不重视建立玄之又玄的概念定义,重视全身体格检查,和后世的“独取寸口”之风相去甚远。

当然,后世中医花开两支,一支以金元医学为代表,擅谈五行,归经,意理深远,让人较难理解,一支以中国的黄煌,日本的稻叶克,大塚敬节为代表,重视实证,讲究方证对应,药证对应,力避五行,不谈归经。

写这么多,并非厚此薄彼,而是想说,我写下的这些,不是我的发明,它们是有源流的,是数个国家,几十代人苦苦求证的结果。

愿意读我这些文章的朋友中,如果有西医临床执业医师,有激烈反对中医的朋友,他们若按照我文章中描述的规律来运用中药,也会有效。

因为,这些内容,不需“”,不讲究“禀赋”,可理解,可重复,经得起循证医学的考验。

当然,我写下的也会有太多的不足,期待能抛砖引玉。

一个差点失败的病例

我有一个朋友,在急诊科工作。一个周末,他打电话来,说他胃上脘胀满,让我给一个方子。

于是我在既没有做腹诊,又没有看舌脉的情况下,轻率地给了他一个“半夏泻心汤”的方。

结果,第二天他告诉我,越来越胀了,而且腹痛甚急。

我赶紧给他做了腹诊,他腹部紧而满,剑突下及左上腹压痛明显。

我建议他做一个腹部B超看看,再查查血清淀粉酶,和尿淀粉酶。

他是干急诊的,知道我想排除急性胰腺炎,但是他一想到要做一系列辅助检查就觉得头痛,想再试一天中医。

如果是普通患者,我肯定让他住院详细检查了,倒不是因为“中医”治疗突如其来的上腹部疼痛无效,而是这样做风险太大,一百个患者只要有一个出现了漏诊,就会吃不了兜着走。

在他的强烈要求下,我给开了六种中药,都是中药配方颗粒,每种开了6袋。中药配方颗粒的特点是药效要弱些,但是相对而言也安全得多。我告诉他,回家后,先各冲二袋喝,若无效,再继续各加一袋冲服。

第二天,他将所有的中药都喝完了,拉了点肚子,但腹部已然正常。

我建议大家,对于急性上腹疼痛,不仅要做四诊,而且要做基本的“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后,再开中药,最起码腹部B超和心电图是必须做的,原因很简单,虽然中药可以贯穿急腹症的始终,中药治疗急症一点也不差,但是,法律风险太大,只要仅做中医四诊的你,漏诊了一个“急性心肌梗塞”或“重症急性胰腺炎”你就玩完了。在你的诊所中,准备一台心电图机是必要的。

患者也不要埋怨你去看病,医师让你检查的项目繁多,这其实是对你,也是对他自己的保护。

中药对“腹直肌”的松解

中医诞生在没有内窥镜,X光和B超的时代,所以医师就像面对一个“黑匣子”一般,完全依赖细致的望闻问切,腹诊来推测患者体内的情形,逐步发展成了一种“以外揣内”的诊疗风格。

通过对“伤寒论”中腹诊方法孜孜不倦地研究和实践,中医形成了一套缜密的“腹诊”和建立在“腹诊”之上的治疗方法,擅用这套方法的大家很多,比如稻叶克和他的弟子久田寅。

现在我们从最简单的开始说。

胃痉挛,胃绞痛及其他原因引起的腹痛,都会引起腹壁的肌肉出现各种异常,其中最容易出现的就是“腹直肌痉挛”。

腹直肌”位于腹前壁正中线的两侧,起自耻骨联合和耻骨嵴,肌纤维向上止于胸骨剑突和第5~7肋软骨前面。

为了更加直观,我们上图:

左右两侧“腹直肌”痉挛疼痛时,“腹直肌”会出现拘急紧张,按起来硬,有触摸到两条“细棍”的感觉。

如果你腹诊遇到这种情况,心中一定要跳出两味药:芍药,甘草

在《伤寒论》中,芍药甘草汤的用量是很大的,各为四两,汉代一两为现代的15.625克,也就是说,要用到60克左右,至少30克以上才起效。

四两甘草可补胃气、生胃津,四两芍药则有通顺血脉,缓中之效,两药配伍,胃津增加,血中津液,脉外津液,肌部津液也得增多,在芍药的推动下,这些津液运行得更顺畅,筋肉得以滋润,腹直肌痉挛就能得到缓解。

当然实践中,我发现,光是用这两味药,起不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必须再加两味药:

枳实,陈皮

枳实有破气,行气,下气的效果,能够破解“留气”,“气塞”,“气痞”这类“气”被密闭在一个独立空间中的“气滞”状态。

陈皮就是晒干的橘子皮,也有下气,行气的效果。

这两味药情况急迫时也可以用到三十克以上。

遇见突如其来的胃痉挛,胃绞痛引起的“腹直肌痉挛、疼痛”,四药合用,可以迅速起效,极大缓解患者的痉挛,疼痛。如果煎煮来不及,可以直接用“中药配方颗粒”冲水服用。

当然,很多时候,腹痛不会这么简单,除了腹直肌痉挛,疼痛,还常伴有胃上脘急痛,以及胁下胀满,这时又该怎么办呢?这时需要更细心的腹诊和观察。

我们下篇文章再谈。

欢迎关注医师黄继斌,一个沉溺在中医古方中的公众号。